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你觉得什么最美?“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反而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无言之美朱光潜走近作者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预习检查意蕴( ) 附丽( ) 姑且( )笼统( ) 蛾眉( )寂寥( )谚语( ) 铢两悉称( ) 轻描淡写( )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缥缈( )擒住( )顷刻( )颦( ) yùnfù gūlǒngé liáoyàn zhū chènmiáoxǔ dǔniān miǎoqínqǐnɡpín【意蕴】所包含的意思。【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又说过什么话呢?” 陶渊明的作品《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的。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文学音乐雕塑绘画无言之美根据以上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分层概括全文。 第一部分(1):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2~7):从美术的观点研究无言的意蕴。 第三部分(8~12):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无言之美。 第四部分(13):归纳观点。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结合前文理解“和自然逼真”的含义。3.图画决不能和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写的“无言之美”是什么。1.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2.结合前文理解“和自然逼真”的含义。 “和自然逼真”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3.图画决不能和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的原因是什么? 图画并不像相片那样包罗尽致,而是经过美术家先选择,最后加入美术家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所以图画决不能和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4.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言不必尽意突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写的“无言之美”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戏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拓展延伸请你选择一句古诗,试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示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作者本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