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专题3-2元素与元素周期表培优·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3个氧元素 B.H——1个氢分子C.N2——2个氮原子D.Na+——1个钠离子2、下列化学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2 B.H2O C.Fe D.C603、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uB.OC.H2D.C604、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3H-3个氢元素 B.O-1个氧分子C.Na-1个钠原子D.Mg+2-1个镁离子5、“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6、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B.H2O2C.H2CO3D.H2O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8、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铈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C.铈属于非金属元素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9、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三种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B.三种元素均属于非金属元素C.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D.硅元素的元素符号为SI11、今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新元素的化学性质B.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新元素的原子结构C.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某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D.利用元素周期表可查找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m=37,n=1B.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68C.氧化铷的化学式为RbOD.铷原子的质量主要由构成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1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就是离子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C、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因为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气体,所以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14、核电荷数为1~18的X、Y两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差的绝对值等于电子层数;Y元素比X元素的原子多2个最外层电子,则X与Y不可能形成的化合物是()A、XYB、XY2C、X2YD、XY5二、填空题1、如图是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氯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2)氯原子核外有________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_____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2、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A) ,B) ,C) ,D)(1)属于阳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2)属于原子的是_______;(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________;(4)写出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一种用途_________。3、2019年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体系。(1)下图为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氟原子及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写出图中①代表的元素符号__________,镁属于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__(填序号)。(4)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___周期。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铝元素的质子数是________,它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硫离子,硫离子与硫原子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3)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图A所示是一种人造新元素,符号为Mc,中文名取了“镆”,读音是mò,中文名称“镆”取自古代剑名“镆铘”。镆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__________。(2)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3)由B、C两种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6、元素组成万物——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迎来了它150周岁的生日。(1)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①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在你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图1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图2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和铝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A.表中元素都是金属元素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g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Al3+D.锗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E.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能量最高②图中空白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小明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用R表示)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他的依据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在空气中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比较R与Al的活动性强弱,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X、Y、Z、W分别代表第一至第三周期中四种元素的原子,已知:①X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②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③w原子形成的离子为W,且W比x原子多17个电子;④这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请回答:(1)X代表的原子是_________(填化学符号,下同);W代表的原子是_________。(2)写出由Y和Z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_____。8、有核电荷数小于18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构成一种单质,可以和黏土混合制成铅笔芯;B单质的体积在空气中占21%;C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相同;B原子比D原子少一个电子层,它们可以形成DB2和DB3两种化合物.(1)写出这四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2)写出A、B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3)D单质在B单质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其生成物对环境的破坏是形成______.(4)A、C、D分别与B形成的化合物可以统称为______.(5)B、C和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9、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用化学符号填空:甲的单质是______;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______;丁的元素符号是______.培优·训练一、选择题1、D2、C3、A4、C5、D6、A7、A8、C9、D10、D11、C12、C13、B14、C15、16、二、填空题1、(1)17(2)3;7;得到。2、(1)B(2)C(3)BCD(4)用作调味品等3、(1)F 金属 (2)MgF2 (3)C (4)三4、(1)13 金属 (2)得到 不同 (3)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5、(1)115 (2)CD (3)盐6、(1)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或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 ②不属于,它们的质子数不同(2)①CE ②31 R与Al位于同一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R+3O2===2R2O3 将R放入硝酸铝溶液中,观察现象[或把Al放入R(NO3)3溶液中,观察现象,合理即可]7、(1)HCl(2)SO2(3)8、【答案】(1)A为碳元素,B为氧元素,C为镁元素,D为硫元素;??(2)CO、CO2;????(3)S+O2SO2,酸雨;(4)氧化物;(5)MgSO4【解析】(1)有题意“有核电荷数小于18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构成一种单质,可以和黏土混合制成铅笔芯;B单质的体积在空气中占21%;C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相同;B原子比D原子少一个电子层,它们可以形成DB2和DB3两种化合物.”,可推测:A为碳元素,B为氧元素,C为镁元素,D为硫元素;(2)因为A为碳元素,B为氧元素,所以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CO、CO2;(3)因为B为氧元素、D为硫元素,所以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其生成物对环境的破坏是形成酸雨;(4)因为A为碳元素、C为镁元素、D为硫元素与B为氧元素,反应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镁、二氧化硫,故都为氧化物;(5)因为B为氧元素、C为镁元素与D为硫元素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硫酸镁,其化学式为MgSO49、【答案】N2;Al2O3;H;【解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则甲为氮气;故填:N2;丙元素为氧元素、乙元素为铝元素,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丁为氢元素,丁的元素符号为H;故填:H;微专题3-2元素与元素周期表知识·解读一、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不同最根本原因是质子数不同。