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清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4.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难点:理清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 【实验探究】小组活动:每小组有一条2cm长的细铜丝,将其平均分为二段,四段………… 【提问】如果要将其分成1亿份,你能做到吗? 思考、感受,分成1亿份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导入新课】如果真的成功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铜原子。 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实心球体,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通过小活动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让人觉得很难做到,采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原子“真的太小了”。 顺理成章地给出道尔顿的论断,引入近代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微粒内部结构的猜想。 【板书课题】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子的模型吗? 【学生猜想】 1、鸡蛋 2、篮球 3、天体 ……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通过想象,激发学生想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欲望。 【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前辈就进行过艰难的探索… 【化学史】早在1897年汤姆森做了个实验,发现了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这种微粒就是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标志着人们终于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那么原子中只含有电子吗?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这种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怎样构成了原子就成了当时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将科学家做的实验保持本质不变的进行加工,抽取出初中生感兴趣、能理解的实验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探究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 但是汤姆森的原子模型一直饱受质疑,特别是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a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探究】a粒子散射实验 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 【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先让学生预测可能的结果,然后播放后续动画!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 【教师引导】 (1)如果原子是像道尔顿所说的实心球,大部分α粒子可能穿过吗? (2)α粒子带正电,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果原子核质量很小,α粒子能被弹回来吗? 【结论】 (1)原子不是实心的,其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间 (2)原子内有带正电的物质 (3)原子核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 设置目的 化学史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断思考】原子的布丁模型是否成立?原子具有怎样的内部结构? 【讲解】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这个居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带正电的微粒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的发现否定了汤姆森的原子模型,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描绘出原子的结构模型吗? 生: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 【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 【播放】 动画片: 原子的构成及其内部粒子的运动情况和带电情况。 听讲解,思考为什么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以不同原子为例,介绍原子内部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 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学习教材P38活动天地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氢原子原子核没有中子 2.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在数量上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资料加工整理能力、辩论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了新问题,将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大小关系设置成问题探究的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的加工整理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 【讲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布丁模型——卢瑟福有核模型。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不懈探索,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走向本来....未来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将会怎样,这肯定不是终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阅读】自学课本P38最后一段,归纳原子的基本性质。了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常见物质。 【投影】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通常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总结】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把所学的知识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联系,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 B.原子是由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铝原子中有13个质子、14个中子,则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4 B.13 C.27 D.1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⑤原子不显电性 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⑥ 4.由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空: (1)带正电荷的是 ____________ (2)带负电荷的是______________ (3)不显电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 (5)氢原子中不含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原子中质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B 4.(1)原子核、质子 (2)电子 (3)分子 原子 中子 (4) 质子 电子 (5)中子 (6) 电子 【布置作业】 助学“课后评价”部分; 2、上网查阅有关原子构成的化学发展史,写出字数在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