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第3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革创新--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2012)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以_____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A.道光帝B.康有为C.曾国落D.孙中山2.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下列对其作用评价正确的是()选项运动作用A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B义和团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洋务运动开启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大门D戊戌变法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A.AB.BC.CD.D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找到了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剧作品,他们准备按照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观看,排出了四种观看顺序,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①《林则徐》②《戊戌风云》③《甲午风云》④《火烧圆明园》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4.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骡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B.编制国家预算C.开办新式学堂D.训练新式军队6.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7.下列关于历史事实及影响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②科学革命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③徐光启编写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④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较普遍④外国势力的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明治维新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项措施是(???)A.废藩置县B.废除行会制度,引进西方技术C.实行义务教育D.改革地税制度,承认土地私有10.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A.政治的民主化B.救亡图存C.经济的工业化D.思想的自由化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6年,梁启超所著的《变法通议》在上海《时务报》上连载,他指出法律是天下用来衡量是非的工具,而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材料二?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上连载,他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2)《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12.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族工业的探索)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摘自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民主制度的探索)材料二:尽管中国19世纪末的这次变法没有得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的影响。——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新式教育的探索)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在历史上曾掀起的什么运动?材料表明这场运动在当时实行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变法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该变法的认识。(3)材料三中两个学堂的创立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它们的创立有何共同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探索近代化的历程对我们实现中国民族复兴有哪些启示?13.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不断发生,这种碰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8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碰撞,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请求通商,但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这时的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危害?(2)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文明用武力与中国的农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这次碰撞始于哪一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发生什么变化?(3)在文明的碰撞中,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积极探索。请写出拉开这次探索的序幕事件和在探索中创办的新式学堂。14.近代以来,中国频繁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在列强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徽货物?”——嘉庆帝的敕谕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弊端?(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3)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主要主张,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4)综合上述分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式,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的名称。(2)日本在19世纪中期“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请问这次改革的名称是什么?性质如何?作用如何?(3)分析以上材料,你认为日本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什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材料二?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的“变革”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两次改革对两国有何共同影响。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__①、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摘自《马关条约》材料二: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给材料中①处补充恰当内容。《马关条约》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不同于以往条约的新内容是什么??(2)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3)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材料中的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名称是什么?他一同被杀害的人被称为什么?(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何人?(3)他为什么感到“无力回天”?此遗言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么样的精神?(4)在维新政变当日,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不愿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任务,他应该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20.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沉沦中抗争、崛起,不断追逐着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根据材料一,补充完成年代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至“谷底”的标志性事件。任选其一简述你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4)材料四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简述他的具体主张。试卷第2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第8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第3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革创新--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2012)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以_____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A.道光帝B.康有为C.曾国落D.孙中山【答案】B【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2.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下列对其作用评价正确的是()选项运动作用A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B义和团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洋务运动开启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大门D戊戌变法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A.AB.BC.CD.D【答案】D【分析】【详解】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因此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才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A错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是洋务运动而不是义和团,所以B错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是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开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大门的是戊戌变法,因此C错误。综上故选D。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找到了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剧作品,他们准备按照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观看,排出了四种观看顺序,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①《林则徐》②《戊戌风云》③《甲午风云》④《火烧圆明园》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答案】C【分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反映的是1839年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戊戌风云》反映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史实;《甲午风云》反映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1956-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是①④③②,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4.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骡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答案】B【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洋务运动结束”“维新运动早产”说明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而此战争刺激清政府开始了维新变革,使中国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B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改变落后军事观念的是洋务运动,A、D项错误;大力倡导实业救国的是张謇,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B.编制国家预算C.开办新式学堂D.训练新式军队【答案】A【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A符合题意;B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C项是教育方面的,D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6.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答案】C【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救之路”指的是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指的是戊戌变法;故C正确。共和之路指的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排除ABD项。故选C。7.下列关于历史事实及影响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②科学革命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③徐光启编写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④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我国近代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④正确。故C正确。思想启蒙运动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②错误;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③错误,故排除ABD项。故选C。8.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较普遍④外国势力的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背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仍处于萌芽状态,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9.明治维新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项措施是(???)A.废藩置县B.废除行会制度,引进西方技术C.实行义务教育D.改革地税制度,承认土地私有【答案】B【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项措施是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故选择B。10.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A.政治的民主化B.救亡图存C.经济的工业化D.思想的自由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救亡图存,即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故B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A排除。经济的工业化,不符合革命派与保皇派,故C排除。思想的自由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D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6年,梁启超所著的《变法通议》在上海《时务报》上连载,他指出法律是天下用来衡量是非的工具,而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材料二?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上连载,他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2)《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强大。