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2年高三地理寒假作业 共18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2012年高三地理寒假作业 共18份

资源简介

自然灾害1练习题
一、选择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9—10题)
图4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读图14,圆圈表示台风中心,直线表示北半球M点所在的纬线,回答3~4:
3.若台风沿东西方向由实线Ⅰ位置运动到虚线位置Ⅱ的过程中,M点的方向变化是( )
A.由东风转变为西风
B. 由西风转变为东风
C.由东南风转变为西北风
D. 由西北风转变为东南风
4.南半球发生的强热带气旋数量明显比北半球少,主要原因是 ( )
A.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B.北半球海水温度高
C.北半球洋流类型丰富
D.南半球海岸线比较平直
(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3题)5.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图3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6. 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图20示意图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7.(36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舟曲境内多高山深谷,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半山河川地带温暖湿润。海拔在1173至4505米之间,年均气温12.7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米至900毫米。
(1)说出图中山脉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6分)
(2)说出图中山脉雪线的分布规律(2分)
(3)兰州是重要的铁路枢纽,从兰州出发,经过酒泉的的铁路干线是 ,经过西宁的铁路线目前最远能抵达的城市是 。(4分)
(4)根据图中的等干燥度线分布状况,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简要分析其成因。(注:干燥度是表征自然植被需水量超过有效降水量程度的一种指标。一般采用地面水分支出量与收入量的比值表示气候干燥的程度。)(6分)
(5)图示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请分别指出西宁地区和武威地区的农业类型,并分析两地发展农业相应的主导性因素。(10分)
(6)结合有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关联性知识,简述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的原因以及由泥石流引起的次生灾害。(8分)
8.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7分)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5分)
9.下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可能性最大?(4分)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10.(09年海南地理第24,25,26题)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
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
M


图14
西宁
舟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1、2题。
1.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的变化 B.图中③-④-⑤的变化
C.图中①-③-⑤的变化 D.图中①-⑥的变化
2.图中⑤处的天然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
读右图谋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回答3-5题
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
的温度带可能是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4、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5、一般来说,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北纬10°,海拔4000米处 B、北纬40°,海拔4000米处
C、北纬10°,海拔1000米处 D、北纬40°,海拔1000米处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地,山地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6—7题。
6.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
7.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气温T(T冬、T夏分别表示冬、
夏季气温)应是( )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量的分布。读图,回答8一9题。
8.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 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9.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读针阔叶混交林在3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高度分布表,完成10~11题。
10.①②两地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叶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11.②③两地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叶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量 C.光照 D.坡向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读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回答24~25题。
14.左图沿线植物和农业带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
15.上图分布示意图与右图中甲~丁四线所经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左图中草原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
二、综合题(共40分)
1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 和 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请你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体现整体性的。
19. 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地中海沿岸的法国和西班牙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比较发达,并建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与法国相比较,西班牙的优势在于 ( )
A.交通方便 B.接近市场 C.技术先进 D.气温较高
2.就法国来说,产品大量销往欧洲的最佳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四条河流的下游及河口滨海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四个区域中石化工业发达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 D.④图
4.①河.②河.④河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混合农业 种植园农业 水稻种植业 B.种植园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混合农业
C.河谷农业 种植业 园艺业D.迁移农业 游牧业 牧牛业
读我国沿北纬38°部分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乙属于不同的自然区域,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量 D.流域
6.图中乙地农业发展的方向合理的是( )
A.种植业 B.牧业 C.林业 D.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江西上高二中2012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大阳辐射强度变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周所在月份最可能是 ( )
A.1月 B.5月 C.7月 D.11月
8、关于该周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最有利于农作物糖分含量提升的一天是星期一
B.最有可能是阴雨天气的一天是星期五
C.周三和周四两天受冷锋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D.周六和周日两天的最高气温均出现在太阳辐射强度最大之后
9.右图中,影响北京农业生产布局的
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劳动力价格
C.水源条件
D.市场距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
高三第一次月考)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
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完成10-11题。
10.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1.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云南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关于小麦种植的民谚在河北与河南是不同的:河北省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河南省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据此完成12~13题。
12.两地民谚关于小麦的种植时间不同,原因是( )
A.两地气候条件不同 B.两地政策不同
C.两地土壤条件不同 D.两地市场不同
13.南方冬小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近全国的30%,是我国商品小麦的重要产区。其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B.居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
C.光热充足,可以一年三熟 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云南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7所示。
14.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读中国北亚热带柑橘生产的气候适宜度相对于多年平均值的变化图(如下图)及2008年中国与美国、巴西柑橘产量与加工情况比较表(如下表),回答15~16题。
国家 产量(万吨) 平均单产 (吨/公顷) 用途 1吨浓缩汁需用原料果
中国 600.00 8.82 3%用于榨汁 12~15吨鲜橙
美国 848.70 31.95 95%用于榨汁 11~12吨鲜橙
巴西 1660.80 22.91 90%用于榨汁 10~11吨鲜橙
15.关于我国北亚热带地区柑橘生产发展变化的推测合理的是 ( )
A.气候适宜度不断增加,生产风险降低
B.各气候要素的适宜度不断下降,生产风险增加
C.柑橘生产的北界将不断北移,生产面积扩大
