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导学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
政治学科
导学案
编写人:
初审人:
审核人:
课题: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班级:
姓名:
【导入学习】
【学习目标】
1.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理解思维的不同含义。
3.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思考问题。
【自主学习】
要求:课前自主阅读、标划课本,根据本专题知识理清课本脉络,把握本课逻辑思路,补充完整并尝试背诵。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①
”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学研究试图将②
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
的思维方法。
3人们把研究③
的形式逻辑视为侠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
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④
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4.⑤
的反思能力,是人类“理性”的根基所在。
5.⑥
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6.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⑦
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
作为结论的理由。
7.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⑧
规律和规则。
8.遵循⑨
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是思维的①
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
保持自身②
。故意违反同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③

或“偷换论题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④
.
3.矛盾律是思维的⑤
要求。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⑥
”。
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⑦

4.排中律是思维的⑧
要求。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⑨
”。
5.⑩
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一:下列书籍名称中均含有“逻辑”一词。
以上书籍中的“逻辑”一词有何区别?
合作探究二:.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谁?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应用学习】
一、选择题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后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
B.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C.前一个“逻辑”是指客观规律;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D.前一个“逻辑”是指思维规律;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对下面语句中的“逻辑”所表达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观点,论调 ②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维的规律、规则 ③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逻辑学 ④“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理论,论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此句中“逻辑”的含义与下列选项中涉及“逻辑”的含义一致的是
(  )
①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 ③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 ④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歌词,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那就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如果有人因此说“这歌词违背逻辑”,那么此人所说的“逻辑”是指(  )
A.客观规律
B.思维规律
C.形式逻辑
D.理论观点
5.研究思维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与思维方法的是
(  )
A.狭义逻辑学
B.广义逻辑学
C.形式逻辑
D.辩证逻辑
6.“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以,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此推理之所以能得出正确结论,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取决于(  )
A.前提正确
B.理由充分
C.符合实际情况
D.遵守思维规律
7.“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  )
①只要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就能获得正确思维 ②只有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才能获得正确思维 ③如果没有获得正确思维,说明没有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 ④如果获得了正确思维,说明遵守了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翻译家严复译有《穆勒名学》一书。他指出:名学是规范思想语言的法律,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具有“察不遁之理,必然之数”的功能。这里的“名学”是(  )
A.姓名学
B.法学
C.哲学
D.逻辑学
9.有人说推理的形式结构有好坏之分。把握好的形式结构(  )
①是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②是辩证逻辑的核心任务 ③能确保从正确的前提得到正确的结论 ④能确保从错误的前提得到正确的结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并且刚刚天下雨了,所以现在地一定湿了。”此论证中(  )
①“天下雨了”是论题②“天下雨了”是论据 ③“地一定湿了”是论题 ④“地一定湿了”是论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人的日常思维和行动,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都包含着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包含着某种创造性,而计算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预先编制的程序控制的,因此计算机不可能拥有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补充下面哪一项,将最强有力地支持题干中的推理?(  )
A.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学习功能
B.计算机程序不能模拟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在未来社会,人控制计算机还是计算机控制人,是很难说的一件事
D.人能够编出模拟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计算机程序
12.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刚成立时萧条荒凉、民生艰难的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中国。据此完成1—2题。
13.上述说法(  )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14.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
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
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
15.张三问李四:“你常看《快乐大本营》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快乐大本营》?”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快乐大本营》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快乐大本营》。”从形式逻辑规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
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
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
16.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
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17.李老师说:“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议论   的逻辑要求。
(  )?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据此完成18—19题。
18.乙的回答(  )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19.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的思维
B.科学思维是有明确性的思维
C.要反对骑墙居中的错误
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
20.2020年4月,在某村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
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你投了反对票吗?”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D.犯了“两可”的错误
21.若“这件商品既物美又价廉”为假,根据排中律要求,则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
A.这件商品或物美或价廉
B.这件商品既不物美,也不价廉
C.这件商品要么物不美,要么价不廉
D.这件商品如果物美,那么价就不廉
22.“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句话(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23.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与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要求。(  )?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逻辑规律
24.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间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时间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断定:他的手表的时间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的时间是准确的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25.有人断定说:“这块矿石是金属的”。他的论据是:“金属都是有光泽的,而这块矿石有光泽”。
此人的论证为何出现错误?运用本课知识加以说明。
26.在一次物理课上,物理老师问学生:铁水凝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
学生甲:增加1/33。
学生乙:同样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是违反同一律吗?