(2)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分析】【详解】(1)分析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严复主张“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可知,两人共同主张国家要通过改革变法来强大。(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2.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族工业的探索)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摘自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民主制度的探索)材料二:尽管中国19世纪末的这次变法没有得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的影响。——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新式教育的探索)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在历史上曾掀起的什么运动?材料表明这场运动在当时实行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变法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该变法的认识。(3)材料三中两个学堂的创立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它们的创立有何共同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探索近代化的历程对我们实现中国民族复兴有哪些启示?【答案】(1)洋务运动。措施:军事: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经济:兴办各种新式民用企业。(2)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详解】(1)材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代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2)材料二中戊戌变法的政治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在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开办京师大学堂,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都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文化13.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不断发生,这种碰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8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碰撞,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请求通商,但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这时的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危害?(2)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文明用武力与中国的农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这次碰撞始于哪一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发生什么变化?(3)在文明的碰撞中,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积极探索。请写出拉开这次探索的序幕事件和在探索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答案】(1)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后于西方大国。(2)1840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公车上书;京师大学堂。【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后于西方大国。(2)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最终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举办的新式学堂。14.近代以来,中国频繁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在列强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徽货物?”——嘉庆帝的敕谕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弊端?(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3)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主要主张,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4)综合上述分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2)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李鸿章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护清朝统治。(4)加强国际交往,学习外国的长处等。【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可知,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知,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千年变局……变法……”可知,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康有为主张变法。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统治。(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加强国际交往,学习外国的长处等。【点评】准确掌握图片中的历史人物。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式,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的名称。(2)日本在19世纪中期“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请问这次改革的名称是什么?性质如何?作用如何?(3)分析以上材料,你认为日本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什么?【答案】(1)大化改新。(2)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3)善于学习外国长处;勇于改革创新。【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本题是基础题,据材料,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是大化改新。日本在19世纪中期“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请问这次改革的名称是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善于学习外国长处;勇于改革创新。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材料二?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的“变革”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两次改革对两国有何共同影响。【答案】(1)农奴制。?1861年改革(或农奴制改革)。(2)明治维新。废藩置县。(3)成为两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有利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两国的国力等。【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农奴制。材料一中的“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2)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变革”是指明治维新。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强化重要集权,日本政府采取了废藩置县的措施。(3)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成为两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有利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两国的国力等。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__①、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摘自《马关条约》材料二: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给材料中①处补充恰当内容。《马关条约》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不同于以往条约的新内容是什么??(2)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3)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答案】(1)台湾李鸿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答公车上书也对)。【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史料的能力。本题三个小题梯度明显,设问简明。第(1)问,属识记和理解层次,学生审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还要特别关注题目的设问,防止漏答。第(2)(3)问,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后,再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学生解题时必须对材料所表达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甲午战败”“群体意义的觉醒”,甲午的战败带来的影响正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此题属理解运用层次,较难。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材料中的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名称是什么?他一同被杀害的人被称为什么?(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何人?(3)他为什么感到“无力回天”?此遗言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么样的精神?(4)在维新政变当日,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不愿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任务,他应该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答案】(1)谭嗣同???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2)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3)变法失败???表达了他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悲愤心情,我们应学习他甘愿为变法牺牲,不怕流血的爱国主义精神。(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无论坚持哪种观点,只有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第一种观点: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保存力量,以后再图维新大业,挽救民族危亡。第二种观点: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了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分析】【详解】解答时主要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及相关的人物来回答,第(1)(2)问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并联系所学很容易就得到答案。是谭嗣同。而他要杀的是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其中(3)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谭嗣同感到“无力回天”是因为变法失败;这表达了他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悲愤心情,我们应学习他甘愿为变法牺牲,不怕流血的爱国主义精神。第(4)问。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无论坚持哪种观点,只有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例如,第一种观点: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保存力量,以后再图维新大业,挽救民族危亡。第二种观点: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了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答案】(1)洋务派: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种局或江南制造总局。(2)洋物运动引进了机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不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比如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军事工业。(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康有为想通过资产阶级改良的方式使中国富强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0.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沉沦中抗争、崛起,不断追逐着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根据材料一,补充完成年代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至“谷底”的标志性事件。任选其一简述你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4)材料四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简述他的具体主张。【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2)开始沉沦:《南京条约》;沉沦谷底:《辛丑条约》;理由:《南京条约》标志着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辛丑条约》标志着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3)目的: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特点: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4)改革政治制度具体措施: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偶,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1856-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投降,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投降,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标志着我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根据材料“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可知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资金。根据材料“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知民用工业的特点是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4)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改革政治制度。主张是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试卷第2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8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第3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革创新--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2012)同步练习(原卷版).doc 第8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第3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革创新--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2012)同步练习(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