D.全球气候变暖,使柑橘生产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宜
16.根据上表,关于我国柑橘生产的说法正确的( )
A.我国柑橘生产区的纬度分布最高B.我国柑橘生产区的地形起伏最大
C.我国柑橘的质量最优 D.交通运输对我国柑橘生产的影响最大
17.(10分)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丽江雪桃产自中国云南丽江,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选用玉龙雪山独有的红心山毛桃树为砧木,经过多年精心优化培育出来的国内独一无二的新型水果。
材料二: 丽江雪桃成熟期晚,果实发育期长(果实生长发育期长达200天左右),国庆节前后成熟上市;外形美观、端正、果型硕大(平均单果重500克左右);色彩鲜艳、均匀漂亮;口感甜脆、适口性好;水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达14.3%左右),含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中的15种(THR苏氨酸和CYS胱氨酸除外),营养极为丰富,是馈赠礼品中的佳品。 
材料三:丽江雪桃凭借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产品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进行规划、生产和管理。果树不施用化肥、农药。产品环保、安全、无污染,是水果中的极品。
材料四:丽江雪桃不是按斤论价,而是按个论价,精品150元一个,珍品100元一个。如此天价水果,却深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1)据报道,丽江雪桃在全国进行推广栽培而相继失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丽江雪桃独特的生长环境。(3分)
(2)请分析丽江雪桃天价水果按个论价的自身优势。(3分)
(3)当地果农为了使丽江雪桃达到“色彩鲜艳、均匀漂亮”的目的,在雪桃外面套上牛皮纸袋(在上市前一星期把它摘掉),在地上铺上白色塑料地膜。请你分析牛皮纸袋和地膜的作用。(4分)
18.读图回答问题。
(1)A 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2)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在开垦,其原因是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起了重大作用。除此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110°E 115°E
甲 渤海
平均值
适宜度变化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然灾害2练习题
一 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3题。
1.如图所示,土石崩塌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暴雨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震
2.河道被阻塞之后,在河流的上游河段将会形成( )
A.堰塞湖 B.水库 C.水坝 D.水流变小
3.图示现象发生后,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取走赌塞河道的土石
B.可在土石坝的基础上,建设水库
C.开挖新的河道
D.疏散下游两岸的居民
(2011苏北四市模拟)读“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图4),完成4~5题。
4.关于本次旱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受灾最为严重
B.全球气候变暖是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
C.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受本次旱灾影响损失最严重
D.实施人工降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次旱情
5.相关部门为了及时掌握本次旱灾的范围及影响程度,应用的技术手段是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6.(12分)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占年降水量%)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1)简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2分)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6分)
(3)我国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地表水匮乏,分别简析造成两地地表水匮乏的主要原因。(4分)
7.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结合历史上(1951-1994年)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冬季冷冻灾害频次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 冬季鄱阳湖地区冻害发生频次约为________;(2分)图中A.B及周边地区夏季常出现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试分析其成因。(3分)
⑵ 图中B.C两地比较,冬季冻害严重的是________,(2分)试从地形、气候、作物等角度分析此地冻害严重的原因。(3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 月到次年3 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景观如图14 所示)。
气候是全球性的,当地人对珠峰的影响毕竟有限,对于大气环境变化当地人无法控制。
图14 冰川退缩后,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形成越来越高的戈壁滩(2010年11月拍摄)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4分)
(2)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这一现象可能给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4分)
(3)“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其中具体反映了哪种地理现象 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9.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4分)
(2)比较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10.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人类活动对灾情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上图,说明图中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当此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上图中甲和乙造成的灾害程度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可举例说明)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图看出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是________季,其中________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冬季蝗灾几乎没有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5)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图4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水圈和水循环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该区域降水增加 B.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梯田 D.修建小型水库
右图是某大河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4.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关于该水系干流的水量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流量最小 B.中游流量最小
C.下游流量最小 D.下游流量最大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
下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回答6~7题
6.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顺时针向流动”分布规律的洋流有( )
A.① B.④ C.⑤ D.⑥
7.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在寒暖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8.我国古代有“百里不贩柴,千里不贩米”的说法,意思是指薪柴贩运的距离较小,粮食贩运距离较大。薪柴贩运距离较粮食近,主要原因是( )
A.薪柴的需求量比粮食小
B.薪柴易受潮,属不耐运输物品
C.薪柴的体积比粮食小 D.薪柴的价值比粮食低
图5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逐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W/m2),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 )
A.230 W/m2 B.180W/m2
C.110 W/m2 D.130 W/m2
10.图中B海区输出热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暖流 B.寒流
C.太阳辐射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图6为全球海洋和各大洋表面在南北方向上的热量输送(向北输送为正,向南输送为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M大洋在南北方向上热量输送的正确叙述是( )
A.从赤道向两极地区输送 B.从赤道向南极地区输送
C.自北极地区向南极输送 D.该大洋热量以向北输送为主
12.图中表示印度洋在南北方向上热量输送的曲线是( )
A.H B.M C.Q D.图中没有显示
读某区域洋流图,分析回答13~14题。
13.该洋流所在的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无法判断
14.图中A、B、C、D四支洋流中,其成因与西风密切相关的是( )
A.A B.B C.C D.D学科
15.若此海域为北印度洋,那么下列现象有可能出现的是 ( )
A.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B.我国江南一带多伏旱天气
C.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
D.我国塔里木河处于枯水期
16.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7.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二、综合题
18、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若此图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则甲地为 。
为改善乙地大气质量,①处适宜布局 。
(2)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乙处为 ,
人类对图中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填序号),改变其时空分布的有效措施是 、 。
(3)若此图为低纬度环流圈,则图中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
甲 ;乙 。
(4)若此图为太平洋大洋环流,则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 。
(5)若此图表示季风环流,甲为亚洲,乙为太平洋,则①的成因是什么?
