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38张ppt)+教案+评测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38张ppt)+教案+评测练习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分析】
本专题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要涉及汉代以来,尤其是隋唐时期在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选官制度方面,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取士也从以推荐为主逐渐转移到以考试为主,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二是在中枢政务机构方面,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使得君主集权相对地得到了分割,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力分属相对独立的三个省,这样的分权机制,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由此,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是在赋税制度方面,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三方面,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但要注意的是,隋、唐虽然是盛世,但时间并不长,而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是为盛世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将这两个时段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如制度创新主要发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也应注意所谓的“制度创新”并不是截断众流、无所依傍地突然发生的,其中很多内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导入新课:
(解读图片:贡院墙根街:紧邻山东省政府东院墙,科考时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这个名字依然向后人诉说着这里的科考故事,其中留存的“状元墙”照壁也流露着浓郁的科考氛围。房玄龄:山东济南章丘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善诗能文,博览经史,执政期间,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杨炎:唐朝
(?https:?/??/?baike.?/?doc?/?1660314-1755090.html"
\t
"_blank?)时期宰相、财政学家,"两税法
(?https:?/??/?baike.?/?doc?/?5864132-6076979.html"
\t
"_blank?)"的创议者和推行者。)这些图片分别与今天学习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相关联,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豪走进历史,探寻三国至隋唐的制度沿革,感受中国先人的政治智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导入隋唐制度革新这一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教学情境。)
聚焦选官制度之变迁
《资治通鉴》中
有这样一句话:“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一支素质较高的官僚队伍对于王朝兴盛至关重要,因此各朝代都高度重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
1.溯源:汉代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以上材料反映的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品德、才能
材料二: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晋书·卫瓘传》
根据材料指出察举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民众四散流亡,权力中枢与乡里清议脱节,察举制崩溃
2.流变:九品中正制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材料三: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
③根据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影响
变化:初创时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只重视家世
影响;存在很大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不能够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不利于统治,有识之士提出废除九品中正制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史料,创设情境,层层深入,使学生清晰感受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变化,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3、创新:唐代科举制
(1)背景
a.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b.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2)过程
隋文帝:分科取士;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其地位。
(3)评价
材料四: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五: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材料六: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④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a.考试相对公平,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积极: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b.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
c考试内容逐渐僵化
消极:禁锢人才,妨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设计意图:科举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接受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得出认识和结论,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学生课堂展示】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科举考试给这座城市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很多街道和建筑都和它密切相关。榜棚街、状元府……尽管经历了无数次变迁,但通过这些街巷和建筑,我们依然可以依稀找到“古代高考”的一些影子。下面请同学展示他所搜集的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发掘乡土史料,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史迹,由生活走进历史,既形式活泼,趣味性强,又可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探究】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它“新”在哪里?(自由报名、政权开放、阶层流动、活力满满)
材料七: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岁仲冬,州县、馆、
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专题小结】汉至隋唐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二、聚焦中央官制之变迁
1.溯源:西汉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结合下列材料,完成突破。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2.流变:
材料1: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后汉书》
①以上材料反映的三公九卿制中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怎样的矛盾?
相权威胁皇权
3.创新:
②结合上图,说一说三省各自的职责和政务运行程序(工作流程)。分析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如下:
工作流程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可以驳回;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具体执行。
b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君主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c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分割和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政治清明,减少决策失误。
【学以致用】
情境材料:《旧唐书》卷4记载,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闰五月,大雨,水涨暴溢,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人。”按当朝规制,要进行赈灾和水利修缮,应遵循怎样的程序?
参考答案:
中书省草拟诏令,递交门下省审核通过,交由六部中的工部和户部执行。
(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各问题,交流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三省六部制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提供示意图和文字史料,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完整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亦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课堂探究】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官制,它“新”在哪里?
【专题小结】汉至隋唐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三、聚焦赋税制度之变迁
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财政的主要来源靠税收,所以,赋税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简介古代的赋税内容
1溯源:魏晋租调制
2.流变:唐初租庸调制
3、创新:两税法
(1)背景:战乱频繁,土地兼并,农民大量逃亡,政府掌握的户籍人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五福继续实行;
(2)内容;(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一下问题
①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地税
b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施行有何意义?
积极:a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课堂探究】两税法“新”在哪里?
【专题小结】汉至隋唐的赋税管理方式的变化
(设计意图: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点,引入二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中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具体做法和作用的理解,给教材结论以较为详实的史料支撑,亦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归纳知识,构建体系,升华认识
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多少文明早已淹没在衰草落日中,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浩劫而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我们的先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缔造了令世界仰望的历史,习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
(设计意图:用心设计课堂小结,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掌握,同时落实情感教育,实现教学升华。)
1(共38张PPT)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选拔标准:
材料二: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卫瓘传》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乡论余风
人才脱离乡土,无法察举
“乡举里选”之习久远
民众四散,权力中枢与乡里清议脱节,察举制崩溃
中央任命
中正官(士族)
评定人才等级
任命官职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
初创时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
主要看重家世
(2)历程
(1)背景:
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隋文帝:
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3)科举制:评价
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考试相对公平,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积极: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考试内容、形式逐渐僵化
消极:禁锢人才,妨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积极: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府学文庙位于大明湖畔,是古代重要的祭孔、教学场所,其中的许多建筑和布局也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愿。大成门内西侧有一块石碑,书写“龙门”二字。
府学文庙
?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南北方向道路;南起黑虎泉西路,北至泉城路?。榜棚街过去有榜棚,用来张榜公布考生的乡试(考举人)成绩,这条短短的南北路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几百年间无数考生的悲欢。
济南贡院,古代学子考试的地方。院内曾凿有华笔池,寓意考生高中,“俾多士饮之而干,以章五色之华”。如今,华笔池和曾经的贡院都已经埋入历史之中,但是贡院墙根街这个名字依然向后人诉说着这里的科考故事,其中留存的“状元墙”照壁也流露着浓郁的科考氛围。贡院墙根街紧邻省政府东院墙,是一条约420米长,数米宽的静谧小巷,科考时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
陈冕(1859—1893)
字冠生,济南人,14岁考中秀才,24岁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是清代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其故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省府前街以西,泉城路以北的鞭指巷,据说名字起源于当年乾隆皇帝执鞭一问“这是何巷”,宰相刘庸随口妙答“鞭指巷”。
新在哪?
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岁仲冬,州县、馆、
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新唐书·选举志上》
政权开放
阶层流动
自由报名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标准
方式
趋势
共同目的
品行
才学
中正评级推荐
朝廷依品授官
考试
选官标准越来越客观、公正、科学,更加制度化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荐举制)
科举制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地方向中央举荐为主
六曹
九卿
西汉
东汉
皇帝









