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五下科学实验总结、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01)五下科学实验总结、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
(加★号为重点内容)(此总结实验数据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石块
泡沫塑料

回形针
蜡烛
带盖的空瓶
萝卜
橡皮













体积小
体积大
空心
实心
实心









结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轻重、材料以及是否空心等因素有关。
★2.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
大小
预测




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同时改变它们的体积与轻重,
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橡皮
一半

变小变轻了

四分之一

变得更小更轻了

八分之一

变得更小更轻了

更小

变得更小更轻了

萝卜
一半

变小变轻了

四分之一

变得更小更轻了

八分之一

变得更小更轻了

更小

变得更小更轻了

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观察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描述程度:重﹥较重;大﹥较大)
体积相同




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当体积相同,重量不同时,
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当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时,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说明物体的沉浮其轻重和体积均有关。
沉浮状态

悬浮
漂浮
重量相同
体积大
体积较大
体积小
沉浮状态
漂浮
悬浮

潜水艇
应用了体积一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其轻重大小有关的原理。
3.改变物体的轻重或者体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毫升)
沉浮情况
结论:沉的形状
的橡皮泥下沉,即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的橡皮泥漂浮,即排开的水量大。


200
225
25





200
225
25

能浮的形状1
200
235
35

能浮的形状2
200
235
35

能浮的形状3
200
235
35

2.浮的形状的橡皮泥和钢铁制造的船之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们的轻重不变,而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1.4
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
2.船的发展史: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柴油机船时代。
1.5
浮力(实验示意图见全解P21-22
活动二)
★1.大小相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重(
0.3N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浸入水中的体积有
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
浮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此实验浮力计算公式:浮力=重力(自重)+拉力
拉力大小
0.4N
0.6N
0.8N
浮力大小
0.7N
0.9N
1.1N
排开的水量
较少
较多
最多
★2.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0.3N
0.5N
0.7N
拉力大小
0.8N
1.3N
2.5N
浮力大小
1.1N
1.8N
3.2N
排开的水量
较少
较多
最多
3.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为水的
浮力
。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松手时手对泡沫塑料块的压力消失,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所受重力。
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下沉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的猜测:
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小有关。
准备的材料:
水槽、弹簧测力计、细线、大小不等的石块。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5)大小相同的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
0.5N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分浸入水中
结论: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
浮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此实验浮力计算公式:浮力=空气中重力(自重)—水中重力
在水中重力大小
0.45N
0.38N
0.3N
浮力大小
0.05N
0.12N
0.2N
排开的水量
0.5mL
1.2mL
2mL
(6)大小不同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自重
0.5N
0.9N
1.5N
在水中重力大小
0.3N
0.5N
0.9N
浮力大小
0.2N
0.4N
0.6N
排开的水量
2mL
4mL
6mL
★2.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现象:
泡沫塑料块浮:浮力﹥重力
石头沉:浮力﹤重力
(哪个力大,箭头就长,
受力点是图中空心圆位置)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结论:1.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2.只有一定浓度的液体
才能使沉的物体浮起来。如:浓盐水、浓糖水等。
8g
100mL

10g
100mL

12g
100mL

14g
100mL

1.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钩码自重0.5N):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结论:同一物体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在液体中的重力
0.4N
0.35N
0.38N
0.45N
受到的浮力
0.1N
0.15N
0.12N
0.05N
★2.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结论: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物体就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物体就下沉。
轻重
较轻
最轻
最重
3.推测把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
答: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中会上浮,放入食用油中会下沉。
第二单元

2.1
热起来了
1.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
答:吃食物、做运动等。
2.加衣服能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
答:衣服本身不会产生热量,但它能保温,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热量散失,还可以阻挡外界的冷空气进入。
3.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
答:不能,它只能阻止身体已有热量散失,并阻挡外界冷空气进入。
★2.2
给冷水加热
1.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塑料袋里的水会膨胀,把它放在冷水里,它会
漂浮。是因为
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增大。
2.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气球皮蒙住试管口,把试管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气球皮向上凸起,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变大。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判断)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1.(判断)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而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之后,微粒运动速度变大,微粒之间的间距变大,物体膨胀;当物体
受冷之后,微粒运动速度变小,微粒之间的间距变小,物体紧缩。
★2.5
金属热胀冷缩吗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涨。如:
0℃—4℃的水、锑、铋。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总是从
较热的一端逐步传向较冷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式叫做热传导。如:(红色实心圆
水中的热量传递到金属棒上。
为酒精灯加热处)
2.7
传热比赛
1.(判断)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判断)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2.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保温效果实验记录表: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降温多少(℃)
①无盖的杯子
68
50
18
②杯上加盖
68
55
13
③无盖,包毛巾
68
53
15
④加盖,包毛巾
68
57
11
⑤杯子嵌入泡沫内
68
59
9
结论:保温效果最好的是(⑤)方式,保温效果最差的是(①)方式。因为:使用热的不良导体泡沫保温效果好。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3.1
时间在流逝
3.2
太阳钟
1.钟表以时(h)、分(min)、秒(s)计量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
太阳
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发生变化。
4.
日晷

