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建新中国/讨论新中国成立)1、内容: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②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③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1、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辛苦奋斗了28年<1921——1949年>)2、意义: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国际: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实现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抗美援朝战争(1950.10—1953年)1、原因:①美国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军飞机多次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②朝鲜请求出兵援助。2、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3、英雄人物: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4、意义:国内:①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国际:②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背景: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直接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2、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内容/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4、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5、意义:①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农业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底)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3、“一五”计划成果:“一桥二铁三公四厂”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②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建成通车;③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建成通车;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⑤沈阳飞机制造厂制造出第一架飞机喷气式飞机;⑥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⑦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1、会议: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方式:农业的改造方式: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的改造方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公私合营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创举。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局限性:要求国际、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1、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犯了“左”倾错误思想)二、两场失误运动(都是在1958年)1、“大跃进”(1)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核心内容)(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农业上虚报产量(特点:浮夸风)(大跃进首先从农业开始)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大二公)本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结果: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59---1961年)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四、启示/教训:①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实事求是;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⑤立足国情。四、“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方针:“以阶级斗争为纲”)2、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3、“文革”的结束标志: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4、性质/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5、教训: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四、建设成就:1、“铁人”王进喜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铁人精神”:艰苦创业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3、雷锋:雷锋精神4、1967年,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氢弹5、1970年,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6、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