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一单元 历史与社会·综合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第一单元 历史与社会·综合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得到“阳光下的地盘”,20世纪初,德国采取了(  )
A.同英法结盟   B.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C.建立法西斯政权   D.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如图所示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
3.法国作家巴比斯在《战火》中写道:“(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这一描述指的是哪次战役(  )
A.凡尔登战役   B.黄海海战 
C.马恩河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萨拉热窝事件   B.意大利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
C.正义的一方获得战争的胜利   D.战场上使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5.法国官员称:当年西方列强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正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地对待了中国。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  )
A.慕尼黑会议   B.遵义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6.《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条约》(  )
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7.【内蒙古赤峰中考】(改编)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下列刊物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9.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其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同盟会纲领中的(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平均地权   D.创立民国
10.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使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民主、自由
D.辛亥革命使“三民主义”的理想在中国实现
11.【湖北孝感中考】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12.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这样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此举针对的是袁世凯(  )
A.解散国民党   B.同意“二十一条” 
C.复辟帝制   D.牺牲民族利益
13.下列历史现象的表述中,不是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是(  )
A.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B.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C.耕地荒芜,人口减少   D.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14.20世纪初,梁启超从上海到云南昆明,下列哪一方式是可行的且最节约时间(  )
A.乘飞机直达  
B.乘火车直达
C.乘轮船从上海到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昆明  
D.只能骑马或步行
15.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大人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国家 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新闻记者专访了英国知名的战争史学家戴维·史蒂文森……史蒂文森表示,战争爆发的原因,除了当时欧洲两大集团的对峙和竞赛,还有双方决策层对战争规模和时间的错误估计,终于导致悲剧。……他还警告战争在当代社会的风险,指出当今的世界格局和国际气候,像极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
材料三 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数的一半。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
(1)据材料一,指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分析材料一,你认为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欧洲两大集团的对峙和竞赛”指的是哪两大集团?据此,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6分)
(3)材料三体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哪些特点?(4分)
(4)材料二中史蒂文森对当代社会存在的战争风险提出了警告,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见下图: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克里孟梭、威尔逊、劳合·乔治。
材料二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
(1)材料一中的“三巨头”代表哪三个国家?(3分)
(2)他们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就这一问题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4分)
(3)这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2分)
(4)材料二中,福煦的说法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蔡元培为孙中山所写挽联
材料三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华进化概论》
材料四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发起趣旨》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实。”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除“民生主义”外,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还有哪些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用相关史实说明蔡元培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孙中山没完成的“一二件未竞之功”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说辛亥革命的影响。(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三 1915年年底,蔡锷、唐继尧等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材料四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 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 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三,蔡锷组织讨袁护国军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6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人民仍然面临着怎样的革命任务?(4分)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得到“阳光下的地盘”,20世纪初,德国采取了( B )
A.同英法结盟   B.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C.建立法西斯政权   D.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如图所示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C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
3.法国作家巴比斯在《战火》中写道:“(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这一描述指的是哪次战役( A )
A.凡尔登战役   B.黄海海战 
C.马恩河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根源在于萨拉热窝事件   B.意大利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
C.正义的一方获得战争的胜利   D.战场上使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5.法国官员称:当年西方列强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正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地对待了中国。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 C )
A.慕尼黑会议   B.遵义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6.《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条约》( B )
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7.【内蒙古赤峰中考】(改编)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B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下列刊物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C )
9.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其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同盟会纲领中的( D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平均地权   D.创立民国
10.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主要是因为( B )
A.辛亥革命使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民主、自由
D.辛亥革命使“三民主义”的理想在中国实现
11.【湖北孝感中考】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12.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这样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此举针对的是袁世凯( C )
A.解散国民党   B.同意“二十一条” 
C.复辟帝制   D.牺牲民族利益
13.下列历史现象的表述中,不是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是( A )
A.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B.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C.耕地荒芜,人口减少   D.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14.20世纪初,梁启超从上海到云南昆明,下列哪一方式是可行的且最节约时间( C )
A.乘飞机直达  
B.乘火车直达
C.乘轮船从上海到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昆明  
D.只能骑马或步行
15.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B )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大人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国家 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新闻记者专访了英国知名的战争史学家戴维·史蒂文森……史蒂文森表示,战争爆发的原因,除了当时欧洲两大集团的对峙和竞赛,还有双方决策层对战争规模和时间的错误估计,终于导致悲剧。……他还警告战争在当代社会的风险,指出当今的世界格局和国际气候,像极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
材料三 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数的一半。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
(1)据材料一,指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第二次工业革命。
(2)分析材料一,你认为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欧洲两大集团的对峙和竞赛”指的是哪两大集团?据此,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6分)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材料三体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哪些特点?(4分)
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牵涉人员多;伤亡大。
(4)材料二中史蒂文森对当代社会存在的战争风险提出了警告,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4分)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反对霸权主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见下图: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克里孟梭、威尔逊、劳合·乔治。
材料二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
(1)材料一中的“三巨头”代表哪三个国家?(3分)
法、美、英。
(2)他们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就这一问题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4分)
中心问题: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条约:《凡尔赛条约》(或《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3)这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2分)
“凡尔赛体系”(或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4)材料二中,福煦的说法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对。理由:20年后的1939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蔡元培为孙中山所写挽联
材料三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华进化概论》
材料四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发起趣旨》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实。”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除“民生主义”外,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还有哪些内容?(3分)
表述:平均地权。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用相关史实说明蔡元培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孙中山没完成的“一二件未竞之功”是什么?(6分)
建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领导护国运动、领导二次革命等。(回答两点即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回答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四,说说辛亥革命的影响。(4分)
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结束了封建帝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三 1915年年底,蔡锷、唐继尧等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材料四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 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 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总统权力全面加强,从三权分立到总揽大权。
(2)根据材料三,蔡锷组织讨袁护国军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6分)
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发展潮流,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人民仍然面临着怎样的革命任务?(4分)
北洋军阀割据纷争(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