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地理位置1.在上图中填注中国四至点。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3.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4.邻国:A朝鲜、B俄罗斯、C蒙古、D哈萨克斯坦、E吉尔吉斯斯坦、F塔吉克斯坦、G阿富汗、H巴基斯坦、I尼泊尔、J不丹、K印度、L缅甸、M老挝、N越南。5.临海: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6.隔海相望国:O韩国、P菲律宾、Q马来西亚、R文莱、S印度尼西亚、T日本。二、我国的地形、地势1.特征2.主要山脉东西走向a天山山脉—阴山、昆仑山脉—b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c大兴安岭—太行山脉—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e武夷山脉、f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g祁连山脉南北走向h贺兰山、横断山脉弧形山脉i喜马拉雅山脉3.四大高原: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4.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5.三大平原:平均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我国的气候1.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2.气温(1)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地形以及冬季风的影响。(2)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3.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降水(1)空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2)时间: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和年际变化大。5.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四、河流和湖泊1.填出中国地图中序号代表的河湖名称(1)河流:①松花江,②淮河,③湘江,④黄河,⑤雅鲁藏布江,⑥额尔齐斯河,⑦塔里木河。(2)湖泊:⑧青海湖,⑨洞庭湖,⑩鄱阳湖。2.内、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内流河水文特征(1)多季节性河流。(2)河水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3)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气温高的季节。4.外流河水文特征地区河流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小(森林茂密)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河、黄河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区)汛期短(雨季短)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短(位于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汛期长(雨季长)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无(流经亚热带、热带,冬温在0℃以上)五、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1)类型多样,比例不当。(2)分布①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②草地:西北地区的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③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3)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资源超载。2.矿产资源(1)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2)分布: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3)问题: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3.水资源(1)特点:总量丰富,分布不均。(2)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3)问题: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4.海洋资源(1)特点:条件优越,类型丰富。(2)分布①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②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③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3)问题:过度捕捞;海洋污染。5.合理利用(1)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2)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2020·河南九师联盟质检)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3题。1.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南北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成山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2.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地壳沉降3.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B.夏季为低压中心,呈上升气流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1.A 2.C 3.D [第1题,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的。故选A。第2题,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被分割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故选C。第3题,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一般不会造成气压场的改变;可以阻挡冬季风,防寒保暖;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秋季抬升南下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D。](2020·江西南昌模拟)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造成历史上黄河下游大堤“三年两决口”。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地区造成巨大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大堤发生决口的次数很少。下图是开封附近黄河断面图。据此完成4~6题。4.历史上黄河下游大堤经常决口的主要原因是( )A.落差大B.流速快C.结冰期长D.河床高5.黄河下游河水的主要水源是( )A.中上游来水和河面上空的降水B.中上游来水和河流附近的湖水C.支流汇入和河面上空的降水D.支流汇入和河流附近的湖水6.开封附近土地盐碱化较严重与黄河具有关联性,表现为( )A.河水下渗造成地下水变咸B.河水下渗造成地下水位上升C.河水不足造成附近土壤干燥D.河水不足造成附近植被退化4.D 5.A 6.B [第4题,黄河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稳,A、B错;冬季为黄河的结冰期,秋末冬初和春季易发生凌汛现象,但由于此时黄河处于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凌汛形成的决口较少,C错;历史上黄河下游大堤经常决口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黄河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因河水排泄困难极易泛滥并冲垮大堤,D对。第5题,黄河下游河水的主要水源是中上游的来水和河面上空的大气降水,A对;由于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河流两岸大多数地区海拔低于黄河河床,因此汇入黄河的湖泊水和支流很少,B、C、D错。第6题,黄河水为淡水,河水下渗不会造成地下水变咸,A错;开封附近地区海拔低于黄河河床,黄河水沿河床向下渗透,导致当地地下水位抬升,随着水分的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残留地表土壤中,形成土地盐碱化,B对;若河水不足,则下渗到地下的水减少,土壤干燥,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易上升形成土地盐碱化,C、D错。](2020·黑龙江顶级名校联考)气象学上,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一年中的第一次(北半球)均≥10℃,则以第一天作为春季的开始日。读我国30°N附近各地入春时间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7.①地与②地入春时间分别可能是( )A.①为5月15日,②为2月20日B.①为3月18日,②为2月25日C.①为3月18日,②为3月20日D.①为2月20日,②为5月15日8.造成③④两地入春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A.③地太阳高度较大,获得太阳辐射多B.③地大陆性较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C.④地受海洋调节作用强,春季来得早D.④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春季来得晚7.A 8.B [第7题,由图中经纬度定位可知,①②分别为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①地海拔高气温较低,入春迟;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气温较高,入春早。结合图中所示的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入春时间可知,①入春时间应迟于川西高原的3月18日,②地则应早于2月25日。第8题,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可知,③地入春时间在2月25日到3月18日之间,②→③→④入春时间逐渐推迟,所以④地入春时间在3月18日之后。③④两地纬度相同,太阳高度相同,获得太阳辐射差异不大,A项错误;③地地处大陆内部,大陆性较强,春季陆地比热容小,气温回升较快,入春早,④地位于东部沿海,海水比热容大,春季升温慢,入春迟,B项正确;④地受海洋调节作用强,升温慢,春季来得晚,C项错误;③④两地都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纬度相同,受冬季风影响差异不大,D项错误。]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一、中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部门主要分布区东部地区种植业半湿润、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东北、西南天然林区,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渔业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西部地区畜牧业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种植业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1)重要农作物:①小麦,②水稻,③棉花,④甘蔗。