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芦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唱、动《芦笛》 教材分析: 《芦笛》是一首波兰民歌,歌曲旋律轻快、悠扬,附点八分音符的频繁运用和偶句句尾的休止,增加了歌曲的跳跃感。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二四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重复“小军鼓”的节奏,行进感很强。旋律多为同音进行、级进以及三度小跳,接近“抛物线”的旋律,给人以活泼的感觉。偶尔也有四度大跳的出现,给人一种开阔刚健的印象。曲调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突出了歌曲的主题。三段歌词各有侧重表现的对象,组成一个由音乐吸引而壮大队伍的故事。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也乐于开口大声唱。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地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⒈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准确演唱《芦笛》。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歌曲中准确地演唱,唱准×. × ××节奏。 ⒉通过听辨、对比等方式发现乐曲的结构特点;通过竖笛演奏、敲击打击乐器、敲击凳面等形式,使学生自如地进行活动。 ⒊激发学生对外国儿童音乐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演奏及表演中,感受列队歌曲的行进节奏,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芦笛》,唱准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句尾休止符,正确掌握歌曲节奏,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具准备: 课件、竖笛、打击乐器、节奏卡(× ×∣、×× ××∣、 × - ∣、×0 0∣、×.× ××∣分别两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出列队音乐(听音乐伴奏两段,看图片,导入波兰) ⒈边看图片边听音乐,说说图片将我们带到哪里?这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⒉跟随音乐踩踩士兵的步伐(师吹竖笛),感受节奏和情感。 二、节奏游戏,竖笛伴奏 ⒈指名学生创造自己的步伐节奏(两小节),上台用节奏卡摆出来,并念出来。 ⒉引到前紧后松的节奏。 ⒊附点教学。 ⑴师拍加了附点的节奏,生说说哪里发生了变化。 ⑵出示附点名称,念一念。 ⒋创编节奏游戏。 请一组人玩节奏接龙游戏,每人两小节,每次都以×.× ××开头。 ⒌将学生创编的节奏进行组合,出示: ×.× ×× ∣×× ××∣×.× ×× ∣× — ∣ ×.× ×× ∣× × ∣×.× ×× ∣×0 0 ∣ ⑴说说上下两条节奏的区别,并念出来。 ⑵用士兵的步伐踩出节奏,再用凳面敲出节奏。 师:这个节奏不仅是士兵的步伐,还是仪仗队中小军鼓的节奏,你能把它敲出来吗? ⒌竖笛伴奏。 出示: ×.× ×× ∣×× ××∣×.× ×× ∣× — ∣ 4 .4 4 ∣4 4 ∣5 .5 5 ∣ 5 — ∣ ×.× ×× ∣× × ∣×.× ×× ∣×0 0 ∣ 5 .5 5 ∣5 5 ∣4 .4 4 ∣4 0 0 ∣ ⑴观察竖笛谱,是用哪两个音进行伴奏? ⑵练习吹奏一遍,提醒特别要注意哪里?(最后一个4只有半拍) ⑶一部分人用竖笛伴奏,其余人拍节奏。 三、新歌教学 认识芦笛,导入新课。 ⒈唱谱。 ⑴师范唱,生边听旋律边看节奏,有没有似曾相识? (第一、三句,第二、四句的节奏相同;奇数小节都带有附点。) ⑵轻轻跟老师唱一遍结束句,看每一句的结尾是上行还是下行的? (第一二四乐句是下行结束,而第三句是上行结束的。) 练唱第三句结束音,师在黑板上画旋律线唱。 每句结尾的音一样吗?(第一、三句结束是长音,第二、四句结束是短音。) 尾音处加入动作练唱。 唱谱:师唱前半句,生唱后半句。 ⑶找找老师刚才相同旋律。 ⑷生齐唱歌谱。 ⒉学第一段歌词。 ⑴师范唱两遍。 ⑵生跟琴慢唱,提醒第二、四句的结束音要短促干净,练习这两句。 ⑶怎样唱才觉得吹芦笛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欢快的声音、较快的速度) ⑷跟琴唱两遍。 ⒊唱二、三两段歌词。 ⑴听:美妙的歌声吸引来了谁?(听二三两段) ⑵分析第二段歌词中,哪里和第一段“小巧的”这里节奏一样的? ⑶第二段歌词,和老师对口型唱。再跟琴学唱,提醒声音要轻快。 ⑷第三段歌词,轻轻地跟琴唱两遍,指名一人或二人唱。 ⒋完整演唱歌曲,分段采取独唱或齐唱。 四、歌表演 ⒈分角色。 第一段:一生,或师和一生; 第二段:士兵10人; 第三段:一人或二人; 其余:竖笛伴奏4人,打击乐器4人,其中敲击凳面1人。 ⒉表演唱。 五、拓展延伸(欣赏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中第二幕《芦笛舞曲》) ⒈简介作品,听《芦笛舞曲》一小部分。 ⒉交流:曲中以什么乐器代替芦笛?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或情绪? 六、总结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