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一个人生活在明太祖时期,他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①听到明军攻占大都的消息兴高采烈 
②听说朱元璋在北京称帝 
③遭到特务机构的毒打,胆战心惊 
④在中书省担任重要官职洋洋自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3.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上帝王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
A.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4. 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在位48年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神宗 C.明武宗 D.明熹宗
5. 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6.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状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出现
B.手工业兴盛,商业发达,形成商帮
C.传统的农耕社会并未发生变化
D.康乾盛世的帝王依然坚持“重农主义”,大兴文字狱
7.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材料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
A.冶炼业 B.制瓷业 C.制茶叶 D.纺织业
8.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下列表述与郑和下西洋不相符的是(  )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9.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下列诗句中,表明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10.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女王看到的长城修筑于明朝。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1. 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均田免赋
D.大楚兴,陈胜王
12.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下列符合清朝与西藏关系史实的是(  )
A.设驻藏大臣 B.设伊犁将军
C.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D.多伦会盟
13.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7-9世纪)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论述的史实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遣唐使来华 D. 土尔扈特回归
14. 如果你是电视剧《康熙大帝》的编剧,要把下列与康熙帝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写进剧本。你会选(  )
①册封班禅 ②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④大兴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6. 戏曲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昆曲的出现。昆曲在明朝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尚任 B.马致远 C.洪昇 D.汤显祖
17. 《红楼梦》中会出现的情节是(  )
18.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A B C D
19.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的认识产生源于(  )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思想 D.君主专制统治
20. 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1题10分,22题14分,23题16分,共40分)
2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1)请给图一加上恰当的标题。元朝的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职能有何不同?
【综合国力】
(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2)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三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科技文化】
(3)明清之际,科技发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图二出自明清时期的哪一著作?该著作地位如何?
22.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是什么行政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唐朝哪位帝王将其完善?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3. 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列举一项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哪位皇帝实现了“天下为一”。
(5)材料五中的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BD 6-10CBBCD 11-15CADCD 16-20 DCBBD
二、非选择题
21. (1)标题:三省六部制简表。不同: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2)科技领先,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等;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著作:《天工开物》。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2. (1)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2)三省六部制。隋朝。唐太宗。
(3)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3. (1)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经济大一统。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元世祖忽必烈。
(5)蒙古族;恩威并施(恩威并重)。
(6)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