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1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1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第1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2012)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851年,他率众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他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洪秀全
D.华尔
2.以下条约内容不属于《天津条约》的是(

A.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3.晚清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这歌谣反映当时(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
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历史事实
③中国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慈禧太后没有责任
④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的严重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A.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被迫外逃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B.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都明确提出了可行的政治纲领
D.都建立起一支有组织强大的军队
6.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
C.没有区别开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和迷信色彩
7.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此时日本入侵,清军战败。后来有人在北京城门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签订了(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朝田亩制度》②痛击洋枪队
③定都天京④
金田起义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9.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袁腾飞形象得解读了这一历史现象:“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了瘦鸡一只。”北边的熊指的是(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法国
10.同学们学习了《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发现两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许多相似处,下面哪项是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

①赔款
②割地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允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
(1)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这个以签约地点命名的条约的名称。????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2.阅读《七子之歌·香港》,回答问题: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1)诗中的“我”“母亲”“海狮”各指什么?
(2)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香港地区有哪些举动?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列材料:
1901年在战略要地天津门户大沽口,清朝的官兵正在拆毁炮台,老百姓疑惑地问:“炮台拆毁了,来了敌人咋办?”清军无可奈何地说:“谁知道?这是皇上的旨意。”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皇上”是谁?材料中拆炮台行为的依据是什么?
(2)有人说:一次次的失败,皇上也是无奈之举。这个皇上经历几次重大的失败?
(3)材料中皇帝除了颁布有关于圣旨拆毁炮台外,他还有可能颁布有关于哪些内容的圣旨?请你代皇帝草拟其内容并说明理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了《七子之歌·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台湾是怎样被割占的?
(2)诗中“郑氏”指的是谁?“酷炎的夏日”指的是什么?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请用史实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写出两个史实)
15.读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一的内容是出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此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史实,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两则材料共同出自谁的话?结合材料一,说说他认为鸦片有哪些危害?
(2)请看材料二,他为“国家生死”进行了哪些斗争?
(3)你怎样评价他?
17.面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50-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英国
1.9%
4.3%
9.5%
中国
32.8%
33.3%
29.8%
——摘编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
材料二:177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材料三:
(1)从材料一中,你读出康乾盛世时有什么“成就”与“隐患”。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说明为什么在“盛世”局面下的清王朝却被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3)年代尺中标注的A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影响?请为年代尺加一标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从l868年开始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和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天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2)“割台湾"是依据哪年签订的什么条约?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
(2)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
材料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近年以来,瓜分中国之事,为世界各国报纸最喜好讨论之题目。”后来他又向德国皇帝报告说: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3册,86页、244页)
材料二: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新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中国军史:《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结合两则材料,请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你的评价。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3页第8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第1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2012)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851年,他率众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他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洪秀全
D.华尔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C正确;林则徐、关天培是清朝官员,属于地主阶级。与题不符。AB错误;华尔是美国在华侵略者代表。D错误。综上故选C。
2.以下条约内容不属于《天津条约》的是(

A.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答案】B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北京条约》将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B符合题意;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中国给英国赔款银400万两,给法国赔款200万两。ACD与题不符。综上故选B。
3.晚清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这歌谣反映当时(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
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历史事实
③中国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慈禧太后没有责任
④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的严重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据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联系知识,1900年5月28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同年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同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逃跑。至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各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战争结束。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可知歌谣反映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历史事实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的严重影响。①②④正确;慈禧太后避战求和,在逃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对中国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负有责任,③错误,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4.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A.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被迫外逃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中的1900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外逃的事件,C符合题意;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1853年,排除A;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是1860年,排除B;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斗是在北京,不是南京,排除D。故选C。
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B.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都明确提出了可行的政治纲领
D.都建立起一支有组织强大的军队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遭到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遭到英法军队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A正确;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其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没有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更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严密的军队,BCD排除。故选A。
6.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
C.没有区别开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和迷信色彩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洋”这个含义的理解,既有野蛮侵略的一面,又有工业文明传播的一面,应该区别对待,才符合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义和团盲目笼统的排外,把西方近代先进文明排斥在外,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义和团笼统的排外,是对外国一切事物的否定,实际上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列强的侵略,它看到了列强侵略的目的和结果,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扶持清政府并不是没有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只是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而不是义和团运动是否彻底,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7.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此时日本入侵,清军战败。后来有人在北京城门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签订了(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给日本,C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
8.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朝田亩制度》②痛击洋枪队
③定都天京④
金田起义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以巩固政权。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进攻上海,受到了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抵抗与反扑。因此正确排序是④③①②。A正确;BCD与事实不符。BCD错误。综上故选A。
9.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袁腾飞形象得解读了这一历史现象:“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了瘦鸡一只。”北边的熊指的是(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B正确;美国、法国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割占中国领土。AD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通过《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占了中国东南地区的九龙司。C错误。综上故选
B。
10.同学们学习了《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发现两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许多相似处,下面哪项是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