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①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匀。地壳中含量占前九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谐音记为“养龟铝铁盖,哪家没青(菜)”;按质量计,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碳、氢、氮。③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依次是氮、氧。3、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项目元素原子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用范围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联系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同一种元素。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元素则是原子的一个归类“集体”,即元素和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4、元素与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繁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人类已知的只有一百余种。例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硫是由硫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氩气是由氩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的。(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二、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O表示氧元素。(2)如果几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氯Cl、铜Cu、钙Ca。2、元素符号的意义(以铁为例)Fe易错点: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计量数),那么该符号只有微观意义。如:2Fe只能表示两个铁原子。三、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横行(周期):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其特点为: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但电子层数相同。即周期数=电子层数。3、纵行(族):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4、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1)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2)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多。(3)同一周期(第一层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递增至8。(4)由金属元素开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束。5、由元素周期表一格获取的信息(以铁元素为例)(1)判断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2)元素种类的判别元素(3)相关计算:在原子中有两个等量关系式:a.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利用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可进行计算质子数或中子数或相对原子质量。四、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在讨论物质组成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描述;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常用来描述物质的构成或分子的构成。其相互匹配关系为:(1)物质—元素—组成。(2)分子—原子—构成。(3)物质—分子(或原子)—直接构成。例如,可以说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也可以说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又如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典例·解读类型一、元素相关概念辨析例1、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核外电子总数B、最外层电子数C、核內质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同种物质B.白磷和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物质C.P2O5表示该物质是由2个磷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D.CuSO4是由Cu、S和O三个元素组成的类型二、元素种类及性质例3、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A.B.C.D.类型二、元素种周期表及其应用例4、A、B、C、D是1-18号元素,A、B元素的阳离子和C、D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C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多,则它们的核电荷数大小关系是()A、A大于B大于D大于CB、C大于B大于A大于DC、A大于B大于C大于DD、B大于A大于C大于D例5、现有X、Y、Z三种元素,其中X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Y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X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ZX3,每个分子内有10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Z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X分别与Y、Z形成的化合物中,具有5个原子核的微粒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些常见物质可用来合成新材料,如利用高温高压法使石墨转变为人造金刚石.科学家认为Y、Z元素可形成一种比金刚石更硬的化合物,后来人们在实验室成功合成了含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制作晶体薄膜材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试推测合成这种化合物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例6、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金刚石和石墨是常见的两种.人们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化学变化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就是由高能量的物质向低能量的物质转化,如要使化学变化反向进行,则必须控制一定的条件.众所周知,天然金刚石是罕见的,而石墨则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多.由实验可知,如果要实现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转化,则至少要在1700K和6×1.01×108千帕压强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还要一种催化剂.1954年,霍尔首先在有FeS存在的条件下制得金刚石.有一种观点认为从石墨到金刚石结构转化过程中,石墨碳原子间的链不发生断裂,而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向位移直接转化为金刚石的结构,这种转化的前后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题中所述,可知金刚石的能量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石墨的能量.(2)霍尔在制金刚石时所用的FeS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从图示可看出,金刚石是一种空间网状晶体,每个碳原子结合另外_________个碳原子.已知所有的原子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晶体中最小的结构单元(即以一个碳原子为中心,该碳原子另外与其相连的所有碳原子所构成的空间图形的几何形状)的构型是________.晶体中每一个最小的封闭的环上有________个碳原子.(4)合成的金刚石夹杂了石墨,要得到纯净的金刚石,需要用高氯酸(HClO4)来清洗掉石墨,产物除H2O是液体外,其余都是气体,一种是无色无毒的化合物,另一种是有色有毒的氯气(Cl2).则用高氯酸清除石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发生过火山爆发的地方,在火山口喷口附近的熔岩渣中有可能找到________(填金刚石或石墨).例7、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用化学符号填空;甲的单质是______;丙和丁形成的化合物______;乙的元素符号是______.例8、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1999年已发现了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是()A、2,8,18,32,32,18,8B、2,8,18,32,50,8C、2,8,18,32,18,8D、2,8,18,32,50,18,8微专题3-2元素与元素周期表例1、【答案】B.【解析】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B.例2、【答案】B.【解析】A.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不同,故是不同种物质,故错误;B.白磷和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故正确;C.五氧化二磷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D.硫酸铜是由铜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例3、【答案】A.【解析】A、质子数为2的原子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18的原子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二者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具有相似化学性质.B、质子数为9的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质子数为11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C、虽然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完全不同.