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签署了《双十协定》 2.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始终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其根本原因是( ) A.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B.为发动内战作准备 C.降低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地位 D.为了实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内战初期,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解放军的应对措施不包括( ) A.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B.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 C.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D.以“全面进攻,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 4.正确解读历史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之一。对图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事件发生在抗战期间 B.当时土地改革正在全国开展 C.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D.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5.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解放战争打响了 D.大决战开始了 6.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如图选自教材《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编写人员选用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 )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毛泽东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D.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8.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十分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毁于战火,但事实上它们最终几乎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这主要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解放军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 9.观察下列《三大战役人民支前不完全统计表》,它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战役 160万 13 800副 6 750辆 80万头 0.35亿千克 淮海战役 543万 305 000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亿千克 平津战役 180万 20 000副 40万辆 100万头 1.5亿千克 A.解放军英勇作战 B.人民大力支持 C.党的正确领导 D.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10.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C.侵华日军占领南京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B.在辽沈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和平解放 C.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12.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13.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B.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C.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D.54门礼炮齐鸣49响 14.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国家独立富强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1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正式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意味着( ) A.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废除了西藏封建土地制度 D.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材料二 “台独”主张伤害两岸人民情感,不利台湾与大陆发展正常的互利合作关系,更严重破坏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双方对任何推动“正名”“公投制宪”等破坏台海现状的“台独”活动,均坚决反对。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二月二十四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只有台湾没有朝向“台独”发展的任何可能性,才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 (1)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4分) (2)毛泽东明知谈判是假,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呢?这次谈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 (3)内战的最终结果如何?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2分) (4)通过以上材料,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认识?(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国民党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变化表 时间 党派 1946年7月 1947年6月 1948年8月 国民党 430万 373万 365万 共产党 120万 195万 280万 材料二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1)观察材料一,对比变化表反映了国共两党军队力量怎样的变化趋势?1946年6月,国民党依仗其力量优势,悍然向哪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8年,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进行有何重要意义?(4分) (4)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最后打败了国民党,推翻了它的统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材料一是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发生在什么时候(要求具体到年月日)?(4分) (2)图片中的人物是谁?(2分) (3)对于材料二中“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命运,你能举出两个例子吗?(4分) (4)如果你也参加了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你会有何感想?(2分) 19.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兄弟携手】 材料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临终遗言 (1)“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革命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什么行动?(4分) 【兄弟反目】 材料二 1927年4月清晨,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然后,蒋介石的反动军队以“工人内讧”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3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结合材料二,说出1927年4月以后国共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同仇敌忾】 材料三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3)材料三中相关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写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著名战役(各一例)。(6分) 【分道扬镳】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材料四描述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3分)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D )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签署了《双十协定》 2.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始终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其根本原因是( D ) A.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B.为发动内战作准备 C.降低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地位 D.为了实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内战初期,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解放军的应对措施不包括( D ) A.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B.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 C.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D.以“全面进攻,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 4.正确解读历史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之一。对图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D ) A.事件发生在抗战期间 B.当时土地改革正在全国开展 C.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D.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5.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B )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解放战争打响了 D.大决战开始了 6.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如图选自教材《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编写人员选用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 D )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毛泽东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D.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8.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十分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毁于战火,但事实上它们最终几乎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这主要是由于( A )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解放军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 9.观察下列《三大战役人民支前不完全统计表》,它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B )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战役 160万 13 800副 6 750辆 80万头 0.35亿千克 淮海战役 543万 305 000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亿千克 平津战役 180万 20 000副 40万辆 100万头 1.5亿千克 A.解放军英勇作战 B.人民大力支持 C.党的正确领导 D.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10.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D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C.侵华日军占领南京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B.在辽沈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和平解放 C.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12.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13.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B.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C.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D.54门礼炮齐鸣49响 14.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C )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国家独立富强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1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正式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意味着( A ) A.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废除了西藏封建土地制度 D.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材料二 “台独”主张伤害两岸人民情感,不利台湾与大陆发展正常的互利合作关系,更严重破坏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双方对任何推动“正名”“公投制宪”等破坏台海现状的“台独”活动,均坚决反对。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二月二十四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只有台湾没有朝向“台独”发展的任何可能性,才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 (1)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4分) 国内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对国民政府有政治和舆论压力;蒋介石希望以谈判为掩护,取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毛泽东明知谈判是假,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呢?这次谈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 原因: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和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意义:谈判虽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使人民充分认清了蒋介石的阴谋;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3)内战的最终结果如何?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2分) 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遗留问题:台湾与大陆分离,祖国未完成统一。 (4)通过以上材料,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认识?(2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国民党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变化表 时间 党派 1946年7月 1947年6月 1948年8月 国民党 430万 373万 365万 共产党 120万 195万 280万 材料二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1)观察材料一,对比变化表反映了国共两党军队力量怎样的变化趋势?1946年6月,国民党依仗其力量优势,悍然向哪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4分) 国民党军队数量不断减少,共产党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中原解放区。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8年,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进行有何重要意义?(4分)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4)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最后打败了国民党,推翻了它的统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材料一是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发生在什么时候(要求具体到年月日)?(4分)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图片中的人物是谁?(2分) 毛泽东。 (3)对于材料二中“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命运,你能举出两个例子吗?(4分)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等。(任意两点即可) (4)如果你也参加了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你会有何感想?(2分) 略。(言之有理即可) 19.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兄弟携手】 材料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临终遗言 (1)“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革命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什么行动?(4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北伐战争。 【兄弟反目】 材料二 1927年4月清晨,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然后,蒋介石的反动军队以“工人内讧”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3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结合材料二,说出1927年4月以后国共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由合作走向分裂。 【同仇敌忾】 材料三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3)材料三中相关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写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著名战役(各一例)。(6分)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长沙会战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等。(任答一点即可) 【分道扬镳】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材料四描述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3分)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