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第2课时)说课稿一、课标解读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摆脱了经验形态,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本主题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像、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二、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离子几部分。原子、离子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比分子更微小的粒子。通过上节学习分子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内容,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继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为学习元素、离子、化学式等奠定了基础。三、学情调查①能力水平:学生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具有较好的互动合作的学习能力。②知识储备:在本章课题1已经学习了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学生已经打开是微观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对分子的概念和微粒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题2的第一课时里又学习了原子是怎样的一种微粒,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先行储备。③认知瓶颈: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是比较浅显的,且知识非常抽象。而这里正需要我们老师抽丝剥茧,带领着学生详细分析,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四、目标确定①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②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密切联系教法: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学法: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五、过程阐述(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请几位同学完成课前热身活动,无障碍跑和障碍跑两个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扮演α粒子轰击金箔,将α粒子散射实验真人化。再播放α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模拟,让学生提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猜想。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1.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除原子核外,原子内部有其他微粒吗?原子核是一个简单的实心小球吗?(2)原子内的各种微粒电性如何?(3)原子内的各种微粒是如何分布的?(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部位?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含有质子和中子。(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也带正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3)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4)由于电子质量太小,所以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3.根据对原子的认识,用图示和文字两种方法表示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深入分析原子中各种微粒在数量上的关系。得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同类原子的质子数不同。(4)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5)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3)介绍史实,情感升华通过介绍原子构成的发展史和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4)阅读分析,归纳规律通过阅读课本知识视窗,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核外电子的排不规律。从而引出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密切关系,即深化结构决定性质。(5)巩固练习,分享收获以“下列有关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为题编一道选择题,同学间相互讨论。6、教学反思可以用“两个体现、四个突出”来概括。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个突出:(1)以讨论为基础,引导归纳总结(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