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一、选择题促使下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因素有()“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工业生产“以钢为纲”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A.B.C.D.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其反映的主题是()A.巩固新生政权B.新中国的建设C.“一五”计划成就D.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按价征税,以后上涨的地价归公A.B.C.D.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不包括()A.农业B.手工业C.资本主义工商业D.交通运输业历史照片是时代的见证。下面照片“上海市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发生的历史时期是()A.1950—1952年B.1953—1956年C.1958—1966年D.1966—1976年“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土地革命热火朝天B.“一五”计划成绩喜人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获得进一步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对其进行改造的方式是()A.没收B.公私合营C.生产合作社D.租赁“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下图是1958年8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的一篇通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传统农耕技术的创新C.农业现代化的结果D.“左”倾错误在全国泛滥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土地改革B.第二个五年计划C.三大改造D.第一个五年计划观看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漫画表达的历史事件可能出现在()A.“一五”计划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C.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D.“大跃进”时期二、非选择题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确立信仰】1921年,周恩来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后来回忆说:赴法国前,我读过《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十月革命》,这些书都是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所编印的。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1)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推动了周恩来终身信仰的确立?【革命征程】(2)年代尺中的①②分别为?????、????(填事件名称)。习近平说:“周恩来同志是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年代尺中对应的史实????(填字母)最能说明这一观点。【领导建设】对重工业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轻工业是保证(人民)需要的;不发展农业,我们粮食就不够吃。(3)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一措施?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材料二: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结合所学指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4)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答案1.C2.B3.A4.D5.B6.B7.B8.B9.A10.D11.D12.D13.(1)新文化运动(2)国民革命、《共同纲领》、A(3)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了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4.(1)“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逐年下降。(2)党中央“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4)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第2页,共5页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