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1158240011760200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五计划”、五四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 2.了解1953--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英雄模范人物。 3.知道从历史事件中思考,获得经验或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五四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 难点:从历史事件中思考,获得经验或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学生:看知道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是什么时间建立的?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小结导入本课复习内容。 二、出示本课题目及目标。(见上) 三、出示本单元时间轴,让学生说说1953-1976年之间的重大事件。 1390650-427990时间轴: 1079500-354965 4093210-5829308191502946401954 1954 27686002565401958 1958 15176502755901956 1956 2459355298451824355234951049655234953043555171454654552349534734502057401966 1966 43370502438401976 1976 21526502184401957 1957 1270002311401953 1953 2749552266954669155742951351280-1543050失误与挫折 失误与挫折 369125529845 2552700-7990840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自主复习(出示本单元知识的课件。)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知识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原因】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落后。 【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底 【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一五计划工业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路:宝成、鹰厦等30余条铁路 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 四厂: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②(沈阳)第一机床厂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④ 飞机制造厂 【结果】到1957年底,大幅度超额完成。 【作用(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 【意义】①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比 1.共同纲领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通过的,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五四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巩固训练 1.1956 年 6 月下旬,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即将破土动工的喜讯。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在一张8开的宣纸上,写下了11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这里所说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于( B )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2020山东东营中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B ) A.农轻重比例协调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C)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哪次会议?( C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该宪法( B ) A.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 B.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C.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6.(2020江苏宿迁中考)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是( D ) A.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废除了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D.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材料表达了毛泽东什么样的心情?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心情。 (3)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心是什么? ①我国政府编制并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结果: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知识点 1.【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年——1956年 2.【对象及形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创举赎买政策)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6.【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7.【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缺点】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改变 1.184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3.1956年开始,我国加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三、巩固训练 1.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标志是( B ) A.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B.完成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302831511264902.如图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B ) A.成立合作社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政企分开 3.阅读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比重表。这一结果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 C ) 国有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32.2% 54.3% 7.3% 7.1% ①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④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4.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B ) A.土地改革中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30861007632705.(2020山东潍坊中考)如图是潍坊华成机器厂的老照片。它反映的是( B ) A.完成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某历史课外小组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进行了一次“三大改造”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3954145-351790板块一 图说历史 (1)请你正确归纳有关三大改造的图片。 ①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图片是:图一 ②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图片是:图二 板块二 追根溯源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3)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内在联系? “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必要条件。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知识点 (一)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地点】北京 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 1【.1958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 3.【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急于求成③忽略客观经济规律 4.【后果】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5.【调整】1961年至1965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教训】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文化大革命 1.【发动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起止时间】1966-19765年 3.【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 4.【结束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后果】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6.【文革中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7.【教训或启示】必须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建设成就: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前十年的成就及杰出人物】 ①两个基地:武汉、包头三个油田:大庆、胜利、大港 ②三个新兴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③三条铁路:兰新、兰青、包兰 ④生物科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⑤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创业、鞠躬尽瘁、助人为乐、爱国爱民 【文革时成就】(与文革无关)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二、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政策对比表 土地政策 时间 内容 所有制 作用 土地改革 1950- 1952年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私有 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合作化 1953- 1956年 把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公有 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公有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巩固训练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和平共处5项原则 2.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D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D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4.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出现了物价飞涨的局面 C.迅速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 D.到1968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5.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各民主党派的中央和地方组织被无情的批判。这充分说明了( C ) A.文革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运动 B.文化大革命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C.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7.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以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 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和灾难 ②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③避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④这是右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的是( A ) A.大庆油田建成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D.籼型杂交水稻培养成功 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D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 B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 “大跃进”运动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D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10.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一化三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这些错误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求成;对国情认识不。??? (3)材料中“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 ?“文化大革命”。 (4)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和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犯的“左倾”错误,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经验: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教训:要坚持依法治国;要加强党的建设;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本课小结: 1953--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并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1953--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的。 板书设计 -42545349250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与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良好开端 失误与挫折 建设成就 中共八大 艰辛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1958年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五计划 正确与失误、挫折与成就错综交织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五计划时期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与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良好开端 失误与挫折 建设成就 中共八大 艰辛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1958年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五计划 正确与失误、挫折与成就错综交织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五计划时期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改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