质子数为2的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而质子数为12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D、质子数为10的原子,最外层电子达8电子稳定结构,性质稳定;质子数为8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A.例4、【答案】C.【解析】AB元素的阳离子和CD无素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AB(第三周期)>CD(第二周期)且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所以A>B;C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多,所以C>D。结果A>B>C>D选C例5、【答案】(1);CH4(NH4+也可);.(2)C3N4;高温高压.【解析】(1)Z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核外的7个电子分两层排布;具有5个原子核的微粒即微粒由5个原子构成,则X分别与Y、Z形成的化合物即C与H元素或N与H元素的五个原子所构成的分子,甲烷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符合题意;(2)碳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氮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两元素在化学变化中都不易失去电子,因此两种元素化合时,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共价化合物;每个碳原子需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每个氮原子需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因此,碳元素与氮元素化合时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3:4,即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N4;由于碳元素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结合利用高温高压法使石墨转变为人造金刚石的原理,因此可猜测该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例6、【答案】(1)高于;(2)催化作用;(3)4;正四面体;6;(4)7C+4HClO4=2H2O+2Cl2↑+7CO2↑;(5)金刚石.【解析】要实现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转化,则至少要在1700K和6×1.01×108千帕压强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还要一种催化剂.这说明金刚石的能量高于石墨的能量.(2)要实现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转化,则至少要在1700K和6×1.01×108千帕压强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还要一种催化剂.1954年,霍尔首先在有FeS存在的条件下制得金刚石.说明FeS充当催化剂;(3)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处于其他4个C原子构成的正四面体的内部,向周围无限延伸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晶体中每一个最小的封闭的环上有6个碳原子;(4)碳与高氯酸能反应生成水、氯气和二氧化碳,(5)地壳下高温高压,易形成金刚石。例7、【答案】N2;?H2O;?Al.【解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甲是氮元素;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故乙是铝丙是氧;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丁元素原子核内电荷数为1,故丁是氢元素,丙和丁形成的化合物为水。例8、【答案】A.【解析】A.核外电子数=2+8+18+32+32+18+8=118,与核电荷数相等,且符合最外层不超过8、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的规律,故A正确;B.核外电子数=2+8+18+32+50+8=118,与核电荷数相等,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但其次外层电子数为50,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的规律,故B错误;C.核外电子数=2+8+18+32+18+8=86,与核电荷数不等,不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故C错误;D.核外电子数=2+8+18+32+50+18+8=136,与核电荷数不等,不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故D错误.【答案】B.【解析】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B.【答案】B.【解析】A.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不同,故是不同种物质,故错误;B.白磷和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故正确;C.五氧化二磷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D.硫酸铜是由铜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答案】A.【解析】A、质子数为2的原子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18的原子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二者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具有相似化学性质.B、质子数为9的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质子数为11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C、虽然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完全不同.质子数为2的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而质子数为12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D、质子数为10的原子,最外层电子达8电子稳定结构,性质稳定;质子数为8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A.【答案】C.【解析】AB元素的阳离子和CD无素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AB(第三周期)>CD(第二周期)且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所以A>B;C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多,所以C>D。结果A>B>C>D选C【答案】(1);CH4(NH4+也可);(2)C3N4;高温高压.【解析】(1)Z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核外的7个电子分两层排布;具有5个原子核的微粒即微粒由5个原子构成,则X分别与Y、Z形成的化合物即C与H元素或N与H元素的五个原子所构成的分子,甲烷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符合题意;(2)碳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氮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两元素在化学变化中都不易失去电子,因此两种元素化合时,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共价化合物;每个碳原子需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每个氮原子需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因此,碳元素与氮元素化合时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3:4,即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N4;由于碳元素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结合利用高温高压法使石墨转变为人造金刚石的原理,因此可猜测该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答案】(1)高于;(2)催化作用;(3)4;正四面体;6;(4)7C+4HClO4=2H2O+2Cl2↑+7CO2↑;(5)金刚石.【解析】要实现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转化,则至少要在1700K和6×1.01×108千帕压强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还要一种催化剂.这说明金刚石的能量高于石墨的能量.(2)要实现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转化,则至少要在1700K和6×1.01×108千帕压强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还要一种催化剂.1954年,霍尔首先在有FeS存在的条件下制得金刚石.说明FeS充当催化剂;(3)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处于其他4个C原子构成的正四面体的内部,向周围无限延伸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晶体中每一个最小的封闭的环上有6个碳原子;(4)碳与高氯酸能反应生成水、氯气和二氧化碳,(5)地壳下高温高压,易形成金刚石。【答案】N2;?H2O;?Al.【解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甲是氮元素;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故乙是铝丙是氧;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丁元素原子核内电荷数为1,故丁是氢元素,丙和丁形成的化合物为水。【答案】A.【解析】A.核外电子数=2+8+18+32+32+18+8=118,与核电荷数相等,且符合最外层不超过8、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的规律,故A正确;B.核外电子数=2+8+18+32+50+8=118,与核电荷数相等,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但其次外层电子数为50,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的规律,故B错误;C.核外电子数=2+8+18+32+18+8=86,与核电荷数不等,不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故C错误;D.核外电子数=2+8+18+32+50+18+8=136,与核电荷数不等,不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微专题3-2 元素与元素周期表 培优训练 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机构用).doc 微专题3-2 元素与元素周期表 考点知识梳理+例题 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机构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