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3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斯大林病逝后,当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是(  )
A. 赫鲁晓夫  B. 叶利钦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2.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的条约是( )
A.华沙条约 B.经互会 C.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北约
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多数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其中社会主义改革最具特色的是(  )
A. 匈牙利  B. 捷克斯洛伐克  C. 罗马尼亚  D. 波兰
4.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 下列属于卡达尔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有(  )
①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 
②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⑤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6. “市场和计划相结合,市场起基础作用,已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发展趋势。”以下人物在经济领域的做法与材料所言相符的有(  )
①列宁 ②斯大林 ③罗斯福 ④邓小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9. 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马歇尔计划的运用
10.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 )
A.国家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1. 20世纪80年代,东欧部分国家发生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民族构成的变化 D.文化观念的变化
12.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又出现失误,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材料叙述了东欧剧变的(  )
A.原因 B.过程 C.目的 D.影响
13. 某班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围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了下列因素。你认为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困难
B.实行“政治多元化”
C.民族矛盾激化
D.执政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14. 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过程中,民族矛盾激化的有( )
①波兰 ②捷克斯洛伐克 ③匈牙利
④苏联 ⑤罗马尼亚 ⑥南斯拉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5.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指出:“初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对比新经济政策,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3)20世纪,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努力消除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17. 中苏两国曾经走过同样的路,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寒冬”的显著特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命运?
材料二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
(3)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请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1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文章称,据说斯大林去世后留下两个信封:一个信封的标签为“遇到麻烦时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批评我”;另一个信封的标签是“遇到更大麻烦时打开”,信封里的纸条上写着“像我那样做”。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苏联领导人最终听取了斯大林的第一个建议?导致该领导人进行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二 史学界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措施不当,导致了非其所愿的恶果,这叫好心办了恶事。另一种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在于搞垮苏联……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徒。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如何理解他的改革“好心办了恶事”?
材料三 东欧国家由于教条主义地袭用苏联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当然是导致后来东欧剧变的原因,而产生问题和错误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欧剧变开始于哪一年?东欧剧变的实质又是什么?
1989年。 
(4)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吸取哪些教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ADD 6-10BBABC 11-15AAADA
二、非选择题
16. (1)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3)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寒冬”的特点:高度集中;命运:导致苏联解体。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3)认识:略,如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改革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改革要注意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18. (1)赫鲁晓夫。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他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却导致了苏联解体。
(3)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