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10课)考试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_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10课)考试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
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开皇之治”)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
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6.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
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长度及地位:全长
2700
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8.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形: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正式诞生: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2.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将杀死,隋亡。
隋朝的灭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直接原因: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各地反隋队伍。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武则天统治的影响: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
开元盛世
唐玄宗,年号“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姚崇和宋璟。
>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经济的繁荣
农业方面: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还兴修水利工程。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方面:
纺织业品种多,其中蜀锦闻名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方面:
:唐朝都城长安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出现了市(商业区,有东市西市)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反击突厥: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密切联系,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唐与吐蕃的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中宗时期,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和吐蕃“合同(为)一家”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蓄(xù)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李白:有“诗仙”美誉。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淳朴厚重,很多诗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因此故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方面:颜真卿的《颜世家庙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碑》、柳公权。(颜筋柳骨)
绘画方面::阎立本的人物画《步辇图》,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画圣”)

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为“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制度、书法
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
鉴真第
6
次东渡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
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向西)
1.历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今印度半岛)取经(走西
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灿陀寺游
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影响:《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
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3.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在唐朝宫廷演出,广泛流行于民间。

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
年-763
年(共
8
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
763
年被平定。
4.影响: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后粱,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2.时代特征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3.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
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
立政权,改囯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陈桥兵变”。
2.北宋的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最根本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的统治。
(2)强化措施
①军权: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行政权: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财政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具体表现
(1)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变法时间、人物及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变法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
?
经济
募役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限制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变法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变法失败:
(1)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建立政权: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都城
在上京临潢府。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发展: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建立政权: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
庆府,史称西夏。
(2)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澶州之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签订澶渊之盟,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辽
宋之间保持着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遭受很大
损失。
2.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8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金的建立(女真族)
1.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史称金太祖。
3.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
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1125
年,金灭辽。
2.1127
年,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被金军俘虏,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北宋灭亡后,1127
年赵构登上皇位(宋高宗),
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
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
主力,但岳飞被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3.南宋和金的对峙
(1)宋金和议:岳飞被杀害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
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9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2.表现: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
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
仓(“苏湖熟,天下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
纺织工具。
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
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
制造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城市兴起
(1)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
开封和杭州。
(2)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并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2.纸币的出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海外贸易:①广州、泉州是大商港。②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

1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统一:1206
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2.尊称: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227
年西夏灭亡,1234
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
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2.统一:1276
年,南宋灭亡。127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抗元英雄:陆秀夫和文天祥。
3.统一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