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测量距离和时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和常用工具。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时间和距离进行测量。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在了解测量距离工具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重难点】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卷尺等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PPT2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2.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两地之间有多远,有哪些测量方法?3.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测量两地之间有多远。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测量距离的材料。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学校到家有多远吗?你每天来上学用多少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三、探究过程(一)量一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1.提出问题:量一量两棵树之间多远?可以有哪些方法来测量?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小组间进行交流,确定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2.在校园内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3.[PPT3出示]用脚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4.[PPT4出示]用步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5.[PPT5出示]用庹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6.[PPT6出示]用木棒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组织学生用脚、用步、用木棒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并记录测量结果。7.交流测量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测量结果的不同。8.[PPT7出示]“为什么都是用脚测量、用步测量、用木棒测量,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为什么测量结果之不同,明确因为测量过程中脚长、步长、木棒长是不同的,也就是计量单位不同。9.组织学生手拉手展开双臂来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10.[PPT8出示]用庹测量时为什么各组之间测量的数不一样?学生思考由于不同学生展开双臂长是不一样的,所以各组测量的展开双臂数也就不一样。教师引导,不同同学不一样,哪么计量单位一样吗?把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合适吗?学生思考由于不同同学展开双臂长不一样,单位不统一,就不能记录两棵树之间有多少长。教师提问:怎样测量才可以把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为多少展开双臂数呢?学生讨论交流,一个人展开双臂的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就可以把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为多少展开双臂数。学生想出一个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少展开双臂数的方法。11.指导学生比较用脚、步、木棒、庹测量的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能比较谁测量的更准确吗?学生交流,明白由于脚、步、木棒、展开双臂数都不一样,所以不能来准确比较两棵树之间有多远。12.教师提问:用什么样的工具测量,才能准确测量出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呢?13.[PPT9出示]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学生比较记录的结果,从而得出两棵树之间有多远,也就是距离。引导学生明确利用工具确定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量。14.[PPT10出示]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二)测一测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1.[PPT10出示]电子停表的使用。教师演示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先将电子停表归零,按下开始键进行计时,按下停止键停止计时。2.[PPT11出示]测量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记录两位同学绕操场一圈所用的时间。要求学生轮换使用电子停表进行计时,熟练掌握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小结: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3.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的演变。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水钟、机械计时器等。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一炷香、一盏茶等。四、拓展活动1.[PPT12出示]了解精确测量距离的工具还有哪些?2.请同学们课下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路程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板书设计】测量距离和时间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教学反思:20《运动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2.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了解运动物体的位置,了解科学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重难点】判断运动物体位置的方法。【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卷尺等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PPT2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2.提出问题:外出途中,你是怎样向他人描述你所处的位置的?3.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的。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用到的材料。二、导入新课1.[PPT3出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突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他认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这位飞行员惊诧的是,他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可能发生吗?本节课我们来揭秘。三、探究过程(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1.教师故意走动,问:老师现在在干什么?(走动)为什么说老师动了?(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呢?(没动)同学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是静止。同学们是怎样判断我是动了,而又怎样判断你们没有动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2.[PPT4出示]汽车行驶在公路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这样说?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判断的。3.[PPT5出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4.[PPT6出示]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5.[PPT7出示]跳远图片。6.[PPT8出示]蜗牛爬行和玩滑梯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物体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做出判断。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教师指导学生多选择几种物体,多选择几种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提高学生选择参照物和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二)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1.