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巩固拔高训练: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巩固拔高训练: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上历史与社会巩固拔高训练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不包括
A.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
C.文化专制,以确保思想的一统 D.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焚书坑儒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3.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文化控制
C.加强经济管理
D.维系中华文明
4.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粮食,结账时应该使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
A.刀币 B.铲币 C.秦半两 D.贝币
5.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些历史人物有关( )
①刘邦
②陈胜
③项羽
④吴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商鞅变法
③巨鹿之战
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萧山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公元2年始建县,称为“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指盐,因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江,所以称“余暨”,三国时改名为永兴,唐天宝元年,以萧然山为名,称萧山,沿用至今。萧山设县始于哪个朝代?
A.三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8.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准备和同学们交流。他的观点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够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9.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四书》《五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必读教材。其中《论语》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据此判断,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实行刺史制度
12.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所属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是:
A.丞相 B.内阁大臣 C.校尉 D.刺史
13.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汉武帝发奋有为
C.汉武帝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 D.有卫青、霍去病的统率
1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对西域地区的开发
C.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准备条件 D.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15.新疆地广物丰,民风奇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年发生的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公元前121年
B.公元121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16.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始于( )
A.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B.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
C.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
D.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
17.下面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
18.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句”“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编著《九章算术》
19.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数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创造“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二、非选择题
21. 传说人物——炎帝和黄帝
材料一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如:炎帝种植五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指南车等。有史所载的炎黄祭拜,最早在战国时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此后,炎黄祭拜的传统得以延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材料一中的“传说”二字能否删去,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谈一谈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
群星闪耀——诸子百家
(3)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各陈其说。请将各学派的派别、代表人物和主张进行连线。
时势英雄——张骞
材料二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4)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材料二,写一写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示例)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阙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呜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三:“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白登之围后,决定采取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汉武雄图”是指什么?材料三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分析三则材料,请概括出汉匈关系的特点,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有利于大的工程建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在思想上出现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C项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C项符合题意;ABD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本题注意题干要求,分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消极影响。
2.A
【详解】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正确;B属于思想控制措施;C属于民族关系;D属于防止匈奴进攻措施。
3.A
【详解】
观察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统一货币没有体现加强文化控制,B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没有体现加强经济管理,C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主旨不是维系中华文明,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统一货币是半两钱,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5.B
【详解】
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楚河”“汉界”可知是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①③符合题意。陈胜、吴广与“楚河汉界”无关,②④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录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①商汤灭夏发生于商朝初建时期、②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③巨鹿之战发生了秦末,都在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范畴内,因此A正确。东汉在汉武帝之后,因此④不能在书中查到,排除BCD,综上故选A。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萧山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和项羽不是陈胜、吴广起义军的余部,而是另外的反秦起义军。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9.A
【详解】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论语》的地位凸显,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0.C
【详解】
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①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颁布“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A项颁布“推恩令”是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故A符合题意;BCD项和题干材料中描述不符,故排除BCD项。故选A。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体现的是“以小制大”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丞相负责的是行政,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朝出现的,B选项排除;校尉掌管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
13.A
【详解】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本题关键要看清“根本原因”四个字。虽然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与汉武帝的发奋有为,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能征善战的统帅有关,但是这些都得以经济作后盾。汉初经过休养生息积累起来的国力,才是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根本原因,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辗转到达大月氏后返回长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了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CD项,故选A。
1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16.A
【详解】
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之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属于最早设置的机构,排除。
1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长安,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枝、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故C正确。A、B、D项分别是李冰、毕昇与张衡的贡献。故排除ABD。 故选C。
19.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教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东汉时期,由张陵等创立了道教。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20.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能测验地震的发生。东汉名医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了“五禽戏”。B项符合题意;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改进造纸术。A项不合题意;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末年的另一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C项不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1.(1) “传说”二字不能删去;传说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2)传说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和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阪泉之野” 大战 ,炎帝战败,归附黄帝,两个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日后华夏族的主体。
(3)
(4)答案示例:张骞主动应募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张骞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仍然“持汉节不失”,不辱使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张骞历尽艰辛也要完成使命,不畏艰险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传说”二字不能删去。因为虽然部分传说中含有一定的真实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也被考古发现所验证。但是归根到底,传说中有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历史学习要有求真务实的证据意识。
(2)依据所学可知,人们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中,炎帝种植五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指南车等。炎黄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日后华夏族的主体,所以人们祭拜他们。
(3)依据所学可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4)根据材料“张骞在匈奴威逼利诱之下仍然持汉节不失”,反映了他牢记使命,忠君爱国的美好品格。从张骞出使之初有百余人随行到归来时随行者只剩一人,可知张骞出使西域过程艰险,但是张骞不畏艰难完成使命,具有不畏艰险的精神。
22.(1)汉高祖刘邦;和亲政策。
(2)汉武帝想用武力打败匈奴,维护北方边境的和平。汉朝打败匈奴后,匈奴单于向汉称臣,提出和亲请求,同汉订立了友好盟约,皇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单于,双方和平相处。
(3)汉匈双方战、和交替。 综合国力决定对外政策。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维护北方边境的和平,先后三次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以解除汉朝北部边患。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汉与匈奴的边界出现了互市的局面
(3)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由此可见:汉匈关系变化的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