19、如图是我国某省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该省地势特征和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判断水利枢纽P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一 选择题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美国与日本相比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
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3~5题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4.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实地考察
5.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中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异彩纷呈。《清稗类钞》记述:“各处食性之不同,由於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清末时,分化形成川、粤、苏、闽、浙、湘、徽、鲁“八大菜系”。内蒙古、东北等地方菜系也是独具特色,结合下表,完成6~7题。
6.“八大菜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习俗、历史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 ②以物产条件为基础
③口味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人口的迁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关于表中菜系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寒冷有关 B.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④菜系调味少,起因是深居内陆,交通不便
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启用,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大庆末站,全长近100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之前,铁路运输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主要形式。读图回答8~9题。
8.下面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和开通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石油进口量,降低运输成本B.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提高我国能源的自给率D.改善我国东北地区空气环境质量
9.中俄原油管道末站选择大庆市,主要原因是
①可利用东北地区的现有管网 ②石油工业基础较好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经济发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结合东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当地的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
A.①地—水库大坝 ②地—果林 ③地—耕地 ④地—水土保持林高考资源网
B.①地—水土保持林 ②地—耕地 ③地—果林 ④地—水库大坝
C.①地—果林 ②地—耕地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一水土保持林
D.①地—耕地 ②地—水土保持林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果林
11.有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继续强化“中国粮仓”的地位
B.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C.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进程
D.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读该地区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对内蒙古东部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交通较为便利
C.邻近华东市场 D.科学技术发达
13.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B.大力发展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D.减少煤炭利用,控制酸雨危害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14题。
14.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15题。
15.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   B.②-河南  C.③―西藏    D.④―江西
16(06年上海卷)阅读“甘肃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归纳甘肃省自然地理作相关分析。
(1)甘肃省位于我国______部,西南以______山脉为界与
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______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
_____ _走向,_ __河流经本省省会__________市。
(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____,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
气候,最南端为__ _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____带。
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________ 和__________地区。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
17.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
(2)图中所示长江、黄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对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
响有哪些?
(3)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水圈和水循环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该区域降水增加 B.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梯田 D.修建小型水库
右图是某大河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4.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关于该水系干流的水量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流量最小 B.中游流量最小
C.下游流量最小 D.下游流量最大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
下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回答6~7题
6.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顺时针向流动”分布规律的洋流有( )
A.① B.④ C.⑤ D.⑥
7.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在寒暖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8.我国古代有“百里不贩柴,千里不贩米”的说法,意思是指薪柴贩运的距离较小,粮食贩运距离较大。薪柴贩运距离较粮食近,主要原因是( )
A.薪柴的需求量比粮食小
B.薪柴易受潮,属不耐运输物品
C.薪柴的体积比粮食小 D.薪柴的价值比粮食低
图5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逐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W/m2),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 )
A.230 W/m2 B.180W/m2
C.110 W/m2 D.130 W/m2
10.图中B海区输出热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暖流 B.寒流
C.太阳辐射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图6为全球海洋和各大洋表面在南北方向上的热量输送(向北输送为正,向南输送为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M大洋在南北方向上热量输送的正确叙述是( )
A.从赤道向两极地区输送 B.从赤道向南极地区输送
C.自北极地区向南极输送 D.该大洋热量以向北输送为主
12.图中表示印度洋在南北方向上热量输送的曲线是( )
A.H B.M C.Q D.图中没有显示
读某区域洋流图,分析回答13~14题。
13.该洋流所在的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无法判断
14.图中A、B、C、D四支洋流中,其成因与西风密切相关的是( )
A.A B.B C.C D.D学科
15.若此海域为北印度洋,那么下列现象有可能出现的是 ( )
A.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B.我国江南一带多伏旱天气
C.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
D.我国塔里木河处于枯水期
16.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7.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二、综合题
18、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若此图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则甲地为 。
为改善乙地大气质量,①处适宜布局 。
(2)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乙处为 ,
人类对图中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填序号),改变其时空分布的有效措施是 、 。
(3)若此图为低纬度环流圈,则图中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
甲 ;乙 。
(4)若此图为太平洋大洋环流,则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 。
(5)若此图表示季风环流,甲为亚洲,乙为太平洋,则①的成因是什么?
19、如图是我国某省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该省地势特征和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判断水利枢纽P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对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交通运输布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2.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条件优势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形成城市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主导因素是 ( )
A.运输距离 B.运输质量 C.运输速度 D.运输数量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 (比例尺为1:100000)。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甲镇计划修建一个港口,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6~7题。
6、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7、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
①对港区航行有一定影响 ②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③对沿海生态有破坏作用 ④有利于城市沿海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随着南京到启东的宁启铁路的建设,江苏省内将形成苏北陇海线、苏中宁启线、苏南沪宁线与南北向新(沂)长(兴)线构成的“三横一纵”的铁路网。据此回答(1)~(2)题。
8、宁启铁路建成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
A.合理布局江苏省内铁路运输网
B.方便从安徽运进大量铁矿石发展沿线各县的钢铁工业
C.缩短了泰州、姜堰等地白果产业的市场距离
D.为2010年世博会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车程辐射圈
9、宁启铁路上的扬州市将火车站设置在离城区较远的西北郊,其目的是 (  )
A.降低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的成本 B.缩短扬州站到南京站的运行时间
C.引导扬州城区沿南面的长江发展 D.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修建铁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下列最有可能是将来城市形态的是(  )
“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h),一般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性。下图示意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
A.北京、福州 B.广州、乌鲁木齐
C.兰州、哈尔滨 D.郑州、拉萨
13、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是( )
A.数值变大 B.数值变小
C.变得密集 D.变得稀疏
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15、甲和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于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率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17.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甲城早期至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说明原因。
(2)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丙城是以装卸、仓储、
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较合理的是________线,简述你的理由。
