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5.4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14题;共45分)
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
A.?君主专制?????????????????????????B.?重本抑末?????????????????????????C.?闭关锁国?????????????????????????D.?对外开放贸易
2.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其主要表现有(
??)
①乾隆中期,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②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额的近1/3
③乾隆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达到3亿左右
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乾隆盛世
4.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A.?山海关之战??????????????????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戚继光台州九捷
5.马嘎尔尼认为,中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可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丝毫没有察觉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B.?“乾隆盛世”??????????????????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以下历史时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7.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B.?“乾隆盛世”??????????????????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
8.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D.?农耕文明繁盛和近代前夜的危机
9.乾隆时期,来华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0.明嘉靖时期,江苏巡抚曹时聘的奏疏中提到说:“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此奏疏描述的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区一种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所谓“新”主要体现在(??

A.生产规模更大
B.分工更加明确
C.劳动效率更高
D.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如果你是当时一位机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技术,下列著作能给予你启发的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11.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帝国的繁盛?????????????????????????????????????????????????????????B.?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近代的曙光?????????????????????????????????????????????????????????D.?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12.下图曾是乾隆在位时得出“朕甚忧之”的结论,其“忧”的是(?????)
?
A.?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B.?人口在匀速增长?????????C.?农业劳动力人口在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
13.乾隆帝观看英国
“皇家号”军舰模型后,对沿海官员说:“英国的海船只能在大洋中行驶,如果海岸防守严密,必无计可施。”他的认识说明了(????)?
A.?对英国的海军认识很透彻????????????????????????????????????B.?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
C.?清朝统治者很有远见???????????????????????????????????????????D.?感谢英国送厚重寿礼
14.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其真正目的是(????)?
A.?为乾隆帝祝寿??????????B.?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C.?与中国开展平等贸易??????????D.?带战舰攻打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
15.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然而在盛世繁华中却隐藏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在位(1735-1795)中外大事记
中国
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
连年出现文字狱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
高产作物甘薯在全国普遍推广种植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
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
只许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
材料二:
1797
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完成两届任期后,自愿放弃权力,隐居在自己的农庄;而乾隆皇帝却在禅位给嘉庆皇帝后,依然大言不惭地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1)依据材料一
概括乾隆时期“盛世”的表现。
(2)与乾隆朝大兴文字狱相比,同一时期的欧洲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政治主张?
(3)有学者认为,大清的衰败在乾隆时期就理下了祸根。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层面论证上述观点。
16.下边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请结合图片说明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圣洁、聪慧。这个形象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手牵欧洲武士,视之为玩物,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1)图1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什么心态?图2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当时中国有位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中国统治者怎样的心理?
(3)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早期指出:“他们(中国)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到1764年,伏尔泰又说:“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致竞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伏尔泰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明清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明清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百家讲坛》
国策
相关史料

雍正帝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清代讽刺诗:“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清世祖实录》
(1)【说辉煌】:根据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的辉煌。
(2)【话凄惨】:根据历史资料卡片,指出明清时期官员、知识分子“凄惨”度日的原因。
(3)【论心痛】:阅读下列史料,你认为明清时期有哪些让你“心痛”的政策?选择其中一个评论其后果?
(4)【谈回味】:根据上述历史经验,谈谈这些历史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AB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闭关锁国是在题干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符合题意;
D项对外贸易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熟记闭关政策的史实。
2.【答案】
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乾隆在位期间,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②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额的近1/3;③乾隆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达到3亿左右。故①②③正确。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故④错误。
A项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乾隆盛世”表现,要求具备分析和实际的能力。
3.【答案】
D
【解析】【分析】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
ABC三项都不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乾隆盛世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康乾盛世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
4.【答案】
C
【解析】【分析】山海关之战指的是公元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1662年,属于17世纪中期,B不符合题意;
C发生在在17世纪末,且是和俄国之间的战役,中国取胜,所以C符合题意,
台州九捷是戚继光抗倭的著名战役,是和日本之间的战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克萨之战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叶,沙俄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清军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军队,对沙俄侵略军发起自卫反击战,两次在雅克萨大败侵略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5.【答案】
B
【解析】【分析】“康乾盛世”,
又称“康雍乾盛世”,
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A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