(2)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南稻北麦”。(3)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①油料作物:两大生产区为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②糖料作物:分布特点为“南蔗北甜”。③棉花:三大棉区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3.面临问题及对策(1)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2)对策: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科技兴农。二、中国的工业1.四大工业基地:a辽中南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c沪宁杭工业基地,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2.密集分布区(1)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面意义的工业基地。(2)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流域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3)沿海: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3.高新技术产业区(1)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2)开发差异4.三大工业带:沿海工业地带、沿长江工业地带、陇海—兰新工业地带。三、中国的交通运输1.分布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1)南北铁路干线:图中的①京哈线;②京沪线;③京九线;④京广线;⑤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⑥宝成线—成昆线。(2)东西铁路干线:图中的⑦京包—包兰线;⑧北疆线—南疆线—兰新线—陇海线;⑨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⑩兰青线—青藏线。(3)水运①海运:沿海航线北方航区以上海、大连为中心,南方航区以广州为中心;远洋航运包括东行、南行、西行和北行四个主要航线。②河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4)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2020·广州市调研)下图为我国某作物近10年种植面积(万亩)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1.符合图中信息的经济作物最有可能是( )A.甘蔗 B.马铃薯 C.稻谷 D.棉花2.推测该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最明显的产区是( )A.广西 B.内蒙古C.山东 D.西藏3.该农作物空间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B.推动相关企业加强品牌塑造C.减少国家对农民的种植补贴D.次宜种植区退出该作物种植1.D 2.C 3.C [第1题,本题考查农作物的判断,结合材料可知,该种作物在新疆地区种植面积较大,因此可以根据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断,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山环绕,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热量丰沛;温差大;晴天多,利于棉花的后期采摘。据此判断,该作物为棉花。第2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结合上题分析,该作物为棉花,棉花是喜热作物,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忌多雨、喜光照,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据此判断广西、内蒙古、西藏等不适宜棉花的种植,而山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但是由于棉花在采摘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致使种植棉花的效益下降,所以种植面积减少。第3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集聚的影响,农作物向优势区域聚集,可以使农作物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换,提高农作物的效益;推动农作物的深加工,带动与该农作物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会提高优势种植区域的市场竞争力,使得次级种植区域的竞争力下降,进而使得这些区域种植面积下降,甚至不再种植该种农作物。而该农作物向优势区域集中,可能会导致农户种植面积增加,进而增加国家对农户的种植补贴。](2019·北京高考)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回答4~5题。4.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5.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A 5.A [第4题,由材料可知,本次运输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最后到达新疆。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位于季风区,甘肃大部分地区、新疆位于非季风区,因此该车辆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该车辆先后经过外流区和内流区;本次运输未经过柴达木盆地;本次运输过程中,车辆正午影子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第5题,南菜北运使蔬菜产品销售量增加,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南菜北运路途较远、时间较长,需要对蔬菜进行冷藏保鲜处理,加大了保鲜技术投入;南菜北运扩大了输出地的服务范围,可能会提升当地部分商业网点的等级;城市内部路网结构是根据城市规划形成的,受南菜北运影响较小。](2020·常州模拟)下图为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注:港澳台资料暂缺6.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的特点是( )A.最快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藏、贵B.最慢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辽、秦C.东部经济带各省区快于西部经济带各省区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北多南少7.各地区增速存在差异,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黑龙江、辽宁接受产业转移 ②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③江苏、山东、广东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④江西、湖南面临资源问题,工业发展受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D 7.B [第6题,图中数值越高,表明增速越快。因此可知,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最快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藏、渝;最慢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辽、晋;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地带均有快有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北多南少。第7题,黑龙江、辽宁增速均较慢,可能为产业转出地;北京、上海均有所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增速较快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有关;江西增速较大。]第2讲 中国地理分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北方地区1.地形区图中A辽河平原,B松嫩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E黄土高原。2.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1)从温度带来看,东北三省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2)从干湿地区来看,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区,其余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区。3.河流图中F松花江,G汾河,H渭河。4.资源图中I大庆油田,J辽河油田,K胜利油田,L中原油田。5.城市图中①济南,②太原,③西安,④哈尔滨。6.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二、南方地区地形区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E云贵高原河流长江、珠江、C澜沧江、M汉江铁路线京广线、I宝成线、F焦柳线、G京九线、H浙赣线等水能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上游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三、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位置范围地形特征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主要气象灾害:夏季洪涝,夏秋季节多台风,冬季寒潮、冻害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径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量丰富、河流中下游航运价值大自然资源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树、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水资源丰富;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特征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工业生产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纺织业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长三角”、沪宁杭地区和以武汉、湖北西部及湖南中部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重庆、成都、攀枝花等,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人们生活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冬季溜冰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内河航运发达;龙舟竞赛,游泳环境问题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华北平原:旱涝、风沙、盐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水土流失、红壤改造(2020·湖北黄冈中学模拟)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业增产增收之路,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A.