(4)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判断图例①为________区,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回答1-2题
1、图2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上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④ ② C.① ② ④ ③ D.① ③ ② ④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3~4题。
3、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右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第5-6题。
5、M、N两国属于( )
A.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M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
C.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
6.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7~8题。
7. 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8.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010年11月,我国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结合相关知识,回答9-10题。
9. 与前几次相比目前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分布更不均衡 B. 人口增长速度各地差异大
C. 人口迁移量大 D. 国际间人口迁移过快
10.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弄清( )
① 人口数量 ② 人口年龄构成 ③ 人口合理容量 ④ 城市化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1~13题。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乙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3.7% C.0.885% D.0.95%
1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1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14—16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 30 156
埃及 70 3503
中国 129 934
英国 241 963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054
荷兰 432 1601
孟加拉国 910 1359
14.“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15.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16.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二、综合题:
17 .资料1:《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15分)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有弊两方面回答)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材料六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4分)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本国东北迁移的现象,其各自的原因是什么?(2分)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4分)
(4)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 和 等因素影响,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世界地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图1为世界四个地点的坐标,据此回答1~3题。
1.作为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东西两侧地形不同,主要矿产的种类相同
B.B点附近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大河注入海洋
C.自C点向南北两侧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D点东西两侧降水量大致相同
3.关于四个点所在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B点所在国地广人稀
B.B点、D点所在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
C.C点所在国金刚石矿产丰富
D.A、B、D所在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出口国
(2011·巢湖模拟)下图是沿37°N世界某地地形剖面图及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因素中,不是影响图示区域降水分布的是( )
A.地形 B.大气环流 C.洋流 D.太阳辐射
5.图中内华达山脉东西两侧年降水量1 000毫米的地区相对高度大约是( )
A.500米 B.1 000米 C.1 500米 D.2 000米
(2011·兖州检测)白令海峡是连接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俄罗斯计划出巨资修建白令海峡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至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隧道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溶洞、暗河众多
C.落叶阔叶林广布 D.地势平坦,沃野千里
7.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纬度比B地低,所以冬季A地比B地气温高
B.冬季A地气温比B地低,洋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C.气温年较差A地与B地相同
D.两地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读右图,回答8~9题。
8.①?②?③?④四地植被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亚寒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草甸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温带典型草原
B.温带草甸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温带典型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
C.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
D.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草甸草原
9.下列有关②③所在的国家,叙述错误的是( )
A.国民经济中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B.河流水量小,结冰期长
C.地形以高原为主 D.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读某区域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7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②1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③7月份,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热 ④1月份,上升气旺盛,多对流雨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1.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是尼日尔河  ②湖泊是断裂下陷形成的
③地形以平原为主  ④图示区域铜矿资源丰富
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读同纬度局部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各区域中具有相同气候类型的是( )
A.F和K  B.E和G
C.D和F D.K和H
13.图中I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差异 B.洋流因素
C.季风的影响 D.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4~15题。
14.甲地区(虚线以西)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有寒流流经
B.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
C.沙漠区,空气中尘粒多
D.位于高山背风气流下沉区
15.关于乙地(虚线以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
B.属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
C.气候类型与图中大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
D.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6~18题。
1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1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18.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初级产业产品的外销为澳大利亚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近五年来由于降水极少,该国已面临“百年大旱”。权威人士提出“若再没有足够的雨水,将停止大部分农地的灌溉”。据此完成19~20题。
19.“停止农地灌溉”的措施一旦执行,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停止农地灌溉最可能带来的国际性问题是
A.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上涨 B.牛羊肉和稻米价格上涨
C.乳品和原油价格上张 D.羊毛和小麦价格上涨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极地地区为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天然场所。自1984以来,我国先后对南极进行了25次科学考察,对北极进行了3次科学考察,北京时间2009年2月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开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分)
(1)写出大洋名称:
A     ;
B     ;C     。(3分)
(2)中山站在长城站的     方向。这两个考察站中,距离北京较近的是     。(答具体名称)(4分)
(3)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常年盛行东北风的是     。(答具体名称)(3分)
(4)我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时间都是在2月份,建立北极科考站的时间最佳应是几月份?原因是什么?(5分)
(5)结合下表,描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7.下图中的B、R、I、C 四个国家被人称为“金砖四国(BRIC)”。(23分)
材料1:
材料2:下表是四国的有关情况。
国家 B R I C
国土面积(万km2) 851.4 1 707.5 298.0 960.0
人口(亿) 1.9 1.4 11 13
2001年国民总收入(亿美元) 5 285 2 534 4 743 11 310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被誉为 世界原料库 世界加油站 世界办公室 世界工厂
材料3:I国总理早就提出“用电子革命把国家带入21世纪”。据报道1997~2005年间,I国软件出口额从16.5亿美元猛增到236亿美元,预计还将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美国硅谷的企业中有大量的I国人担任高层管理人员。I国IT(信息技术)企业非常重视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模式。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B、R、I、C分别代表     、     、     、     (填国家的中文名)。(8分)
(2)R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2分)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3分)
(3)分析B国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有哪些?(5分)
(4)从R国与I国人均国民收入比较,    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分)
(5)I国软件业发达的主要原因在    (填正确项字母)。(3分)
A.政府的大力支持 B.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C.信息技术企业管理水平高 D.多优良港口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然灾害1练习题
一、选择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9—10题)
图4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读图14,圆圈表示台风中心,直线表示北半球M点所在的纬线,回答3~4:
3.若台风沿东西方向由实线Ⅰ位置运动到虚线位置Ⅱ的过程中,M点的方向变化是( )
A.由东风转变为西风
B. 由西风转变为东风
C.由东南风转变为西北风
D. 由西北风转变为东南风
4.南半球发生的强热带气旋数量明显比北半球少,主要原因是 ( )
A.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B.北半球海水温度高
C.北半球洋流类型丰富
D.南半球海岸线比较平直
(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3题)5.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图3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6. 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图20示意图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7.(36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舟曲境内多高山深谷,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半山河川地带温暖湿润。海拔在1173至4505米之间,年均气温12.7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米至900毫米。
(1)说出图中山脉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6分)
(2)说出图中山脉雪线的分布规律(2分)