学生丙:你俩说得都对。
学生丁:你俩说得都不对。
请你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判断学生甲、乙、丙、丁的观点是否正确。
把握逻辑要义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一
①思维方法②逻辑规律与规则③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④辩证逻
辑⑤“可推”与“不可推”⑥概念、判断和推理⑦前提和结论⑧从真前提推导
出真结论⑨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
①确定性②同一性③偷换概念④变化和发展⑤一致性⑥自相矛盾⑦错误反
映⑧明确性⑨两不可⑩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合作探究一答案《历史的逻辑》中的“逻辑”与“规律”同义;《逻辑思维训练》中的
“逻辑”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是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的不同用法。要把“逻辑”一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才能定位其准确的意思。
合作探究二答案(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甲是罪犯。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乙是罪犯。
解析(1)因为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2)因为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丁中必有一句假话,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则乙是罪犯。
应用学习
1答案B解析材料是在说马克思并未留下专门的逻辑学著作,但是在《资本论》中他留下来他要阐释的理论观点,故B项正确。
2答案B解析②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③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和规则,均应舍弃;①④正确。
3答案A解析无论是“社会发展的逻辑”“生活逻辑”,还是“历史的逻辑”,均是指客观规律,故①③正确;②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课程,不选;④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不选。
4答案B解析很显然,说歌词违背逻辑的人,是在说歌词中存在违背思维规律和规则的错误,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答案D解析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被视为狭义的逻辑学,研究思维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与思维方法的是辩证逻辑,广义的逻辑学包括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辩证逻辑,D项正确。
6答案D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即取决于是否符合思维规律,故D项正确。
7答案D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获得正确思维,需要很多条件,其中遵守形式逻辑规律与规则是其中条件之一”,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不符。
8答案D解析从“规范思维语言的法律”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思维规则,所以指的是逻辑学,故选D项。
9答案A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④错误。
10答案B解析论题就是要论证的问题,本材料中论题很明显就是“地一定湿了”,而作为推理理由的论据就是“天下雨了”,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11答案B解析B项为题干提供了理由,计算机程序不能模拟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不能拥有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题意。
12答案B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故①③正确;②错误,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④说法错误。
13答案A解析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70多年的发展”说明时间已不同了,故本题符合同一律的要求,A项正确。
14答案C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A、B、D三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15答案C解析“常看《快乐大本营》”与“不常看《快乐大本营》”为两个矛盾判断,根据矛盾律,不能同时为真,必须有一假;根据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时为假,必有一真。第一问中李四违反矛盾律,第二问中其违反了排中律,C项正确。
16答案C解析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C项正确。
17答案C解析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和“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以否定,违反排中律,C项符合题意。
18答案C解析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所以,可以看出材料中乙的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C项正确。
19答案D解析本题给予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如何避免犯“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而不是“什么样的思维”是科学思维,或者“我们对骑墙居中错误的态度”,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20答案C解析赞成票和反对票并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为还可能是“弃权票”,所以对话中的回答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对话中的回答既没犯“两不可”的错误,也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材料对话中的回答言外之意是弃权了,并不是“模棱两可”的回答,D项错误。
21答案D解析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依据排中律,“这件商品既物美又价廉”如果为假,那么“这件商品并非既物美又价廉”则为真,那就是“这件商品如果物美,那么价就不廉”或“这件商品如果价廉,那么物就不美”,故D项正确。
22答案D解析说他“不算年轻”和“最年轻”是针对不同的场合,所以不存在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D项正确。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排中律的相关知识。所谓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B、D三项均属于干扰项,故选C项。
24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确定前后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D项正确。
25答案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本题中的前提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规则错误,最后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逻辑规则对论证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材料中所提供论据的前提是正确的,但是结论(论题)很明显是错误的。原因何在?那就是逻辑规则使用的错误。
26答案甲的观点是正确的。乙的观点违反了同一律,他混淆了概念,因为缩小的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丙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丁的观点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解析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是逻辑思维应该遵守的三个基本规律。本题中乙、丙、丁的观点分别违反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它启示我们:科学的思维必须是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