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七下)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对自身的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念。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历史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我把这份责任,凝聚成了我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后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学情分析
1、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2、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主题展开。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教科书从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强大,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据此我将本课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国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物(玄奘和鉴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唐朝对外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鉴真东渡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概述、讨论再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习唐朝对日本等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依据:教学重点即教学重要知识点。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交流双方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作为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实际上体现了唐朝时中国人吸纳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玄奘西行天竺显示了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魄力,而鉴真东渡日本则体现了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及中国人对日本等其他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依据:对于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为主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教材没有太多可供提取的有效信息,而且对于原因的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会出现局部、片面、偏激的结论。
如何突破:① 理论运用:对外交往状况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体现了唐朝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策开放;② 分析时紧扣本单元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展开”。
三、教法学法
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本课宜采取的教法学法有:
①兴趣法。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使学生产生共鸣。
②历史情景再现法。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恢复历史,接近历史,如在本课可采用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小故事的形式来更好的理解历史、学习历史。
③理论渗透。历史的学习具有阶段性,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基础的,因此应适时进行理论渗透,培养思维范式。如本课就可渗透的理论有二:一是“论从史出”;二是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
④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⑤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及讨论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反馈。 四、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导入、新授)
1、课前三分钟:检查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预习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练习册的课程结构及选择题。(同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即前置作业完成情况。) 2、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短视频《一带一路倡议》,问:这个视频中有两个历史名词,是否听出? 学生活动: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也就是说中国从汉朝开始就已“海陆并进,放眼世界”,中国早已在汉朝时就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当然我们也明白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名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沉淀了无数的期待与渴望,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丝路精神内涵在唐朝时是怎样继续在开拓进取中发展的。 3、新授
第一篇章:唐风洋溢奈良城——“走出去”
(依据: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遣唐使是重要方式,着重点在学习,方向是日本主动学中国;鉴真东渡着重点是传播,方向是中国主动帮助日本。学习和传播两个层面显示出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占有领先地位,都是唐朝文化的“走出去”。)
一、遣唐使
1、教师活动:学生通过对两幅图片:《2010上海世博会日本重新建造的遣唐使船》、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阿倍仲麻吕及著名诗人李白的《哭晁卿衡》的鉴赏,引出遣唐使来华目的、成员等基本史实。
2、学生活动:学生依据材料(PPT展示)归纳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提示归纳总结。 (依据: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结合现实生活和所学知识归纳遣唐使回到日本后唐朝文化给日本所带来的影响。
(依据: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认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鉴真东渡
1、学生活动:通过了解鉴真东渡目的、经历等相关史实。
(依据:培养学生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高尚品质)
2、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归纳鉴真东渡的作用以及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依据: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通过提问方式,培养学生归纳出唐朝文化对新罗文化的影响。 (依据:培养学生遇到同一、类似历史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二篇章:广纳异域精粹行——“引进来”
(依据:玄奘西行是在唐朝开发交流环境下,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引进来”)
玄奘西行
1、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依据:认识到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习玄奘西行路途艰难,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2、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出玄奘西行的贡献(依据: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三篇章:触摸大唐气息——来看今朝
小组讨论(论从史出):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以材料问题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引导肯定,较易得出原因。出示视频《习主席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例,通过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来看今朝,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
五、说板书设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走出去” 二、玄奘西行——“引进来” 三、来看今朝
六、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当小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3. 读懂历史语言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学生归纳理解探究能力较差,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不能完整探究出来。今后要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2.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时,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学慢生,没有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今后努力的方向:
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团结协作,认真备课; 2、平时多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分层次教学,因材、因生施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