(3)兰州是重要的铁路枢纽,从兰州出发,经过酒泉的的铁路干线是 ,经过西宁的铁路线目前最远能抵达的城市是 。(4分)
(4)根据图中的等干燥度线分布状况,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简要分析其成因。(注:干燥度是表征自然植被需水量超过有效降水量程度的一种指标。一般采用地面水分支出量与收入量的比值表示气候干燥的程度。)(6分)
(5)图示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请分别指出西宁地区和武威地区的农业类型,并分析两地发展农业相应的主导性因素。(10分)
(6)结合有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关联性知识,简述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的原因以及由泥石流引起的次生灾害。(8分)
8.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7分)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5分)
9.下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可能性最大?(4分)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10.(09年海南地理第24,25,26题)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
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
M


图14
西宁
舟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世界地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图1为世界四个地点的坐标,据此回答1~3题。
1.作为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东西两侧地形不同,主要矿产的种类相同
B.B点附近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大河注入海洋
C.自C点向南北两侧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D点东西两侧降水量大致相同
3.关于四个点所在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B点所在国地广人稀
B.B点、D点所在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
C.C点所在国金刚石矿产丰富
D.A、B、D所在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出口国
(2011·巢湖模拟)下图是沿37°N世界某地地形剖面图及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因素中,不是影响图示区域降水分布的是( )
A.地形 B.大气环流 C.洋流 D.太阳辐射
5.图中内华达山脉东西两侧年降水量1 000毫米的地区相对高度大约是( )
A.500米 B.1 000米 C.1 500米 D.2 000米
(2011·兖州检测)白令海峡是连接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俄罗斯计划出巨资修建白令海峡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至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隧道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溶洞、暗河众多
C.落叶阔叶林广布 D.地势平坦,沃野千里
7.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纬度比B地低,所以冬季A地比B地气温高
B.冬季A地气温比B地低,洋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C.气温年较差A地与B地相同
D.两地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读右图,回答8~9题。
8.①?②?③?④四地植被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亚寒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草甸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温带典型草原
B.温带草甸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温带典型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
C.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
D.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化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草甸草原
9.下列有关②③所在的国家,叙述错误的是( )
A.国民经济中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B.河流水量小,结冰期长
C.地形以高原为主 D.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读某区域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7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②1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③7月份,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热 ④1月份,上升气旺盛,多对流雨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1.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是尼日尔河  ②湖泊是断裂下陷形成的
③地形以平原为主  ④图示区域铜矿资源丰富
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读同纬度局部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各区域中具有相同气候类型的是( )
A.F和K  B.E和G
C.D和F D.K和H
13.图中I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差异 B.洋流因素
C.季风的影响 D.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4~15题。
14.甲地区(虚线以西)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有寒流流经
B.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
C.沙漠区,空气中尘粒多
D.位于高山背风气流下沉区
15.关于乙地(虚线以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
B.属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
C.气候类型与图中大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
D.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6~18题。
1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1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灾害
18.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初级产业产品的外销为澳大利亚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近五年来由于降水极少,该国已面临“百年大旱”。权威人士提出“若再没有足够的雨水,将停止大部分农地的灌溉”。据此完成19~20题。
19.“停止农地灌溉”的措施一旦执行,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停止农地灌溉最可能带来的国际性问题是
A.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上涨 B.牛羊肉和稻米价格上涨
C.乳品和原油价格上张 D.羊毛和小麦价格上涨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极地地区为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天然场所。自1984以来,我国先后对南极进行了25次科学考察,对北极进行了3次科学考察,北京时间2009年2月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开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分)
(1)写出大洋名称:
A     ;
B     ;C     。(3分)
(2)中山站在长城站的     方向。这两个考察站中,距离北京较近的是     。(答具体名称)(4分)
(3)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常年盛行东北风的是     。(答具体名称)(3分)
(4)我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时间都是在2月份,建立北极科考站的时间最佳应是几月份?原因是什么?(5分)
(5)结合下表,描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7.下图中的B、R、I、C 四个国家被人称为“金砖四国(BRIC)”。(23分)
材料1:
材料2:下表是四国的有关情况。
国家 B R I C
国土面积(万km2) 851.4 1 707.5 298.0 960.0
人口(亿) 1.9 1.4 11 13
2001年国民总收入(亿美元) 5 285 2 534 4 743 11 310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被誉为 世界原料库 世界加油站 世界办公室 世界工厂
材料3:I国总理早就提出“用电子革命把国家带入21世纪”。据报道1997~2005年间,I国软件出口额从16.5亿美元猛增到236亿美元,预计还将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美国硅谷的企业中有大量的I国人担任高层管理人员。I国IT(信息技术)企业非常重视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模式。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B、R、I、C分别代表     、     、     、     (填国家的中文名)。(8分)
(2)R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2分)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3分)
(3)分析B国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有哪些?(5分)
(4)从R国与I国人均国民收入比较,    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分)
(5)I国软件业发达的主要原因在    (填正确项字母)。(3分)
A.政府的大力支持 B.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C.信息技术企业管理水平高 D.多优良港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回答1-2题
1、图2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上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④ ② C.① ② ④ ③ D.① ③ ② ④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3~4题。
3、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右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第5-6题。
5、M、N两国属于( )
A.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M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
C.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
6.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7~8题。
7. 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8.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010年11月,我国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结合相关知识,回答9-10题。
9. 与前几次相比目前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分布更不均衡 B. 人口增长速度各地差异大
C. 人口迁移量大 D. 国际间人口迁移过快
10.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弄清( )
① 人口数量 ② 人口年龄构成 ③ 人口合理容量 ④ 城市化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1~13题。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乙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3.7% C.0.885% D.0.95%
1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1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14—16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 30 156
埃及 70 3503
中国 129 934
英国 241 963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054
荷兰 432 1601
孟加拉国 910 1359
14.“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15.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16.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二、综合题:
17 .资料1:《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15分)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有弊两方面回答)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材料六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4分)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本国东北迁移的现象,其各自的原因是什么?(2分)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4分)
(4)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 和 等因素影响,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假定城镇是惟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
A.E、F B.F、G C.E、H D.F、H
