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3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A.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B.埃及和以色列的冲突C.大国的争夺D.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冲突【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一战后,获得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統治权的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以色列国家建立,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矛盾尖锐。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A正确;BCD与事实不符。BCD错误。综上故选A。【点睛】2.印巴之间冲突的根源之一是殖民主义统治,那你知道这个恶果是哪个殖民国家造成的吗?(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印度的宗主国,1947年英国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印度、巴基斯坦因为宗教问题、领土问题存在诸多争端,制约了两国发展。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安,下列说法不符合巴以地区局势的是()A.宗教信仰不同是双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B.双方不断争斗,陷入“以暴制暴”的怪圈C.大国插手有助于消除双方矛盾D.该地区和平进程曲折反复【答案】C【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也是阿以矛盾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和平进程曲折反复;美苏英等国的干涉,使巴以问题更加错综复杂,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排除。故此题选C。4.1952年,埃及赢得了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至此哪些国家的势力彻底退出埃及?(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法国和荷兰【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独立,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至此英国和美国的势力彻底退出埃及,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5.中东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现今中东地区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 )A.石油、水资源的争夺B.地理位置的优越C.大国的干涉D.巴勒斯坦问题【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D正确;石油、水资源的争夺、地理位置的重要、大国的干涉都是造成中东问题的因素,但不是最关键的。ABC错误。综上故选D。6.“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B.南斯拉夫分裂C.东欧剧变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的“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舜间,聚集在电视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可知,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苏联的解体,历史69年,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故选A。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此后,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多次进行战争,史称中东战争。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列强的必争之地。”该材料叙述的内容中不包含()A.以色列建国B.列强争夺中东地区的原因C.中东战争D.印巴分治【答案】D【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说明了二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印巴分治是指二战后1947年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决定实行印巴分治,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共和国,所以“印巴分治”与材料中的中东问题没有关系,故D符合题意;以色列建国、列强争夺中东地区和中东战争与材料直接相关,排除ABC。故选D。8.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答案】B【详解】依据“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概括可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摆脱西方国家殖民,追求民族经济独立发展。B正确;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A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题无关。C错误;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不平等,并没有崩溃。D错误。综上故选B。【点睛】9.解读下面表格,该表格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年份1960年独立国家尼日尔刚果乍得马里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贝宁喀麦隆加蓬中非多哥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A.“非洲独立年”B.“亚洲独立年”C.“美洲独立年”D.“欧洲独立年”【答案】A【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60年非洲尼日尔、刚过、乍得、马里等国家纷纷独立。由此概括可知,材料反应的是非洲独立年。A正确;这些国家不属于亚洲、美洲、欧洲。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点睛】10.“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A.经济日益强大B.国家走向解体C.社会政局安定D.各种矛盾缓和【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苏联国情出发,政治上取消了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ACD与事实不符。ACD错误。综上故选B。11.历史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之称。这颗“宝石”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的领导人是()A.玻利瓦尔B.章西女王C.尼赫鲁D.纳赛尔【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947年,印度人民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尼赫鲁成为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位领导人,C正确;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A错误;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英雄人物。B错误;纳赛尔是埃及独立的领导人。D错误。综上故选C。【点睛】12.2015年3月21日,应纳米比亚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派遣特使出席了纳米比亚新总统就职仪式和纳米比亚独立25周年庆典。25年前,该国的独立标志着()A.欧洲人已经被彻底地赶出了非洲B.美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C.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D.欧洲与非洲的贸易往来最终结束【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在15世纪早期就遭受西方殖民国家的奴役,时间长达近500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3.针对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曾说:“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为此,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加速发展战略”B.新经济政策C.“门户开放”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详解】1921年开始,列宁在苏俄政府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符合材料中“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加速发展战略”,排除A;“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提出,试图全面打开中国市场,和列强一起共同主宰中国,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排除D。故选B。14.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布拉格之春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答案】C【详解】美国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②,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15.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可见,该论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体制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轻率地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结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推动了苏联的解体,D正确;A项是在列宁执政时期,B项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C项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都没有出现题干中所述的现象,ABC排除。故选D。16.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综合国力不强B.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C.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D.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因此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故B正确;A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C项;前苏联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体制僵化,故排除C项。故选B。二、非选择题17.史料实证史料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史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答案】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1年底,苏联解体。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七十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成立的?(2)20世纪八十年代,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哪位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1917年11月。(2)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3)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十月革命,即1917年11月。(2)20世纪八十年代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其进行了改革。根据所学可知,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3)根据所学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回答,即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19.阅读下列材料:1947年8月,一位印度领导人在庆祝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请回答:(1)这位印度领导人是谁?(2)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3)独立后的印度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1)尼赫鲁。(2)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3)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自给,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技术也有重大进步。【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领导印度走向了独立。(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一个厄运的时代结束”指的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后印度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自给,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技术也有重大进步。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材料二 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他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子,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报纸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张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一年也只有10~15次。”