不符合题意;
B项“乾隆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符合题意;
CD两项出现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康乾盛世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康乾盛世的相关史实。
6.【答案】
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侵犯,同时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勾结会危害自身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接触,使中国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D项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
B
【解析】【分析】伏尔泰生活于18世纪,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的繁盛时期。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反映的正是清朝前期的繁盛的历史局面。
B项“乾隆盛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伏尔泰的言论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清朝前期盛世局面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康乾盛世的相关史实。
8.【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加上闭关锁国、近代化因素的萌发等,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明清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
9.【答案】
A
【解析】【分析】马格尔尼之所以会认为中华帝国“破败不堪”,主要原因是因为:封建制度落后于世界潮流。
A项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马格尔尼关于封建制度的论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封建专制衰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题目时掌握明清时期的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其封建制度的衰落。在于封建制度本身,其他都是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10.【答案】
(1)D
(2)D
【解析】【分析】(1)机户指的是手工业作坊主,机工指的是被雇佣的劳动者.就是作坊主出资金,被雇佣的劳动者出力,按照劳动时间来给予报酬。这里指的是明朝中后期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D项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新”的主要体现,符合题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手工业生产方式。《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项《天工开物》能给予启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理解和相关著作的了解。
11.【答案】
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但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在推行闭关政策,镇压人民、钳制思想、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陷入深刻危机。因此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B项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是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的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明清时代特征为背景,考查明清时代特征。
?
12.【答案】
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乾隆时期,中国盛世危机的表现,以及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本题通过对柱状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从顺治八年到乾隆六十年的一百四十多年里人口增长了近七倍,人均用地减少了两倍多。所以乾隆在位时忧的是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选A。
【点评】此题掌握乾隆时期,中国盛世危机的表现。
13.【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乾隆时期中国的盛世危机。从乾隆帝的言语中看出,一方面乾隆帝对英国的还是有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未能从根本上了解英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说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愚昧无知,故答案是B。
【点评】知道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的盛世危机。
14.【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乾隆时期中国面临的盛世危机。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要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故答案是B。
【点评】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马戛尔尼来华的真实目的。
二、材料分析题
15.【答案】
(1)对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整理;随着外来新作物的推广,农业有了新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2)(伏尔泰)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权利;
(孟德斯鸠、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
人民主权理论。
(3)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但政治上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而同期的美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障碍;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而同期的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工厂:对外交往方面,乾隆帝继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而同期的英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海外贸易。表面上大清朝仍呈现勃勃盛世景象,但与相继走上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道路的英美法国家相比,已渐趋落伍,埋下因落后而挨打的祸根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可见乾隆时期“盛世”的表现之一是对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整理;根据材料一中的“高产作物甘薯在全国普遍推广种植”可见乾隆时期“盛世”的表现之二是随着外来新作物的推广,农业有了新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可见乾隆时期“盛世”的表现之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2)乾隆朝大兴文字狱之时,同一时期的欧洲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主要政治主张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宣传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3)题干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清朝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走向衰落,政治腐败,阻碍社会发展;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这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些与同一时期的欧美国家相比,都隐藏着危机。
故答案为:(1)对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整理;随着外来新作物的推广,农业有了新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2)(伏尔泰)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权利;
(孟德斯鸠、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
人民主权理论。
(3)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但政治上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而同期的美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障碍;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而同期的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工厂:对外交往方面,乾隆帝继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而同期的英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海外贸易。表面上大清朝仍呈现勃勃盛世景象,但与相继走上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道路的英美法国家相比,已渐趋落伍,埋下因落后而挨打的祸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乾隆盛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乾隆盛世的史实。
16.【答案】
(1)充满崇拜的心态。清朝前期(或乾隆盛世)。
(2)反映了清朝前期统治者自认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心理。
(3)由崇拜(钦佩)中国到蔑视中国。康乾时期专制主义日趋腐朽,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大大拉开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图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图1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对中华文明充满崇拜的心态。分析图2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认为中国十分的强大,当时中国正处于乾隆时期。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统治者自认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心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早年伏尔泰认为清朝是“世界上最好的”,到1764年,伏尔泰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致竞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即伏尔泰对中国的认知由崇拜(钦佩)中国到蔑视中国。伏尔泰思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康乾时期专制主义日趋腐朽,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大大拉开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理解乾隆盛世下隐藏的危机。
17.【答案】
(1)16世纪(明朝),中国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茶叶、生丝、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欧洲人为了购买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2)明清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实行“文字狱”。
(3)重农抑商、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后果(三选一):如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
(4)①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②要解放思想,提倡百花齐放;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写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世纪,中国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出口大宗商品有茶叶、生丝、土布、瓷器,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2)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明清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
(3)可选择重农抑商、八股取士、闭关锁国任一评论其后果。
(4)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16世纪(明朝),中国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茶叶、生丝、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欧洲人为了购买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2)明清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实行“文字狱”。
(3)重农抑商、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后果(三选一):如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
(4)①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②要解放思想,提倡百花齐放;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写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的历史。需要准确掌握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