3.与其他两种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的作物Z ( )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右图中M1、M2分别为两种不同原料的产地,N为市场,读图回答4-6题。
4.某企业布局在甲地,该企业可能是( )
A.炼铝工业 B.水果罐头厂
C.服装厂 D.瓶装饮料厂
5.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M1、M2,N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个地点建厂最合适的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6.该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M2的重量下降到原来的1/3。该企业在考虑建立新的工厂时,对其厂址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原料M1 B.原料M2 C.市场D.技术
7.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规划图。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材料1:下图是薰衣草北半球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2:薰衣草的商业栽培,主要是要取得薰衣草的花来提取薰衣草精油,薰衣草精油可以作为杀菌剂和高级香水、香料的添加剂等。
8.董衣草对分布区具有独特的要求,北半球几大产区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纬度较为适中 B.地处沿海地带 C.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 D.海洋性气候区
9.薰衣草精油生产的区位导向类似于(  )
A.电子装配 B.煤化工 C.水果加工业 D.飞机制造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产品在A、B、C、D四国的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A、B是发达国家,C、D是发展中国家。读下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  )
A.计算机 B.精密仪器C.飞机 D.电视机
11.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
B.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C.该企业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
D.该企业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过程
单位产品成本与该产品工业部门区位有很大关系。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b分别表示的要素是(  )
A.运费、土地成本 B.劳动力成本、运费
C.劳动力成本、科技成本 D.科技成本、土地成本
13.如果考虑a、b两要素的综合成本,该工业部门的工厂应布局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湖南某乡村面貌变化表,回答14-16题。
1995年 2006年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修建水库,营造湖岛风光
粮食种植为主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提高,一片青山绿水
文化生活单调 “渔村一日游”十分火爆
外出打工者多 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多
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0元
14.该乡淡水养殖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有( )
①优越的气候和地表水条件 ②能源充足
③原料充足 ④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①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 ④环境的综合整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6.该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 )
①大力发展工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减轻本区域环境压力,并促进劳务收入增长 ③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保护环境 ④根据环境的承载量合理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1年高考山东卷)17、(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 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图10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6分)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5)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5分)
18.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由内陆地区向临港(包括海港和沿江港口)城市布局的态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茂名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中国石化工业新格局下的中心城市。
材料三 石化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石化企业发展的新模式。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山东青岛石化工业园等60余家省级以上石化工业园区,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1)简述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述分析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
(3)分别阐述中国石化企业临港布局和向工业园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寒假作业答案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答案
1.B 2.D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照图中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画出如右图所示的简化图。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即为180度,这时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M、Q1之间连线与地轴不相交,M、Q1、Q2三点也不位于同一经线圈上,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都朝北。
4B 【解析】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不可能同时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可能都位于东半球,也可能在同一时区,也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5.----10 BCBCAB 11 ----15 CCBBD 16----20 BDACD 21—22 BD
23 (1) 70°E,20°S (2分) 15:20(1分)
(2) 6 (2分)70°S 以南 (1分)
(3) 昼短夜长(1分) 西北(1分)
(4) 从20°S向南北递减(1分)
(5)从l10°W往东到l80°(3分)
24.(1)20°S,70°E,15时20分,昼短夜长(6分0
(2)6,70°S及其以南地区(4分)
(3)20°W向东到160°E之间的区域(2分)
(4)110°W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区域(2分)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答案
1.D 2.B 3.D 4 B 5 A 6.D 7.B 8.D 9.A 10.C 11.B 12.C 13.A 14.D 15.C
16 (1)0时或24小时(每答对一项给1分,共2分)
(2)2600千米左右(2分)、(0°、120°W)或(0°、60°E)(每对一项给1分,共2分)
(3)C、D(每对一项得2分,共4分。多选不得分)
17 (1)6 月22日 远日点 慢(3分)
(2)甲 乙 西北 (3分)
(3)(1800 23026,N)4 16(4分)
(4)900(1分)
18.(1) (800 W 170N) (2) 16H 4:00 (3) 340(4) 小(5) 170 (6)D
三、水圈和水循环答案
1--17 BADCB DCABB BD
18(13分)(1)(2分)郊区 绿化带
(2)(4分)海洋 ①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3)(4分)空气被迫下沉作用所致 湿热空气上升所致
(4)(1分)风海流
(5)(2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大陆冷形成高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
19()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
(2)淤积严重。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
四.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答案
1—15 BABDB ABBAA  ACDBD 16 AD 17 AC
16(1)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 (2)图略(C位于地壳上部,D位于岩浆喷出地表处)。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是沉积岩,沉积岩的岩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层层堆积而成,岩层中常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5)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17.(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www.
五、地球上的大气答案
1---5 ABCAB 6--10 CAACB 11---15 DCDBA 16—18 CDC
16【解析】本题主要是综合考查气候的特点分布成因。只要根据地图能了解A,B,C,D四点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就容易解决问题。
【答案】⑴丙;西;西岸(或西部)
⑵甲;炎热干燥;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
⑶大陆;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北美
⑷蒙古(或亚洲);太平洋(或北太平洋);寒冷干燥;寒潮
(5)冬季 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向南移动)
B温和多雨 D 寒冷干燥
17、(1)北
(2)B 终年温和多雨 多阴雨天气,光热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种植,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因而可以发展畜牧业。
(3)C ②;⑥
(4)北(或低纬);本格拉寒流
34、(1)首尔、哈巴罗夫斯克  (2)① ③ 最低气温松江大于0℃,北京小于
0℃;气温年较差北京大于松江;年降水总量松江大于北京;降水的季节分配,北京
不均匀,而松江较均匀(任答三点)。松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显著,海洋性明显。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答案
BDCAA BBAAA BABBBB
1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
(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风向略2分)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18.(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4分)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4分)
(3)
由此可知,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水土流失过程正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5分)
19、 (1)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
(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2)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
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3)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
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4)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
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七、自然资源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5 DBAAB 6-10 ACADB 11-15 DACCC
16.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能源分布与结构方面内容,通过综合分析可得出相关结果。
【答案】(1)B、D、E E 水量大、水流急、落差大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A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D (3)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或: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能源消费地区)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量;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努力开发各种新能源,进口能源等。
17
读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密度分布图,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密度在沿海最大的原因。
下图为新疆达坂城及其附近地区简图。据图分析达坂城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八、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5 BDCAC 6 —10 CBCCB 11—15 CDBCCB
11.解析】甲组人口死亡人数:2000×0.6%+6500×0.6+1500×2.5%=88.5人。12.【解析】甲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不一定高于发达国家.