①赔款
②割地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允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等地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四口通商,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允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南京条约》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
(1)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这个以签约地点命名的条约的名称。????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答案】(1)《马关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其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第三,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第四,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阅读《七子之歌·香港》,回答问题: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1)诗中的“我”“母亲”“海狮”各指什么?
(2)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香港地区有哪些举动?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香港、中国、英国
(2)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
(3)该诗表达了作者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详解】(1)根据“《七子之歌·香港》”可得出与《南京条约》割让
香港给英国有关,故“我”“母亲”“海狮”指香港、中国、英国。
(2)根据所学可得出,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
(3)综合材料主旨可得出,该诗表达了作者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13.阅读下列材料:
1901年在战略要地天津门户大沽口,清朝的官兵正在拆毁炮台,老百姓疑惑地问:“炮台拆毁了,来了敌人咋办?”清军无可奈何地说:“谁知道?这是皇上的旨意。”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皇上”是谁?材料中拆炮台行为的依据是什么?
(2)有人说:一次次的失败,皇上也是无奈之举。这个皇上经历几次重大的失败?
(3)材料中皇帝除了颁布有关于圣旨拆毁炮台外,他还有可能颁布有关于哪些内容的圣旨?请你代皇帝草拟其内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光绪,依据是《辛丑条约》中“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戊戌变法失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失败。
(3)内容:加大对老百姓的税收;不准人民组织团体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不准中国人进入东交民巷。理由:《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详解】(1)第一问:据所学知识,1901年清朝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第二问:据材料关键信息“1901年在战略要地天津门户大沽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接连攻陷天津和北京。至1901年,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战争结束。条约规定:清政府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2)据所学知识,光绪皇帝在位时间为:1875年至1908年。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两次战争均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戊戌变法虽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下,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也失败了。
(3)联系所学知识,依据《辛丑条约》的内容其他内容说明即可。如:光绪帝的圣旨还可能包括加大对老百姓的税收以完成《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的任务;不准人民组织团体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以达到《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一项的要求;不准中国人进入东交民巷,以达到《辛丑条约》中“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一项的要求。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了《七子之歌·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台湾是怎样被割占的?
(2)诗中“郑氏”指的是谁?“酷炎的夏日”指的是什么?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请用史实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写出两个史实)
【答案】(1)台湾于1895年《马关条约》中被迫割让出去。
(2)“郑氏”指郑成功。“酷炎的夏日”指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
(3)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4)①三国时孙权曾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②隋炀帝时曾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④清朝设置台湾府,对台湾进行管理。⑤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割据,台湾和台湾人民正在遭受着日本的残酷统治,“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
(3)根据“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概括可知,作者的诗句反映了台湾决心保卫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渴望回归祖国的情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三国时孙权曾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时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清朝设置台湾府,对台湾进行管理。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15.读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一的内容是出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此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史实,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割让香港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可得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图片的内容可得出,香港回归祖国;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从以上两则材料的主旨可得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两则材料共同出自谁的话?结合材料一,说说他认为鸦片有哪些危害?
(2)请看材料二,他为“国家生死”进行了哪些斗争?
(3)你怎样评价他?
【答案】(1)林则徐。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对国家而言,损失兵力和钱财。
(2)①上书给皇帝,要求严禁鸦片;②到广州查禁鸦片;③组织虎门销烟;④加强海防。
(3)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
【详解】(1)根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得出是林则徐的名言。根据“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从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对国家而言,损失兵力和钱财等角度概括。
(2)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林则徐上书给皇帝,要求严禁鸦片;到广州查禁鸦片;组织虎门销烟;加强海防等。
(3)根据材料的主旨可得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
17.面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50-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英国
1.9%
4.3%
9.5%
中国
32.8%
33.3%
29.8%
——摘编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
材料二:177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材料三:
(1)从材料一中,你读出康乾盛世时有什么“成就”与“隐患”。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说明为什么在“盛世”局面下的清王朝却被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3)年代尺中标注的A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影响?请为年代尺加一标题?
【答案】
(1)成就:在1750—18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超过整个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隐患:1800年后,中国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有所下降;欧洲占比不断提高;英国制造业产量快速增长。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外交:闭关锁国。
(3)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屈辱史或西方列强侵略史。
【详解】(1)成就: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1750—18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超过整个欧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隐患:依据表格的信息从1800年后,中国制造产量相对份额有所下降而欧洲占比不断提高以及;英国制造业产量快速增长回答。
(2)依据所学政治: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外交:依据所学从闭关自守回答。
(3)1840年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于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近代中国屈辱史或西方列强侵略史。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从l868年开始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和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天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2)“割台湾"是依据哪年签订的什么条约?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详解】(1)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朝鲜,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日本”“资本主义“、”军国主义”等可知“这场战争”指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性质是资本主义侵略战争。
(2)材料中梁启超的这句“吾国四千年,天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做了几千年的封建大国梦,就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打破,在割了大片的国土后才觉醒。结合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
割台湾给日本。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
(2)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2)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详解】(1)由材料“《明太祖实录》”“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可知明太祖严禁中国人出海经商,属于海禁政策。
(2)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抢占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20.
材料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近年以来,瓜分中国之事,为世界各国报纸最喜好讨论之题目。”后来他又向德国皇帝报告说: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3册,86页、244页)
材料二: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新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中国军史:《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结合两则材料,请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你的评价。
【答案】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不顾身,对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和团运动中,团民素质低下,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人道精神;“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拒绝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缺陷。
【详解】由材料一中的“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不顾身,对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这说明义和团所起的积极影响,由材料二中的“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中,团民素质低下,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人道精神,“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这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所以对义和团的评价必须从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