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下 授课日期 课题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主设计 其他 课标 分析 一、课标摘录: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三大改造指的是1953—1956年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改造背景、方式、经过、目的和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制包括:背景、方式和结果。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改造背景、时间、方式、创举、结果。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1956年,三大的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这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学到什么程度? 这里的“了解”是指,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能列举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方式和结果。这里的“知道”是指,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相关材料,能总结说出1956年,三大的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这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史实。 学习 目标 1.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能够说出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形式、目的和结果。 2.阅读教材,能够说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形式、政策和结果。 3.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能够分析得出三大改造的实质、历史意义和缺点。 教学的过程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解决的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 动机激发 ( 3分钟) (前备知识、创设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一、前备知识 复习第四课“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基本史实。 (提问几个C类学生来回顾上节课的基本史实背记情况,C类学生回忆不出,B 类回答) 二、创设情景导入 问题导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是什么时候、怎样进入社会主义的? 呈现目标 1.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能够说出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形式、目的和结果。 2.阅读教材,能够说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形式、政策和结果。 3.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能够分析得出三大改造的实质、历史意义和缺点。 通过问题思考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悬念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明确、具体 第二板块: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目标一) 一、自学尝试1(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尝试解决)(5分钟) (一)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P23—P24“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部分,分析相关材料,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完成标注。 1、阅读材料,分析得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原因) 材料一 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农民刚获得的718公顷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材料二 土改后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还很快就产生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很多个体农民由于无法解决生产中的困难而很快贫困破产。破产农民不得不向富农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其结果是使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少数人越来越发财致富,多数农民则破产贫困,农村社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农村资本主义逐渐泛滥起来。 材料三“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柱状图 2、阅读教材,找出农业社会主义改方式、目的、原则、阶段和完成。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方式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3到24页内容,根据学习目标和小标题在教材上圈画答案,并做好标注 教师活动:提问和巡视,了解学情。 合作交流1(确定问题、生生展示合作、师生合作、再次尝试练习、反馈纠正) 1.确定问题 结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有目标进行提问,检测课本基本知识梳理情况 生1(C等级):预设问题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的原因、方式、目的、原则、阶段和完成。 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方式和结果。 生2(B等级):(若回答正确,代表2/3同学掌握;若回答不正确,代表有2/3学生未掌握,此时要进行生生合作) …… 2. 生生展示合作(3分钟) 根据预设问题,学生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分析不完全。学生阅读课本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目的找不准。通过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材料,小组讨论,结合课本对应材料,若学生回答的不好,需要进一步师生合作。 3.师生合作:(2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情况,根据课本课文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和理解材料。 围绕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的能力,找出基本史实 精准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从理解角度快速识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第三板块: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目标二) 一、自学尝试1(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尝试解决)(5分钟) (一)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P25“公私合营”部分,分析相关材料,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完成标注。 1、分析材料,总结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 材料: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企业角度说,它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性质,这对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利的;而企业又拥有较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这对于我国的工业化的建设非常有利。 从资本家角度来说,他们既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也有对工人的剥削的一面。 也就是说: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财产没收显然有失公允,可不没收,他们又存在剥削,显然与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相吻合。 2、阅读课本,找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5页内容,根据学习目标和小标题在教材上圈画答案,并做好标注 教师活动:提问和巡视,了解学情。 二、合作交流1(确定问题、生生展示合作、师生合作、再次尝试练习、反馈纠正) 1.确定问题 结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有目标进行提问,检测课本基本知识梳理情况 生1(C等级):预设问题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形式、政策和结果(提问几个C等级学生了解自学情况;若回答不正确,转而提问B等级学生) 生2(B等级):(若回答正确,代表2/3同学掌握;若回答不正确,代表有2/3学生未掌握,此时要进行生生合作) …… 2. 生生展示合作(3分钟) 根据预设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原因和形式,学生自学回答的不准确,通过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材料,小组讨论,结合课本对应材料,若学生回答的不好,需要进一步师生合作。 3.师生合作:(2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情况,根据课本课文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和理解材料。 围绕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的能力,找出基本史实 精准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从理解角度快速识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第四板块: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目标三) 一、自学尝试1(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尝试解决)(5分钟) (一)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P26部分,分析相关材料,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完成标注。 1、分析材料,总结出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历史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3810087630 材料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公有,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起来,因此,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2、阅读材料和课本,说出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材料: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学生活动:学生对比相关知识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总结答案,并做好标注。 教师活动:提问和巡视,了解学情。 二、合作交流1(确定问题、生生展示合作、师生合作、再次尝试练习、反馈纠正) 1.确定问题 结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有目标进行提问,检测课本基本知识梳理情况 生1(C等级):预设问题:三大改造的实质、历史意义和缺点 生2(B等级):(若回答正确,代表2/3同学掌握;若回答不正确,代表有2/3学生未掌握,此时要进行生生合作) …… 2. 生生展示合作(2分钟) 根据预设问题,三大改造的实质可能理解不到位,通过再次引导学生对比知识点,小组讨论,若学生回答的不好,需要进一步师生合作。 3.师生合作:(1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情况,对两个盛世出现的原因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总结出答案 围绕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的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找出基本史实 精准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从理解角度速识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第三板块:小结反思( 2分钟) 190500151130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四板块:检测迁移( ≥10分钟) 1、完成百练白胜P3—P15页的相关习题(目标一、二、三)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级学科 组长签字: 审核意见: 审查签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