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历史与社会巩固拔高训练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 与文明高度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这个战役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发动战争的一方战败后,导致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这个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2.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南方的生产得到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B.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 C.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海南岛 D.三国的经济都得到发展,不利于后来的统一 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羯、氐、羌 C.匈奴、鲜卑、羯、蒙古、羌 D.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4.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叙述正确是( ) A.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好 B.在三国时期,四川地区归吴管辖 C.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集中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是《齐民要术》 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秦灭六国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7.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西晋统治者内部不团结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8.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 9.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则天武后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臻大治。”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遗风 10.“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禁锢了士人头脑 11.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我国五大水系,其中连接淮河与黄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2.仔细观察图1、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图1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 ②两条运河最南端都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区域 ③图2运河是元朝时期新开凿的 ④两条运河开凿的目的都是为了南粮北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既让人赞美又让人惋惜的朝代,它( ) ①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②开通了大运河 ③创立了科举制④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4.2020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来源于1300 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典故,与此典故有关的人物应该是 A.玄奘 B.郑和 C.鉴真 D.戚继光 15.唐玄宗时,士人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也纷纷穿起男式圆领服,足登乌皮靴。在长安等大都市街头,处处可见身着胡服的汉族女性。这反映了当时 A.服饰等级差别消除 B.政府着力移风易俗 C.女性更易接受胡服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16.下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某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孝文帝改革、天可汗、澶渊之盟等。由此判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央集权 B.民族融合 C.开放交流 D.文化创新 1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反映“澶渊之盟”的政治形势的是( ) A. B. C. D. 19.造成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加强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军 B.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防止武将专权 20.中国古代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先后设立管理机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安西都护府 ②宣政院 ③象郡、南海郡 ④西域都护府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二、非选择题 2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政治篇: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探究二)思想篇:中国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从2004年至今,先后在全球123个国家设立460多所孔子学院。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海外开办汉语学院以孔子名字命名的理由。 (探究三)科技篇: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对改变世界面貌影响重大。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技史》 (3)请举一个史实证明探究三划线部分的观点。 (4)综合上述探究你获得的最大感悟是什么? 22.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 徐夤·放榜日 (1)杜甫诗句所描述的盛世为__,徐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现了唐朝的__(填写制度名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 (2)依据材料分析杭州在宋代被誉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贯云石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3)贯云石对元朝有怎样的认识?列举元朝对疆域有效治理的措施一项。 参考答案 1.C 【详解】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C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排除B;发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排除D;故选C。 2.B 【详解】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故B说法正确;三国时期魏国在北方,“南方的生产”的表述错误,故排除A;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故排除C;三国的经济都得到发展,有利于后来的统一,故排除D。故选A。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他们同汉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逐渐融合在一起。故A符合题意;蒙古族不是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排除B、C和D。故选A。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在战争与改革的推动下民族融合加速,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此时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C正确;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A错误;在三国时期,四川地区归蜀国吴管辖,B错误;《齐民要术》是农书,不能反映艺术成就,D错误。综上故选C。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故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B正确;秦灭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排除A;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实施的政策,排除D。故选B。 6.D 【详解】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概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北方的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民族融合导致北方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带到了南方,因此D正确。A、B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不是原因。因此AB错误。C与提议无关,排除C,综上故选D。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属于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而不是暴虐,因此C说法错误。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因此A说法正确。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势,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因此B说法正确。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D说法正确。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综上故选C。 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时空观。三国两晋南北朝,①处于三国之前,因此是东汉;与魏国在同一时期的是东南的吴国、西南的蜀国;与北方十六国同时代的是东晋。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因此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综上故选B. 9.C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明皇李隆基”可知,“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反映的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故A不合题意;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故B不合题意;贞观遗风指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故D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明皇李隆基”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0.B 【详解】 根据题干“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这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行政效率提高角度论述科举制的作用,排除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也不是材料中论述的内容,排除C;禁锢了士人头脑属于消极影响,材料也没有提及,排除D。故选B。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故B符合题意;永济渠连接的是海河和黄河,排除A;邗沟连接的是淮河和长江,排除C;江南河连接的长江和钱塘江,排除D。故选B。 12.B 【详解】 由图1中的“洛阳”“涿郡”“余杭”等可以判定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运河,故①正确;江南从南宋开始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故②错误;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故③正确;隋朝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凿大运河,故④错误。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既让人赞美又让人惋惜的朝代,因为它开通了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隋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①表述错误;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④不合题意,故排除含有①④选项的ABD。故选C。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唐朝时期玄奘到达印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A项错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B项错误;明朝时期,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将领并肩作战,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D项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士人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也纷纷穿起男式圆领服,足登乌皮靴。在长安等大都市街头,处处可见身着胡服的汉族女性”可知,材料体现了唐代社会风气呈现出明显的自由开放特征,犹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服饰存在等级差别,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着力移风易俗,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排除。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C 【详解】 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史实,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唐朝时期完善,科举考试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但是也不是绝对公平,故答案是C。 17.B 【详解】 依据题干“孝文帝改革、天可汗、澶渊之盟”并运用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魏晋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天可汗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开明平等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融合;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北宋时期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的战与和,有利于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材料论述的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中主旨是民族交流,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 材料论述的是民族融合,不是文化创新,排除D。故选B。 18.D 【详解】 澶渊之盟是1005年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与北宋并立的另一个政权是西北的西夏,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D正确;加强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军是加强军权的表现,与题不符,A错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是为了将强中央集权,与主题不符,B错误;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是表现,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综上故选D。 20.D 【详解】 ①安西都护府设置于唐朝初期的唐太宗时期;②宣政院设置于元朝时期;③象郡、南海郡设置于秦朝秦始皇时期;④西域都护府设置于汉朝时期。据上可知,③④①②排序正确。排除A、B和C。故选D。 21.(1)制度:科举制;特点: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者北宋开始火药应用于战争,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中国是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详解】 (1)第一问:根据“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使一些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在教育上,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培养了大量人才;主张“有教无类”,突破了对受教育者的限制,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影响到世界,因此海外汉语学院以孔子命名。 (3)“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对改变世界面貌影响重大”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宋朝时期科技发展的成就以及外传到欧洲带来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进行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宋元时期火药得到了广泛应用,传播到欧洲后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打败了使用冷兵器的旧贵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者任选其一即可) (4)根据“(科举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全球123个国家设立460多所孔子学院”、“(宋代科技)对改变世界面貌影响重大”概括可知,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发明等多领域领先世界并影响促进世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应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 22.(1)开元盛世;科举制度。 (2)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人口众多不断增加等等。 (3)认识: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措施: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 【详解】 (1)第一小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反映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为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第二小问,依据“人探东堂榜已悬”可知指的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2)依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知宋朝鼓励海外贸易,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依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业等繁荣发达,以及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其人口多达百万。 (3)第一小问,依据“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可知元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盛与汉唐。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列举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台湾的有效管辖等措施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