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B.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C.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D.节约灌溉用水,减轻水土流失2.与枣林地膜覆盖技术相比,枣林秸秆覆盖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A.抗风抗旱,地区适应性强B.抑制杂草,减轻杂草危害C.病虫害少,增产效果显著D.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3.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A.改变枣林内外裸地间风速风向B.阻碍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C.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D.减少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1.C 2.D 3.B [第1题,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是枣林的休眠期,同时也是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时期,枣林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实施枣林覆盖技术,促进休眠期枣林土壤水分向深处下渗、运移,从而保持土壤墒情。故选C。第2题,在图中所示的三种覆盖措施中,除了石子覆盖外,秸秆和地膜覆盖的抗风性都较差;三种措施都可以抑制杂草和减少病虫害,但秸秆覆盖可以就地取材,成本更低,可以减少果农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故选D。第3题,枣林采用秸秆、地膜、石子覆盖于土壤表层,阻碍了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有效吸收与传导,导致土壤升温较慢,也阻碍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气、热的交换速度,同时加剧枣林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会改变林区内、外间的风速大小,但对林地的风向影响很小。故选B。]读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回答4~6题。4.湖南省位于( )A.华南茶区 B.西南茶区C.江南茶区D.江北茶区5.普洱茶的主产区位于云南南部,该地区传统民居是( )A.四合院B.竹楼C.白墙黑檐的楼房D.窑洞6.四大茶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4.C 5.B 6.C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位于江南茶区。第5题,四合院为北京的传统民居,竹楼为云南的传统民居,白墙黑檐的楼房为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窑洞为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第6题,四大茶区主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西北地区1.自然地理特征(1)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2)地形区:a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c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b天山、贺兰山、阴山。(3)河流和湖泊:稀少,且多季节性河流。(4)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资源丰富。2.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区位因素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但是降水不足,水源有限农业类型及分布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草场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工业分布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部门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3.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方法技巧] 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二、青藏地区1.自然地理特征(1)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2)地形区:a祁连山、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b巴颜喀拉山、c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3)河流和湖泊:河流d金沙江、e怒江、f澜沧江。湖泊多为内流湖。(4)资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2.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区位因素日照时间长,但热量不足农业类型及分布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工业分布西宁、拉萨、林芝部门毛纺织、皮革、毛毯3.环境问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2020·贵阳市一中模拟)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平直,形如走廊,又因地处黄河之西而得名。河西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汉唐以来,成为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据此完成1~3题。1.河西走廊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C.北冰洋D.大西洋2.河西走廊平地绿洲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A.春小麦B.水稻C.白兰瓜D.葡萄3.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是( )①物产丰富 ②盛产丝绸 ③农业发达 ④水源充足 ⑤东西咽喉要道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1.D 2.A 3.B [第1题,根据材料中位于祁连山附近的地形以及黄河以西的位置,可以判断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河西走廊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一定的水汽),受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影响小。第2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可判断该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第3题,河西走廊农业灌溉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该区域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同时,河西走廊地区可依赖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灌溉,水源充足,①③④正确;汉唐以来,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该地区是重要的东西咽喉要道,⑤正确;古代中国丝绸主要盛产于江南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并不盛产丝绸,②错。]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农业种植面积广,农业资源丰富。奇台县旱作农业系统是天山北麓“靠天收”农业生产的典型,以旱作种植业为主,涉及林业、畜牧业和副业等农业类型。近年来,奇台县被确定为全国优质大麦、小麦之乡。下图为奇台县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4.奇台县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B.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D.地处背风坡,流沙侵蚀少5.当地农事最繁忙的时段是( )A.2—4月B.5—9月C.9—12月D.12月—次年2月6.奇台县为改变农业“靠天收”的状况,可采取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B.开垦荒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C.兴修水库,改善灌溉条件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4.C 5.B 6.D [第4题,该地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山麓灌溉水源充足,这是其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第5题,该地旱作农业是“靠天收”,主要是指水源决定农业生产。当地气候干旱,农业水源主要来自冰川和积雪融水,春末至秋初时节气温高而融水量大,故5—9月是农业生产的忙季。第6题,改变农业“靠天收”的状况,就是改善严重依赖冰川和积雪融水灌溉的方式。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或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对水的依赖度。]农业生产潜力是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作物产量潜力,接近一个地区最高产量。下图为我国全年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①②两地农业生产潜力较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热量、光照B.光照、热量C.热量、水分D.水分、热量8.③地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可能引起长江( )A.源头冰雪融水补给增加B.上游水土流失加剧C.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减少D.流域年径流量增加7.D 8.B [第7题,①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农业生产潜力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②地位于青藏高原,高寒是其基本特征,其农业生产潜力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第8题,③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会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届一轮高考地理复习 第4部分 第12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教师用书.doc 2022届一轮高考地理复习 第4部分 第12章 第2讲 中国地理分区 教师用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