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课后反思五部分进行分析和阐述。1、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来看,它既联系到已学过的碳单质,又联系到了碳酸、碳酸钙等重要的含碳化合物,为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它又是中考的重要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主要用途。2.通过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CO2的性质及用途。难点:CO2与水反应的探究。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为本堂课学习做好了准备。3、说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问题讨论、比较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四、说学法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问题讨论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验观察,分析归纳,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4、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程序包括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后小结。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振荡汽水导入新课,并提出问题,汽水中逸出的是什么气体呢?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角——二氧化碳。环节二:新课教学。1.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首先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几方面探究一瓶CO2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的能力)实验一: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我除了用书上阶梯蜡烛的实验,还补充了一个向平衡杆上的其中一个塑料袋中倒二氧化碳的实验。这个实验由学生进行演示。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不仅得出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物理性质,还可以得出二氧化碳不助燃和不可燃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这三点性质让学生想到了生活中它可以用来灭火。(强化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认识)【过渡提问】既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怎么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改用了向一瓶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倒水,振荡后倒转,观察玻璃片是否掉下来的实验?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此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再由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2.CO2化学性质的探究。(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师设疑】:二氧化碳制成的饮料为什么叫碳酸饮料?即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使课堂教学进行到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为了探究顺利进行我让学生课前查找石蕊的资料,课上进行展示说明。(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然后由教师演示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石蕊遇酸性物质都变红,从而得出集气瓶中存在一种酸性物质。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准备。教师再次设疑:集气瓶中到底是什么物质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根据实验探究步骤,师生一共作出三种猜想。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我考虑到书上的实验设计比较繁琐。因此将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准备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一滴瓶的水、两朵用细绳拴着的紫色小花。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物品,小组合作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后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方案如下:在干燥的紫色小花上滴水验证猜想1,而将一朵干燥小花和一朵湿润小花一高一低一起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验证猜想2和3。经过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为碳酸。这也是汽水为什么属于碳酸饮料的原因。师生对此探究进行延伸,教师设疑:碳酸有什么性质呢?我让学生把变红的小花拿出集气瓶,观察到过一段时间小花又恢复了紫色。说明碳酸有不稳定,易分解的性质。(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和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他们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教师提问】如何检验振荡汽水时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学生通过讨论后给出合理方案再由一名学生上台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分析并归纳出反应原理。教师强调这个实验是检验CO2的常用方法。(使前后知识衔接,达到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目的)环节三:巩固练习。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归纳整理】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已学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干冰的视频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最终总结出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设疑拓展】:归纳整理完后教师问学生CO2有这么多用途,是不是空气中CO2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视频展示)。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村。环节四:课后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说板书设计。采用边探究边板书的方法梳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书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清晰呈现本堂课的知识脉络。【作业】: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