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历史与社会预习提升训练 5.2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一、选择题 1.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宋初改革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D.明清八股取士,可以参照《四书集注》自由发挥 2.下侧邮票展示了中国某剧种的脸谱艺术,该剧种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它是 A.秦腔 B.汉调 C.京剧 D.昆曲 3.下列各选项中,注重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八股取士的命题可能来自于(??? ) ①《大学》??? ②《中庸》??? ③《道德经》??? ④《论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7.“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小崔想了解关于魏、蜀、吴之问争斗的故事,他应选读的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8.“清代言情小说最负盛名的为______,凡一百二十回,作者曹霑,字雪芹,雍乾时人。”横线部分的内容应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9.下图是明朝中后期的一部科技巨著的插图,描绘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图中有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上插进矿井深处,这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该书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共涉及三十多个生产部门。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资治通鉴》 10.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高峰时期。下列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 A.梁山伯义士尊晁盖 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曹操煮酒论英雄 11.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重视明经考试。 12.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13.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 )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三、非选择题 14.回答有关科举考试的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科举考试是指什么制度? (2)请你说出科举考试产生的朝代 (3)唐朝是科举考试的发展完善阶段请你写出唐代对科举考试发展影响最大的三位皇帝及其主要贡献 (4)科举考试有什么历史影响? 15.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初改革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明清八股文不能自由发挥个人观点,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百家争艳的局面。后来,以徽剧和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故C符合题意。秦腔流行于西北地区,成熟于秦朝。排除A;汉剧是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排除B;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排除D。故选C。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故C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故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一部农学著作,故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故排除D项。故选C。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就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即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D符合题意;秦朝、汉朝、唐朝时还未出现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A 【详解】 此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的命题来源。考试是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的。“四书”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道德经》又名《老子》,在范围内没有,故排除③,选择A。 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皆本”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CD不符合题意;明清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选A 7.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应选B项。 8.A 试题分析: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为清朝著名小说家,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抨击了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故选A。 9.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题时抓住“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矿工在井下采煤”,由此可知书可能在明朝,且与手工业有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亦称之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而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符合题意,而B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业方面著作,C为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书,D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因此ACD均不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0.D 试题分析:《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代表人物,因此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A出自《水浒传》,B出自《红楼梦》,C出自《西游记》。故答案选D。 11.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掌握情况,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控制了读书人。科举制产生的人才为统治者所用,最大受益者是皇帝,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人们普遍重视进士科考试。根据所学知识,故答案是D。 12.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考查的是明长城;(2)注意是东西起止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13.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 14.(1)(1分)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1分) 隋朝 (3)(6分)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每年定期举行,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重视诗赋考试。 (4)(3分)历史影响: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唐诗的繁荣。对亚洲和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认为科举考试是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考试产生的朝代是:隋朝;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对科举考试发展影响最大的三位皇帝及其主要贡献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太宗每年定期举行,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重视诗赋考试。丰富了科举的内容,为国家选拔了更多的人才。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考试的历史影响有: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唐诗的繁荣。对亚洲和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15.(1)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影响,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李贽: 宣称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是自然禀赋,每个人都可山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顾炎武: 批评科举制,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黄宗羲: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还认为“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跟农业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 王夫之: 主张“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明清之际进步思考家有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反思的原因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影响,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资源思想观点:李贽: 宣称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是自然禀赋,每个人都可山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顾炎武: 批评科举制,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黄宗羲: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还认为“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跟农业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王夫之: 主张“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