圭表
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3.3
用水测量时间
3.4
我的水钟
1.古代的水钟可以分为
泄水型水钟

受水型水钟

2.滴漏实验:三次从装有300毫升水的水瓶流出100毫升的水所用时间分别是:
59s
、61s
、60s
;从300毫升水瓶中流出10毫升水所用时间
5s

从300毫升水瓶中流出30毫升水所用时间
18s
,从300毫升水瓶中流出50毫升水所用时间
30s

通过计算后发现:
①漏水孔大小不变,三次滴完同样多的水所需时间基本不变。
②从装有同样多的水的水瓶中流出不同量的水之间的倍数关系与所需时间之间的倍数关系基本一致。
结论:
流水可以帮助我们模糊计时。
3.古人设计水钟的原理:
在一定的装置中,水可以以固定速度往下流,从而通过水量的变化确定经过的时间。
★3.5
机械摆钟
1.钟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记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结论:摆在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摆动的次数是相等的。
次数
60
60
60
60
2.钟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记录:
1—10秒
10—20秒
20—30秒
30—40秒
摆动次数
35
35
35
35
3.无论摆幅(小于90度)或大或小,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相等,这就是摆的
等时性
。根据单摆的
等时性
,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3.6
摆的研究
1.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可能有
摆绳长度
、摆锤质量、摆动幅度
等。
2.(判断)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3.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结论:
第一次
7次
7次
7次
摆锤重量不影响摆摆动的快慢。
第二次
7次
7次
7次
第三次
7次
7次
7次
4.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结论:
第一次
24次
17次
摆绳短,摆动快;摆绳长,摆动慢
第二次
24次
17次
第三次
24次
17次
★3.7
做一个钟摆
(1)在木条上挂金属圆片(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没有金属圆片的摆
加上金属圆片的摆
结论:
第一次
17次
14次
加金属圆片虽然增加了摆锤重量,但不影响摆动快慢,这实质上是改变了摆锤重心的位置,相当于改变了有效摆长。
第二次
17次
14次
第三次
17次
14次
(2)摆绳长度相同,摆锤(木条)30厘米的摆动得

,20厘米的摆动得

,说明
摆锤越短,摆动越快;摆锤越长摆动越慢。
(3)金属圆片在各个位置的摆动速度(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10cm处
20cm处
30cm处
结论:
第一次
19次
17次
14次
摆锤重心离摆的固定点近,摆动快,反之则慢,这也相当于改变了有效摆长。
第二次
19次
17次
14次
第三次
19次
17次
14次
3.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机械摆钟是
摆锤与
齿轮操纵器
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4.1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一天有1047个小时,错误)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天有8760个小时,错误)
(3)地球自转。——(一年四季昼夜时间)
一样长,错误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一天有24个小时,正确)
4.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托勒密提出的
地心说
和哥白尼提出的
日心说
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托勒密的观点相当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3.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4.3
证明地球在自转
1.摆的方向记录:
地盘和摆架转动的情况
摆摆动的方向
未转动时
(前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90度后
(前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180度后
(前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360度后
(前后)
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
傅科

傅科摆
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4.4
谁先迎来黎明
1.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结论:①在地球上看到其它星体东升西落
,这是地球与它们
相对运动
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相反,是
自西向东

②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
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
而发生的现象。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24
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
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
180
度属
东经
,向西180度

西经
。经线每隔
15度
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就相差1小时。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

西边


4.不同地区所处的
时区
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东时区的地区先迎来黎明。如:
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4.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
地轴

北极星
就处在
地轴
的延长线上。倾斜角约为
23度

4.6
地球公转吗
1.我的观“星”记录:

