资源简介 5.1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乾隆盛世 2.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3.“西学东渐”最早开始于(??? ) A.明朝 B.元朝 C.清朝 D.民国 4.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提升。下列对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5.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A.①——开创科举制度 B.②——推行崇武抑文 C.③——戚继光抗倭 D.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6.评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了(??? )机构 A.黑龙江将军 B.伊犁将军 C.吉林将军 .乌里雅苏台将军 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首次实现“大一统”局面 B.民族政权并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封建国家的大分裂与民族交融加强 8.“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在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的反映 9.《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zhu)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是(??? ) A.地主 B.农民 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 10.下列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印度民族起义????? ②雅克萨之战 ③萨拉托加大捷?????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1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只在一些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出现,这些地方是(???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江南地区 D.华北地区 12.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 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 ④18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2013年5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英议会,接受质询时表示,英国政府并未改变英长期以来的对华及涉藏政策,即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尊重中国主权。历史上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而设置了( ) A.宣政院 B.达赖喇嘛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4.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废分封立郡县 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5.从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这一过程表明(??? ) A.君权日益加强 B.地方权力过大 C.君权日益衰弱 D.丞相权力增大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贾庆林祝贺第十一世班禅15周岁生日和藏历新年,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材料二: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1)材料一中的班禅在西藏有怎样的地位?其封号是谁册封的?在当时有何意义?中央领导人为什么每年都要接见班禅?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大小和卓是什么人?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 17.中国明清社会绵延中华文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既有农耕文明辉煌灿烂的一面,更有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危机重重的一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朕观四民(指士、民、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四:晚清保守派名臣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世载堂杂忆》 材料五: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 ——王先谦:《东华录》记乾隆皇帝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2)明清时期有很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请你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归纳使“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的相关史实,并分别简述其后果。 (3)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 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文景之治是第一个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不是第一个盛世也不是最后一个盛世,B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的是荷兰殖民者的统治,A.设置台湾府、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设置驻藏大臣都是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重大措施,故答案选B。 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此时期是中国的明朝时期,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D 【解析】依据题干“商贾大于农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的景象,明清时期,制定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政策,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现象,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观念的变化,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尽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但是政府并未完全改变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A选项排除。宋朝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B选项排除。戚继光抗倭时间是在明朝,C选项排除。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1年,D选项排除。 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经过两年的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故B正确。AC项hi管辖东北的,故排除AC项。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蒙古地区,故排除D项。故选B。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显著特征,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秦朝,排除。B选项是宋朝排除。D选项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排除。 8.B 【解析】根据材料“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的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角度,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商人名称的变化,没有体现官商结合,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 9.C 【解析】依据题干“《神宗实录》”指明神宗(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吴民(江浙一带的百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民族起义的时间是1857--1859年。雅克萨之战的时间是1685年-1688年;1777年,美国军队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正确的顺序是D④②③①。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 1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在江南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政策是重农抑商,因此③错误,ABD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13.C 【解析】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等。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C选项符合题意。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废分封立郡县,这个是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的,因为这个是春器战国气朝时期的事情。所以答案选A 1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从明到清呈现的是加强的趋势,选择A项,B没有涉及地方权利C错误D项中的丞相已经废除。所以答案选A 16.(1)班禅是西藏喇嘛教的首领;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册封;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蒯也区的管辖;中央政府每年接见攻禅休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关注西藏。 (2)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大小和卓是回部贵族的首领。 (3)①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册封达赖和攻禅以及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理军务和民政。②武装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③坚决反击外来侵略,如:杭击沙俄对东北黑龙江地区的侵略。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班禅是西藏喇嘛教的首领。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的称号。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蒯也区的管辖;中央政府每年接见班禅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关注西藏。 (2)根据材料“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大小和卓是回部贵族的首领。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理军务和民政。武装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坚决反击外来侵略,如:杭击沙俄对东北黑龙江地区的侵略。 17.(1)变化:从自给自足变为有雇佣关系的生产方式。 结论: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间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逐渐活跃 (2)材料二:重农抑商?? 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材料三:闭关锁国??? 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业,中国更闭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材料四:官员盲目自大,思想迂腐?? 遏制进步思想的接受与传播; 材料五:皇权高度膨胀?? 独裁,决策随意,不利于民主等。 (3)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顺应历史潮流等。 【解析】(1)依据题干“施复夫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变化:从自给自足变为有雇佣关系的生产方式。结论: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间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逐渐活跃。 (2)依据题干“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材料二:重农抑商;后果是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依据题干“(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材料三:闭关锁国;后果是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业,中国更闭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依据题干“我们帝国军队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材料四:官员盲目自大,思想迂腐;后果是遏制进步思想的接受与传播。 依据题干“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材料五:皇权高度膨胀;后果是独裁,决策随意,不利于民主等。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顺应历史潮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