御史大夫
九卿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皇帝












三公九卿制
材料: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后汉书》
尚书台权势过重,不利于加强皇权
尚书台权重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起草


审议
相互牵制、减少失误,分工明确,提高避免效率
相互牵制、避免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政事堂
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节制君权
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加强皇权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
...唐中宗也不经两省而径自拜封官职。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权力运行制度化对皇帝产生了道德压力!
“斜封墨敕”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起草


审议
相互牵制、减少失误,分工明确,提高避免效率
相互牵制、避免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政事堂
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节制君权
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加强皇权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
【课堂探究】
《旧唐书》卷4记载,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闰五月,大雨,水涨暴溢,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人。”按当朝规制,要进行赈灾和水利修缮,应遵循怎样的程序?
中书省草拟诏令,递交门下省审核通过,
交由六部中的工部和户部执行。
新在哪?
相权三分
集体宰相制
职权分明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国家
人民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
+财政收入:赋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租:粮食(粟)
调:帛或布
按户征收
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庸:代役税
租:土地税
调:财产税
影响:
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三、聚焦赋税制度之变迁
战乱频繁、土地兼并,农民大量逃亡,政府掌握的户籍人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
(1)背景: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财产并重
(2)内容:
积极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
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3)评价: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增加了收税次数
新在哪?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征税方式
征税名目
由人丁为主转向田亩财产为主
封建国家逐渐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由实物地租逐步转向货币地租
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隋唐
制度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公平开放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赋税制度
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放松控制
继承创新
因革损益
1.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A
D
3.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
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
施是设立(  )
A.三公九卿
B.中朝??????C.尚书台
D.三省六部
4.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D
C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习近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评测练习】
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4.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设立(  )
A.三公九卿
B.中朝??C.尚书台
D.三省六部
5.“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秦中吟》的这几句诗最能说明(  )
A.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百姓负担???B.唐朝时期法治严明
C.两税法并未真正使百姓受益
D.两税法未真正实行
6.《旧唐书》卷4记载,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闰五月,大雨,水涨暴溢,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人。”按当朝规制,要进行赈灾和水利修缮,应遵循怎样的程序?
课后作业:
以本课所学知识为素材,撰写一篇300左右的小论文,谈谈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