察次

公转到A点时
公转到B点时
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
第一次(近时)
1号星在2号星(左)边(30)厘米处
1号星在2号星(右)边(30)厘米处

60
)厘米
第二次(远时)
1号星在2号星(

)边(10)厘米处
1号星在2号星(右)边(10)厘米处

20
)厘米
结论: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上观察远近不同物体时存在视差。
2.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恒星周年视差。
3.人们可以通过
太空望远镜
、人造卫星
等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围绕太阳公转。
★4.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研究四季:
公转地点
杆影长短(毫米)
季节判断
结论:根据杆影的长短变化可以判断四季变化。
A
5

B
2

C
5

D
12

2.四季成因:地球围绕太阳
公转

地轴
是倾斜的,使得太阳光有规律地
直射或斜射
地球的不同地区,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
有规律
地变化,形成四季。
3.南半球阳光照射情况与北半球
相反
,季节也
相反
。北夏南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绕地球转动
傅科摆

方向:自西向东

天体东升西落
自然现象:昼夜交替


周期:2
4小时

卫星观测

地轴倾斜


绕太阳转动
恒星周年视差
四季变化


方向:自西向东

星座季节交替
自然现象

周期:一年

卫星观测
极夜和极昼现象
地轴倾斜方向不
变.角度大小不变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示意图:
浮力
浮力
重力
重力
D
C
B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沉和浮(★代表重要内容,个数越多越重要)
一、填空:
1.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3.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同时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5.同质量时,两个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同体积时则与它们的质量有关。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8.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9.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1.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12.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13.“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1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阿基米德定律)
15.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最下层的应是糖浆。
16.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7.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课本P4)
答:答案同第一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体积一定,改变自身轻重】
★5.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课本P7)
答:能。把物体做成实心的物体,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排水量变大了】
★7.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造成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8.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尽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9.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课本P14)
答: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0.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石块放入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力。
11.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P14)
(浮在水面上时,泡沫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压在水中时,泡沫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答: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力,因此一松手,它就会上浮。
★12.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P16)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3.①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P19)
答:用同一个马铃薯做实验,此时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只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在浓盐水(糖水)中浮。
②怎样让马铃薯浮起来:加一定量的盐;怎样让马铃薯下沉:加一定量的水。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P20)
答: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相反要上浮;
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要下沉;相反要上浮。
★15.船从大海进入江河时,船身要下沉些,而从江河进入大海时,船身要上浮些,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答:因为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所以轮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比河水中的大,所以船身要上浮些。
?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摩擦产生了热。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解释:【给冷水袋子加热后为什么会浮起来,原因是体积变大了,重量不变。】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9.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ti和bi,第四声)
10.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5.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利用热传递:
烫斗前面部分用金属制成,很多机器的散热器,锅具的加热部分用金属制成。
防止热传递:
锅柄用塑料制成,夏天停电可用棉被包裹冰箱,羽绒衣等。
17.我们用冰块冷藏食物的时候,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
效果好。
18.拿一个试管,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把试管插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皮会胀鼓,把试管插入冷水中时,气球皮会凹进去。
★19.水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4℃以下却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二、问答题:
1.冬天里,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答:如运动(跑步)、晒太阳、烤火、多穿衣服、吃食物、取暖器取暖等。
运动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取暖器、太阳等为我们带来热量;吃入的食物给我们提供能量;衣服能起到保温作用,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2.为什么多穿衣服身体会觉得热起来?
答:衣服本身不会产生热,但它能保温,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的热散发出去,还可以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3.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早上醒来时,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还热吗?为什么?(P27)
答:晚上,当我们钻进被窝时,感觉被子是凉的。当早上醒来时,感觉被窝里是热的。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就不再热了。
这说明了被子不能产生热,如果被子能产生热,那被窝应该一直是热的。
4.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我们有哪些方法?(P28)
答: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放在火炉上加热;放在热水中。
5.把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我们对热水上浮的原因怎样解释呢?(P28)(P29)
答:装有热水的塑料袋会浮在水面上。
水受热后的体积变大了,受到的浮力也会增大,所以会上浮。【同体积,冷水重;同重量,热水体积大。】
★6.啤酒瓶或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为什么?(P32)
答:瓶里的啤酒、饮料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膨胀时把瓶子胀裂。
7.中午妈妈刚盛好一碗汤,可过了一会儿,大家还没有开始吃,汤却少了一点儿,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由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汤冷后体积变小,所以感觉汤少了。
★8.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P34)
答: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
★★9.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P35)(同填空7)
答: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10.怎样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P36)
答:①用一个铜球和一个铜球刚好能通过的铜环。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③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④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⑤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
这个实验说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的实验中要注意什么?(P36)
答:要注意:①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②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