(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倾向?(3)有人说,斯大林死了,但斯大林的灵魂不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3)赫鲁晓夫尽管反对个人崇拜,但他并不反对别人崇拜他,这说明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详解】(1)根据“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失调,农业发展滞后甚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问题突出但是政府选择性的忽视了问题所在,没有及时的根据客观情况做出调整。(2)根据“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的纬度位置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但是赫鲁晓夫在苏联广泛推广种植玉米,反映出了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3)根据“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可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成的个人崇拜并没有结束。赫鲁晓夫时代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改革。21.普京重新执政,誓言实现俄罗斯“大国梦”。请写出历史上俄罗斯(苏联)的著名领导人。(1)为了恢复苏俄国民经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的是(2)在领导苏联建设中,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是(3)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改革,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1964年被迫下台的是(4)苏联解体时的最高领导人是【答案】(1)列宁(2)斯大林(3)赫鲁晓夫(4)戈尔巴乔夫【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苏联(俄)的相关知识,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21年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1991年苏联解体,在位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因此本题的答案是:(1)列宁(2)斯大林(3)赫鲁晓夫(4)戈尔巴乔夫。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材料二: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历史依据。??(2)邓小平为什么说东欧事件“迟早要出现”?【答案】(1)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依旧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2)东欧各国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详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依旧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这些改革措施最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因此“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2)依据材料二“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和所学知识,从内部来看,东欧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此后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改革,但是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反而日益尖锐,因此东欧各国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不满;从外部来看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这些因素导致东欧最终发生剧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根据材料,说说赫鲁晓夫的一番话反映了苏联当时的什么现象。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案】现象:苏联食品短缺。认识:赫鲁晓夫指出苏联现行经济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认为应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详解】关于“现象”,依据材料“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可见苏联食品短缺。关于“认识”,结合所学,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出发,强调要协调国民经济比例,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邓小平指出:“初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对比新经济政策,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3)20世纪,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努力消除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答案】(1)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3)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失败,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5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3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A.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B.埃及和以色列的冲突C.大国的争夺D.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冲突2.印巴之间冲突的根源之一是殖民主义统治,那你知道这个恶果是哪个殖民国家造成的吗?(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安,下列说法不符合巴以地区局势的是()A.宗教信仰不同是双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B.双方不断争斗,陷入“以暴制暴”的怪圈C.大国插手有助于消除双方矛盾D.该地区和平进程曲折反复4.1952年,埃及赢得了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至此哪些国家的势力彻底退出埃及?(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法国和荷兰5.中东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现今中东地区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 )A.石油、水资源的争夺B.地理位置的优越C.大国的干涉D.巴勒斯坦问题6.“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B.南斯拉夫分裂C.东欧剧变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此后,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多次进行战争,史称中东战争。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列强的必争之地。”该材料叙述的内容中不包含()A.以色列建国B.列强争夺中东地区的原因C.中东战争D.印巴分治8.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9.解读下面表格,该表格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年份1960年独立国家尼日尔刚果乍得马里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贝宁喀麦隆加蓬中非多哥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A.“非洲独立年”B.“亚洲独立年”C.“美洲独立年”D.“欧洲独立年”10.“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A.经济日益强大B.国家走向解体C.社会政局安定D.各种矛盾缓和11.历史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之称。这颗“宝石”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的领导人是()A.玻利瓦尔B.章西女王C.尼赫鲁D.纳赛尔12.2015年3月21日,应纳米比亚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派遣特使出席了纳米比亚新总统就职仪式和纳米比亚独立25周年庆典。25年前,该国的独立标志着()A.欧洲人已经被彻底地赶出了非洲B.美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C.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D.欧洲与非洲的贸易往来最终结束13.针对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曾说:“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为此,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加速发展战略”B.新经济政策C.“门户开放”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4.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布拉格之春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15.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可见,该论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体制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改革16.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综合国力不强B.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C.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D.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7.史料实证史料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史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七十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成立的?(2)20世纪八十年代,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哪位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9.阅读下列材料:1947年8月,一位印度领导人在庆祝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请回答:(1)这位印度领导人是谁?(2)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3)独立后的印度取得了哪些成就?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材料二 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他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子,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报纸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张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一年也只有10~15次。”(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倾向?(3)有人说,斯大林死了,但斯大林的灵魂不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1.普京重新执政,誓言实现俄罗斯“大国梦”。请写出历史上俄罗斯(苏联)的著名领导人。(1)为了恢复苏俄国民经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的是(2)在领导苏联建设中,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是(3)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改革,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1964年被迫下台的是(4)苏联解体时的最高领导人是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材料二: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历史依据。??(2)邓小平为什么说东欧事件“迟早要出现”?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根据材料,说说赫鲁晓夫的一番话反映了苏联当时的什么现象。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邓小平指出:“初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对比新经济政策,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3)20世纪,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努力消除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3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原卷版).doc 第5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3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