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历史与社会预习提升训练 5.1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一、单项选择题 1.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等谚语,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这是在 A.唐朝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2.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元、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时期是成功抵御了西方殖民者和沙俄的侵略;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推行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如建立东厂西厂、设军机处等。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5.下列作物引入中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6.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 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7.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 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 8.下列有关明至清前期农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甘著、玉米等新的物种引进中国并推广 C.农业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手工业、商业所代替 D.南方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9.明、清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以下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有误的是… ( ) A.明末的腐败统治——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B.明朝废除了丞相——大大加强皇帝权威和中央集权 C.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的交流 D.清调整野蛮弊政——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1.中华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A.秦、汉 B.元、清 C.金、元 D.辽、宋 12.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康乾盛世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突破 C.外贸易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3.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①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② 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③ 清政府在该地区实施改土归流 ④ 清朝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 (1)分别写出图1、图2和图3最早出现的时期并简述其作用。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当时开封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材料三 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的新表现。 15.图片是对历史形象而直观的反映。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B.C.D. (1)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哪两位中国古代民族英雄? (2)明清两朝修建图C和图D这两处建筑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除上述4幅图片以外的两例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史实。 (4)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上述4幅图片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这股趋势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故C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和北宋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并不是经济重心完成时期,排除A和B;元朝晚于南宋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D。故选C。 2.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的是荷兰殖民者的统治,A.设置台湾府、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设置驻藏大臣都是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重大措施,故答案选B。 3.D 【详解】 明清时期,对内: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建立卫所,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北方与蒙古设立榷市;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等措施都加强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外:抗击倭寇;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统一。D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元、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D 【详解】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通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这些民族英雄们成功抵御了西方殖民者和沙俄的侵略;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及清初顾炎武提出反对“独治”,主张“众治”等主张,这些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性特点。明清也是我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明朝废丞相、设立厂卫,清朝建立军机处都是加君主专制的措施。因此判断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D正确。沙俄是指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秦汉、隋唐、两宋时期沙俄还没诞生,也就无从谈起抵御沙俄侵略,所以A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5.C 【详解】 葡萄是在汉代时期引入中囯,占城稻是北宋时期引入中国,玉米是明朝时期来到中国,③①②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A、B和D错误,不符合题意。 6.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答案是A。 7.B 【详解】 依据题干“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直接反应的是观念的变化,而观念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化源于经济基础,所以B项正确;C项传统社会结构解体,错误;A项说法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外部原因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甘薯、玉米从南美洲引进来并推广,故B正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宋朝时期的,故排除A项。当时我国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南方长江流域形成了一年两熟制,故排除D项。故选B。 9.A 【详解】 试题分析:元朝,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外来王朝。定都大都,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明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因此④不是共同点。明、清不是结束分裂局面,因此③不是共同点。①②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在的相似之处。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没有到达过欧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秦、汉都是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因此A错误;元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全国。清朝是满洲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全国。因此B正确;金、辽、宋都没有统一全国,故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国古代的政权中,只有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12.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朝,由于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北方,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答案选D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故①符合题意;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是康熙帝,不是汉武帝,故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改土归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西南地区与新疆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清朝乾隆在位时平定了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古代的西域就是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指的是乾隆帝平定的大小和卓叛乱。 14.(1)图1:秦朝。图2:西汉。图3:北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加强了经济联系。 (2)坊市分离;早市、夜市的出现;纸币、商标、广告的出现;商业大都市的出现;等等。 (3)商帮的出现。 【详解】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1是秦朝的半两钱;图2是西汉的五铢钱;图3是北宋的纸币交子,三者的出现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当时开封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进行直接归纳即可。 (3)材料有“无徽不成镇”之谚……”指的是商帮的出现。 15.(1)戚继光、郑成功。 (2)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统治。 (3)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列举两个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4)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图示A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图示B反映的是郑成功赶跑荷兰殖民者,维护国家统一。 (2)明朝修筑长城是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清朝修建须弥福寿之庙,,是密切清政府和各民族的关系,加强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故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统治。 (3)本题根据所学列举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史实即可,如册封 “达赖喇嘛”封号、 “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等,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根据图示可知,图示AB体现的是对外关系,图示CD体现的是民族关系,都围绕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