12.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P39)
答:靠近酒精灯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1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P40)
答: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
★14.铜、铝、钢这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怎样排序?哪一种是最好的导体?(P44)
答:铜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铝和钢。
★★15.日常生活用品中,为什么锅用铁或铝制作?而水杯.保温瓶却用塑料或玻璃制作?
答:锅用铁或铝制作是因为铁和铝是热的良导体,这样可以很快把饭煮好;水杯和保温瓶用塑料和玻璃制作是因为它们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便于保温和不烫手。
★★16.卖冰糕的阿姨为什么总用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得严严的?棉被、羽绒服为什么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答:因为棉被中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把外界的热传进去,这样可使冰糕融化得慢些。而棉被、羽绒服中有棉絮、羽毛,它们蓬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棉被、羽绒服可以用来保暖。
17.明明家买了一只木桶,为了耐用,爸爸将木桶拿到铁铺去请师傅用铁环箍木桶,方法是先把铁环加热后再箍在木桶上。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利用固体的热胀热缩,铁环加热后胀大,箍在木桶上,冷却后收缩,很结实耐用。
18.水泥路面为什么要做成一块块的,而且块与块之间还留有缝隙?
答:因为水泥路面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如果没有预先留下整齐的缝隙,水泥路面会因热胀冷缩被挤得四分五裂,整个路面就会损坏。
★19.冬天里水管被冻裂是怎么回事呀?
答:这是因为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是水受冷体积膨胀把水管胀裂了。
?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一、填空:
1.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的,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一昼夜定为12个小时。通过观测这些星座在一年里横贯天空的情况,利用星座计算时间。
4.古代人还用光影来计时。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的,是根据阳光下直立物体影子移动的规律制作的。
★5.在太阳底下,随着时间的变化,一根直立细棒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6.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
7.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水钟又叫刻漏,古代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等类型。
8.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9.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10.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11.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时间,但是人们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而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最精确的钟—原子钟】
12.各种摆钟的摆每分钟都是摆动60次,摆钟的精确度与摆的长度有直接关系。
★13.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辐度没有关系,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
★★14.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5.要想把摆钟调快一点,就必须让摆锤上升;要想把摆钟调慢一点,就必须让摆锤下降。
16.许多动植物都会精确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以树为例,每一年都会增加一个新的年轮,我们可以从树干的横切面中清晰地看出它的成长记录。
★17.最先发现了摆的秘密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伽利略。
二、问答题: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P51)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
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P57)
答: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和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P62)
答:不一样。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利用木条和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P63)
答: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
★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P63)
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7.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研究问题
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吗?
控制不变因素
摆幅大小
摆绳长短
摆绳长短
摆锤轻重
摆幅大小,摆锤轻重
要改变因素
摆锤轻重
摆幅大小
摆绳长短
实验方法
做一摆,不改变摆幅大小和摆绳长短,改变摆锤轻重,分别测出一倍摆锤重量,两倍摆锤重量,三倍摆锤重量下,在15秒摆动的次数。
做一摆,不改摆绳长短和
摆锤轻重,改变摆幅大小,分别测出大小幅度下,在15秒摆动的次数。
做一摆,不改摆幅大小和摆锤轻重,改变摆绳长短,分别测出一倍摆绳,两倍摆锤重量,三倍摆锤重量下,在15秒摆动的次数。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
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一、填空:
1.★★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
一年
特点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地轴倾斜】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开始学说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证明人
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带来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3.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4.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5.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6.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7.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8.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
9.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0.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11.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2.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13.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大。
14.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白天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15.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16.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17.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8.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9.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二、问答题:
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答: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形成的。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P76)
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P78)
答: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
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伦敦。
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P82)
答: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所以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
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P87)
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P89)
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
10.如图所示(见教材86页):当地球公转到A、B、C、D
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如何?该处是什么季节?
当转到位置A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
当转到位置B时,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
当转到位置C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
当转到位置D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因为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本册书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
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旋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