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学教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的建立的民族、建立者、主要生产特征等基本概况。知道契丹族、党项族、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概况。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与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地辨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并能进行合理评价。2.以预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自学的提供目标引领学生自学;创设历史情境,一定程度上重返历史现场,理解历史感悟历史,通过对历史的体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发展学生历史思维3.树立唯物史观,能真正站在历史现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树立文明史观,能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观察辽宋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宋辽西夏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表现及带来的影响。难点:探究宋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及带来的影响,正确认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北宋西夏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异政权背景内容同二、课堂探究题探究一:根据P28-30的内容,归纳北宋的统治措施名称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北宋汉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西夏探究二:根据雄州榷场的贸易情况,分析“澶渊之盟”给辽带来了哪些好处?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2017年第12期《人民周刊》)三、练习巩固1.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庞大的帝国,雄踞中国北部。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吐蕃B.辽C.西夏D.金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句话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国君:()。A.松赞干布B.耶律阿保机C.完颜阿骨打D.元昊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4.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D.战乱不息5.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且偷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无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辽夏议和D.辽金议和7.右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8.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D.辽与北宋的关系逐渐缓和9.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中的“和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参考答案:1、自主学习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年赵匡胤开封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异政权北宋和辽北宋和西夏背景北宋战胜北宋战败内容北宋给辽岁币西夏向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同都是北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议和;都是北宋给对方岁币;都形成了和平局面;都促进了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二、探究一:契丹族;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党项族;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府。探究二:增加了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辽农产品供给压力;有利于辽吸纳中原先进文化。三、练习巩固1.B2.B3.C4.C5.D6.B7.C8.D9.B10.(1)宋辽澶渊之盟(2)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它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近代科学的创始人现代科学之父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新知导入中国境内各民族普遍通婚由来以久。今日中国之所谓汉人,本身已是一种历史上的混成体,为多数民族(即汉族)与少数民族混成的继承人。——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新知讲解西汉西域都护府匈奴唐元宋民族政权并立据图说说宋和其它王朝在疆域特征上有什么不同?众多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不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新知讲解民族政权并立“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辽史》卷37《地理志》新知讲解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帐宋·苏颂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半农耕半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新知讲解民族政权并立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根据《辽史》的记载,“大辽”国号创立于公元947年。太宗会同十年(947年)正月,辽灭后晋,太宗“备法驾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新知讲解民族政权并立契丹文字契丹货币“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辽史》四时捺钵制度契丹手工业契丹鸡冠壶新知讲解民族政权并立“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西朝”。——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76页。兴庆建国、史称西夏新知讲解官制法律西夏文字西夏货币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宋史》、作者:[元]脫脫等奉敕、第6853页想一想:西夏官制和文字以及货币有什么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新知讲解名称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北宋汉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西夏契丹(辽)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契丹族民族政权并立党项族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府新知讲解并立中的碰撞后唐遗祸,儿皇帝石敬瑭割土求援想一想:结合地图以及P36相关史事,此“祸”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新知讲解并立中的碰撞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宋太祖宋攻辽失利采取防御政策宋太宗澶州之战宋真宗新知讲解并立中的碰撞澶州之战宋真宗赵恒寇准澶渊之盟新知讲解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二.双方撤兵,各守边界。三.宋每年向辽纳,“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则知澶渊之盟朱为失策。宰相王旦:河朔生灵,方获安堵。宋朝统治每年送给少数民族白银绢帛,以购买和平,若不及时送去白银与绢帛,战争便会降临,这怎么能说是一种平等的盟约。并立中的碰撞新知讲解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2017年第12期《人民周刊》)根据雄州榷场的贸易情况,分析“澶渊之盟”给辽带来了哪些好处?(1)(2)(3)增加了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辽农产品供给压力。有利于辽吸纳中原先进文化。并立中的碰撞新知讲解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的稻米瓷器茶叶,以及辽的马羊骆驼等,都得以在边界交易,双方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事,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短暂的和平是宋代朝廷妥协政策的产物.每年送给辽大量的钱财都要由百姓承担,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曲辱的盟约全面辩证并立中的碰撞新知讲解宋夏交兵,五次战争双方各伤元气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并立中的碰撞新知讲解庆历和议?庆历和议,元昊称臣宋夏各取所需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想一想:宋夏各取何所需?如何取?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并立中的碰撞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9601125北宋建立澶渊之盟金灭辽1004北宋与辽并存165年和平交往121年主流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耶律阿保机在建立辽国之后,使用了许多汉族士人,如康默记、韩延徽、韩知谷等人,仿照汉制为辽国制定一些典章制度。——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找出反映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的史实。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榷场之宋辽互市“榷场商人,许买入国家急需,以济国用,使外物有所泄。”——《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记载宋朝此时虽然每年仍象征性地给辽国岁币,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控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成为辽国经济真正的统治者。经济上被宋朝钳制,文化上也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其影响已经渗透到辽国的肌体各处。纳贡求和的澶渊之盟和互市榷场的开设,使得以勇猛著称的契丹铁骑一百多年来再也没有南下侵扰宋朝,其文化、经济被宋朝所掌握和掏空,此时的辽国已经没有建国之初时的威风,其衰败和覆灭已经是迟早的事了。——杨家俊.简论宋代的外商政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想一想:宋朝设置榷场用意何在?这种用意仅仅是经济上的吗?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观察契丹和西夏文字,再对比唐朝文字,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铜牌上的西夏文字(元昊创制西夏文字)契丹货币上写有“天朝万顺”(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天万唐朝货币“开元通宝”汉字之形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对比皮囊和鸡冠壶(外形、材质等),你有何结论?2皮囊(游牧民族用来装水、酒的皮质容器)契丹鸡冠壶(陶瓷容器)①辽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②保留了游牧民族特色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辽大明塔观察辽大明塔,你可以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新知讲解碰撞中的交融辽统治者在效仿中原制度,南面官杂用汉人、契丹人,并用汉人的制度进行管理;科举取仕,制定成文法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耕垦千余里建立孔庙,春秋祭祀;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乳酪传入中原;契丹的服饰传入中原并且很流行;汉人与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西夏诸帝重视儒学,广建学校,释儒家经典,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钱币,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等。民族融合文化学习通婚板书设计政权并立战争&交流民族关系文化上:吸纳创新兼备政治上:奠定统一基础经济上:相互交流依存中华民族在互动交融中形成和发展当堂训练AD1.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交融与交流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2.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和议,其主要原因是()A.双方都爱好和平B.北宋战败被迫求和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当堂训练3.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BC4.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②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看鉴】身处北方的契丹人到底有何秘密.mp4 澶州之战.mp4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doc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ppt 西夏李元昊.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