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历史与社会巩固拔高训练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大学的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新气象 B.庄园在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 C.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D.城市都处在领主的控制之下,无法获得自治 2.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3.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 A.促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瓦解,孕育了近现代文明 B.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在封建主或教会领地上兴起,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发动自治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萌萌有个美国朋友,每个星期都要到教堂里做礼拜。由此可以推断,萌萌的朋友信奉(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印度教 5.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B.在中世纪,欧洲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基本上为基督教及其教会所垄断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 D.古希腊、古罗马科学家的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 6.到10世纪,日本的庄园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 ) A.武士 B.骑士 C.教士 D.道士 7.有人说: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下列图片与其相符合的是 ( ) A. B. C. D. 8.《巴黎圣母院》《穆斯林的葬礼》《西游记》反映的内容分别与哪一宗教有关( ) ①佛教 ②基督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9.有人说:“我是阿拉伯人,我们的宗教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这个人信仰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喇嘛教 10.数学运算中使用的“0、1、2、3……”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C.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1.有学者总结,某国的统治“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与融汇,扩大了各民族人民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这里的“某国”指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阿拉伯帝国 12.欧洲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对“阿拉伯人的口”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重视学习 C.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D.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13.“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B.进行贸易往来,获取高额利润 C.作为征服中国的先遣队 D.吸收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14.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6 800多个小岛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大和民族是生活在“千岛之国”上的主体民族,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是在( ) A.3世纪 B.4世纪 C.5世纪 D.6世纪 15.大化改新后,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为适应这一趋势,逐渐形成的阶层是( ) A.市民阶级 B.早期资产阶级 C.骑士阶层 D.武士阶层 16.“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推断,颁布诏书的是( ) A.孝德天皇 B.屋大维 C.伯里克利 D.汉谟拉比 17.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 ) A.奴隶制度 B.宗法制 C.等级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18.关于日本的大化改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时,中国正处于隋朝统治时期 ②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实行中央集权制 ③大化改新把土地收归国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④大化改新以后,日本开始有学生到中国留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大化改新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这里“新时代”的实质是( ) A.建立天皇制度 B.实行中央集权 C.打破豪强贵族特权 D.确立封建制度 20.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根源是 。 A.遣唐使欲学习中国,富国强兵 B.日本民族危机深重,闭关自守 C.大唐王朝高度繁荣,吸引日本 D.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日本皇室和部分留学中国的留学生决心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以振兴国家。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反映了7世纪中期日本进行的什么改革。 (2)这次改革为什么要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试举一例说明隋唐时期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3)在改革的过程中,留学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留学生,你会怎么做?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统治区域曾经是世界文明的摇篮,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们在不同的文明区域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请举两个事例证明“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一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来同样的例子的。 ——美?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3)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日本的这场“拜师学艺”活动,史称什么? (4)日本在完成本次改革后,国家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赖肖尔的话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A符合题意;庄园在经济上能自给自足,B不符合题意;封建主不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C不符合题意;中世纪时期,有些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武力斗争等手段获得自治权,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题干材料描述的就是伦敦市民通过金钱赎买,获得了部分自治权,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A 【详解】 伴随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出现了市民阶级。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当时西欧城市并非世界贸易中心,排除B;佛教并非在西欧的传播,排除C;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故选A。 4.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 据题可知,萌萌的美国朋友每个星期都要到教堂里做礼拜,教堂为基督教的代表建筑,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为清真寺,佛教和印度教的建筑为庙宇佛塔等,综上分析可知,选B。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封臣和封君之间的封建从属关系,故C符合题意。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故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的思想和文化教育为基督教及其教会所垄断,故排除B项。古希腊、古罗马科学家的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故排除D项。故选C。 6.A 【详解】 大化改新后一二百年,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阿拉伯数字,故C正确。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项。B是字母严禁示意图,故排除B项。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项。故选C。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圣母”是玛利亚,是基督教《圣经》新约里耶稣的生母;穆斯林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西游记》的素材来源于玄奘到印度取经,这是佛教。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典型代表,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清真寺无关,排除。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后来,这些数字符号经过一定的改造后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阿拉伯数字容易根据习惯叫法混淆,阿拉伯人传播和发展了阿拉伯数字,其始祖是古印度人,本题出现的频度较高,经常以选择题出现。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与融汇,扩大了各民族人民已知世界的范围,故A符合题意。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均没有到达印度,法兰克王国在欧洲,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详解】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的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13.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认为大唐是法度完善,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为此,日本人派大批遣唐使来华,主要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所以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C 【详解】 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最早的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在5世纪时大和民族统一了日本本土,大和的最高统治者开始称为大王,后来称为天皇,故选C。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豪强建立军事集团,形成了特殊的阶层--武士,D符合题意。ABC项不是在日本大化改新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A 【详解】 根据材料“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孝德天皇在位时,仿效我国的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因此颁布诏书的是孝德天皇,故A正确。屋大维是罗马的最高统治,故排除B项。伯利克里是古代雅典的最高统治者,故排除C项。汉谟拉比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者,故排除D项。故选A。 17.C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图一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图二是我国的分封制,体现的也是等级制度。图三是日本的等级制度,由此可知它们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信息是等级制度。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奴隶制度、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ABD项。故选C。 1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时,中国正处于唐朝统治时期,①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大化改新前,日本就开始有学生到中国留学,④表述错误,符合题意。②③项内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故选择D。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新上任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2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7世纪时,大和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王室与贵族之间、贵族内部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同时贵族们大量兼并土地,无数平民沦为奴隶,揭竿而起,加剧了阶级矛盾,日本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化,天皇大权旁落,因此进行了大化改新,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21.(1)大化改新 (2)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这一现实强烈的刺激了日本统治者。日本遣唐使。 (3)积极学习唐朝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回国后积极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回国后同陈旧的风俗作斗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7世纪中叶进行了大化改新。 (2)日本学习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强大。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如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3)结合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2.(1)阿拉伯数字;现代代数学来自阿拉伯文;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医学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任意写出2点)。 (2)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3)大化改新。 (4)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特点:善于学习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东西(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现代代数学来自阿拉伯文;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医学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狗屎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化的瑰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宫相。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是,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肖尔的话反映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东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