13.【解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迁移有关系。
14-16.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两种人口密度的理解,及对部分国家人口密度状况的了解程度。根据资料中对入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的解释可知,地广人稀即人口的算术密度较小,耕地资源缺少即人口的生理密度较大,埃及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用人口算术密度除以人口生理密度,比例大于1/2的即表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在题中的几个国家中,印度、盂加拉国这两个国家符合这一条件。人口压力主要是看人口生理指标,即每平方千米的耕地需要负担的人口数,比较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指标,可看出这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大,其中中国的人口压力更大。
1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发展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方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人口老龄化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答出一点即可给分)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合理即给分)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答出三点即可,合理即给分)
(4)对外开放程度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2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1分)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2分)
九、城市与地理环境
ACCAB ABBDA DBCBB
16、答案:(1)C (2)区位优势:位置优越,临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人才丰富;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便于吸引外资,资金充足;国家给予政策优惠。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社会问题。 (4)①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②带动“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内部联系,扩大交流;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速区域开发。
17、(1)位于内陆地区(2分)
(2)①城市(2分);②河流、交通线(铁路、公路)(2分)
(3)有利因素: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任答4点得4分)。
(4)ABCD(2分)
18.(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它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十、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答案】1---16.DBCBADBADCBABDCD
17.(10分)
(1)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气温低,光照强,(1分)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营养物质积累多,消耗少(1分);空气清新、丰富而无污染的灌溉水源;选用玉龙雪山独有的红心山毛桃树为砧木,科学育种;(1分)
(2)国庆期间上市,市场广阔;(1分)外形美观、端正、果型硕大,色彩鲜艳、均匀漂亮,口感甜脆、适口性好,营养极为丰富;(1分)产品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1分)
(3)高原地区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尤其是紫外线照射强,雪桃的生长期长,牛皮纸袋可以预防紫外线灼伤,以免失去色彩的鲜艳度;(2分)
由于挂在枝头的雪桃上部接受的光照强,下部接受的光照少,这样会导致色泽分布不均,地上铺上白色塑料地膜,可以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得雪桃下部接受的光照增加,从而达到色泽的均匀分布。(2分)
十 一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1D 2C 3A 4D 5B 6C 7A 8A 9B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
18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石化工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北部地区。(2)主要从资源、工业基础、市场等角度分析。(3)临港布局交通便利,利于进出口。集聚在工业园区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利于信息的交流与技术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沿海(东部)地区较稠密,内陆(中西部)地区较稀疏;北部地区较稠密,南部地区较稀疏。
(2)华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是原油的传统生产地;石化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西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产量远大于本地消费量。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发展石化工业的资金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港口众多,对外联系便捷。
(3)临港布局的原因: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利于原油的输入,也利于各种石化产品的输出。
向工业园区集聚的原因:①石化工业园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②加强
各企业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中间产品,实现生产一体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十二、交通运输布局
DAADB BBABD ADBBD
16、解析:本题以图文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阐述、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1)认真阅读图文资料,明确大雾的形成主要受地形、气温和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影响,然后分析两路段形成大雾的原因和差异。(2)比较东北和南偏西两方向地形的差异,可以发现两者在建筑用地多少和自然灾害易发性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17、解析:(1)图中甲城市位于河流干流沿岸,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应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2)乙城港口水位较浅,且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丙城港口水位较深,同时有铁路经过。(3)A线经过山脊,沿线起伏大;B线沿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4)从甲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①位于铁路沿线,应为工业区。
答案:(1)城市面积扩大;由沿河分布向沿铁路线分布发展。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2)水位较浅,大型船容易搁浅 水位深;有铁路交通线可深入内陆 (3)B 地形起伏和缓,工程量小。(4)工业 在城市外围;沿铁路线分布
十三、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解析:该题组将居住建筑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1题,由三民居的结构形态可判断出①为陕北民居、②为云南民居、③为内蒙古民居。
第2题,结合初中基本知识即三地的气候特征可知。
答案:1.C 2.D
3解析:④是华北平原,⑤是江南丘陵,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因此雨热同期,且都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3答案:C
4解析:①是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少,不可能出现莲叶遍布的景观;②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达;③是新疆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开垦梯田;⑤是江南丘陵,翠竹广布。
4答案:B
5解析:a为东部季风区,b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是综合了地形、气候两大要素。
答案:C
6解析:B项中,自然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C项黄河跨三大自然区,长江只跨两大自然区;D项东、中、西部三个地带是经济地带,不是自然区。
答案:A
7解析:东部季风区面积最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次之,青藏高寒区最小,所占人口比
重顺序也是如此。
答案:A
8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松嫩平原,丙地位于江南丘陵,三地
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降水集中、植被被破坏。
答案:A
9解析:甲地土壤贫瘠,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改良土地应增加有机质,A项错误;乙地
土壤(黑土)有机质丰富,改良土地的正确措施是保护黑土,大面积退耕还草没有充分发
挥土地资源的优势,B、D项错误;丙地土壤(红壤)酸性强,所以要施用石灰中和土壤
酸度,C项正确。
答案:C
10解析:乙地纬度较高,冬季热量不足,所以主要种植春小麦;丙地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与水分充足,主要种植水稻。
答案:B
11A 12 B 13 C 14 D 15 C
16答案:(1)分布: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 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工业)发展迅速;“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原因:台湾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西部地势平坦;人口、城市集中;海运便利。
(2)变化: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品比重下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 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教育科技的发展,人才优势上升;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3)大陆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台湾优势: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
17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内蒙古 (2)东 西  (3)森林 草原 荒漠 由沿海向内陆  
(4)滥垦 滥采 滥牧(5)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东部和南部高山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
十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点金:本题主要考察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美国的能源变化曲线一直处于日本之上;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
答案:1、A 2、D
答案 3.A 4.A 5.C
6.A 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思维导图】本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可知菜系与气候、物产等因素的关系;从题干提供的信息出发,可知历史、习俗、口味等因素对菜系分化形成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促进了饮食文化的扩散和交流,并非菜系的主要形成原因。