[PPT9出示]活动要求五个同学一组,一同学位置不变作为参照物;另一个同学带着计时工具按照一定路线行走,边走边报出时刻和自己相对另一个同学的方向,每隔一段时间报一次自己的位置,两个同学标记出报时时运动同学所处的位置,并测量出站立不动同学和运动同学之间的距离;另一个同学记录好报出的时间、方向和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2.学生按照活动要求进行活动,记录好测量的数据,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依据记录描述运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要求小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要描述,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完善运动物体相对位置的描述。提示学生描述时,仿照教科书上“10时15分,小红在小明的南方,距离小明……”进行描述。4.[PPT10出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三)描述两个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位置。1.一个运动物体相对于一个静止物体某一时刻位置的描述是通过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的,两个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位置怎么描述呢?2.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活动,通过活动描述两个运动物体之间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3.[PPT11出示]活动要求:在操场跑道上画出许多间隔2米的格子,两个学生沿跑道步行,两个学生前后离开一段距离。指导两个步行的学生相互描述相对的位置,描述时一定要说出以谁为参照物。学生对相互运动的两个学生描述的位置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其他学生也两辆一组进行活动描述。结合学的知识解释德国飞行员抓住子弹的事(某一时刻两个运动物体的相对位置。)4.[PPT12出示]空中加油技术。空中加油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空中一架航空器(加油机)给另一架或数架航空器(受油机)加注燃油,使其航程加大,续航时间增长的技术。空中加油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加油机和受油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后解释加油机和受油机的位置关系。四、拓展活动1.[PPT13出示]学习使用现代化的工具给自己定位。指导学生学生利用身边具有定位功能的现代化工具如手机等,给自己定位。【板书设计】运动物体的位置参照物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教学反思:21、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运动会上同学们赛跑场景的观察中,提出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2.能依据各种交通工具速度的比较中,选择正确的外出旅游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结合高速列车的速度提升,意识到人类的需求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重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卷尺等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PPT2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2.提出问题:在运动会上,同学们正在进行赛跑,怎样知道谁跑到快呢?3.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判断谁跑的快。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测量距离的工具。二、导入新课1.[PPT3出示]学生赛跑的图片(1)提出问题: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你们觉得这三次赛跑中谁跑得快呢?(男生叫小明,女生叫小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3)教师总结: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物体运动的快慢三、探究过程(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测量跑的时间和距离(1)[PPT4出示]测量同学跑50米所用的时间。(2)[PPT5出示]测量同学8秒钟跑的距离。(3)[PPT6出示]测量同学用不同时间,跑出的距离。2.分析、比较谁跑的快(1)距离相同时,比时间。提出问题:50米跑是怎样决出名次的?谁能和大家说明一下?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运动会上,我们确实是通过比较竞赛运动员所用时间的多少,来比较他们跑得快慢的。(2)时间相同时,比距离提出问题:跑相同时间怎样比较谁跑得快?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不错,在平时我们也经常通过比较运动员在相同时间所跑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他们跑得快慢的。[PPT7出示]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少的快;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的快(3)时间、距离都不相同时,比速度提出问题:跑不同时间,不同距离,怎样比较谁跑得快?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转化成第1个或第2个问题)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时间、距离都不相同时,人们确实是把这种问题转化成了第1个或第2个问题来解决的:A:比较单位时间(1秒钟、1分钟、1小时……)内物体通过的距离,物体通过的距离长的运动得快。计算方法:路程÷时间B:比较物体通过单位路程(1米、1千米……)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计算方法:时间÷路程人们通常是采用A:比较单位时间(1秒钟、1分钟、1小时……)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得快慢的。这就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速度=路程÷时间[PPT8出示]运动得快慢的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米/秒。4.测速度的方法(1)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总结:根据速度的计算方法,我们要想法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同时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用公式“速度=路程÷时间”进行计算。常用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小时(二)交通工具的选择1.[PPT9出示]常用交通工具速度资料:人:4-20公里/小时(刘翔比赛中是30公里/小时!马拉松的平均速度24公里/小时!)自行车:10-40公里/小时(在比赛中最高可达60公里/小时)摩托车:30-100公里/小时(在比赛MOTOGP中可达320公里/小时)汽车:40-180公里/小时(在F1大赛中最高记录好像是380公里/小时)火车;80-300公里/小时(磁悬浮列车可达430公里/小时)机:500-1800公里/小时(某些高速侦察机可超过3600,相当于一秒钟跑一公里!!)在生活的一般速度可定为:人5公里/小时,自行车15公里/小时,摩托车60公里/小时,汽车80公里/小时,高速列车300公里/小时,飞机1000公里/小时。(2)提出问题A:北京到上海路程大约是1200公里,王明一家从上海到北京去旅游,你认为选择那种交通工具较为合适?李强有急务要从北京去上海,你认为该选择那种交通工具较为合适?请你简单说出理由。B:王老师家离学校10公里,你认为该选择那种交通工具较为合适?请你简单说出理由。C:16岁的小明家离学校1公里,你认为该选择那种交通工具较为合适?请你简单说出理由。(3)学生分组讨论,班内交流。(4)教师小结:交通工具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任务需求、时间成本、财力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才能选择出最佳的交通工具。四、拓展活动1.[PPT10出示]课下查阅列车及铁路沿线各地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说说你的发现。分析各个车站之间的距离和列车在各个站点之间用的时间,计算列车在各个站点之间的运行速度,比较速度的变化。【板书设计】运动物体的快慢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少的快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的快速度=路程÷时间运动得快慢的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米/秒。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