7.A 由于四川位于四川盆地内部,虽然气温较高,但是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因此川菜以麻辣为特点,有利于袪潮;江苏地处平原,人类活动悠久,鱼虾等水产丰富,气温较高,所以口味较为清淡平和;广东地处沿海,多生猛海鲜,而且自古以来对外联系广泛,饮食文化风格较为开放;蒙古菜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草原畜牧业区,交通不便,调料较少,具有粗旷质朴的饮食文化风格。
8 A 9A
10. C 首先通过对等高线的判读,确定各地的地形特征:①处是缓坡,易发展林果业,②地是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易进行农业种植,③地位于山间盆地的狭小开口处,在此处修建水库,工程量最小,④地等高线密集,为陡坡,应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1.A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为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不应再继续扩大耕地面积来增产粮食,而应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单产。另外三项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12.B 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煤矿资源开发条件综合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本题易误选C,内蒙古东部应邻近东北和华北市场,而非华东市场。
13.C 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该区生态问题主要是荒漠化,总体来看,生态较为脆弱,尤其是水资源缺乏,因此,发展重工业受到很大制约。控制酸雨危害,应从节能减排入手,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应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14.【解析】答案选D。梯级开发及发展了航运、养殖,也得到了水电,可以用水能开发耗能行业,同时也解决了洪涝和农田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5.【解析】答案选B。图示中: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②地区盐碱化严重且有水土流失和寒潮;③地区盐碱化严重;④地区寒潮严重。河南省西部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化严重,冬季寒潮影响也比较大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甘肃和河西走廊的基本概况,甘肃地处我国西北部,处于第二阶梯,由于呈狭长型分布(西北-东南)降水变化明显大部分属于大陆性气候,河西走廊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该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是河西走廊的平原地形,热量加上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但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防止盐碱化;工矿业主要是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利用黄河上游的水能发展电力和有色金属的冶炼,但要注意防止三废污染;交通主要是利用“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旅游主要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但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答案:⑴西北 祁连 二 西北——东南 黄 兰州
⑵大(或显著) 温带大陆性 亚热带季风 暖温 干旱和半干旱
⑶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
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以上任选三项 表述逻辑性: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17解析:(1)河流的流向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受重力作用,河水总是自高向低流,则河流流向也必然是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较低处。结合长江、渭河流向总趋势自西向东流,
再根据图中河段走向可判断图中长江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则地势肯定是西南高、东北
低;同理渭河自西向东流也是受该地西高东低地势影响所致。(2)在河流(河段)的下游修
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修建水库。水库蓄水必然使上游河段的水位落差减小,则
河水流速也要变慢;同时河水的输沙能力与流速有正相关的关系,则流速减慢会导致
泥沙输送能力下降,泥沙就会在河流中淤积较多,使河床抬高,甚至可能加大洪涝的
发生频率。(3)a城为重庆,区内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进行市政建设和布局;但临近
长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b城市为西安,地处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利
于建设,同时也有较多的空间利于城区的拓展;但临近的渭河地处半干旱区而水资源
较缺乏。
答案:(1)长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渭河:地势西高东低。
(2)流速降低;加快泥沙淤积(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3)a城市: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临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b城市: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临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十五、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C B D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B C D B B C D
二、综合题(共40分)
21. (20分) 答案:
(1)B区域高原地形,海拔偏高,夏季温度低,积温数反而较少。A区域盆地地形,夏季温度高,积温高。(4分)
(2)差异:自东南向西北和由南向北的递减趋势。原因:海拔高度与地面坡向变化。(4分)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层贫瘠,水土流失严重。(4分)
(4)水量大,落差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4分)
(5)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暗河。(4分)
22. (20分) 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4分)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8分)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8分)
十六、世界地理
一、选择题答案:(20×2.5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D B A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A C B C C A D
二、综合题:(两大题,共50分)
26. (27分)答案:
(1)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3分)
(2)东南 中山站 (4分)
(3)长城站 长城站 黄河站(3分)
(4)8月份(7、8、9)。(2分)此季节北极地区大部分是极昼、暖季,利于建站和科学考察。(3分
(5) (12分)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酷寒 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地处高纬度,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②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米以上,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③南极洲表面被冰雪覆盖,对阳光的反射作用强
南极洲终年在极地高压的控制下,降水稀少
烈风 由于低温,南极大陆形成强大的高压中心,与周围形成强大的气压差,因而形成强大的极地东风
27. (23分)答案:
(1)巴西 俄罗斯 印度 中国(8分)
(2)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分) 冬季漫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不稳定(3分)
(3)①水热条件优越;②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③生物(或森林)资源丰富;④矿产资源丰富;⑤旅游资源丰富。(5分)
(4)R(或俄罗斯) (2分)
(5)ABC(3分)
十七、自然灾害1答案:
1---5 DBDNBC 6
2)考虑“冰雹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冰雹颗粒大,质量重,所以冰雹会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对冰雹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7. (1)西北—东南走向。(2分) 甘肃省与青海省的分界线;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2)东南部雪线高,西北部的低。(2分)(3)兰新线。拉萨。(4分)
(4)分布规律:自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成因:东南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干燥的程度低;西北距海较远(大陆性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干燥的程度高(4分)
(5)农业类型:(4分)西宁地区——河谷农业 ; 武威地区——灌溉农业。
主导性因素:(6分)西宁地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寒,热量不足,而该地(地处湟水谷地),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
武威地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农业的限制性因素;而该地(地处河西走廊)可得到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灌溉便利。
(6)原因:(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8分)
①地质地貌原因: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岩石破碎、山体风化、地表土质疏松。
②受汶川地震影响,地质结构不稳定。
③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④植被植被稀少,破坏严重。次生灾害:堰塞湖(2分)
8(1)塔里木盆地(2分) 柴达木盆地 (2分)
(2)准噶尔盆地(2分) 黄土高原(2分) 华北平原(2分)
(3)干旱、半干旱(缺水)(2分),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2分),植被稀疏(3分)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2分),(地表)增温快(3分)、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3分),降水少(3分),大风天气较多(3分)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的规律(2分);12次(3分)
9 (1)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2分)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2分)
(2)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6分)
10. (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十八、自然灾害2
自然灾害2答案
1---5 CABDA
6.(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2分)
(2)A地主要为春旱 春季降雨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3分)
B主要伏旱 该地在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3分)
(3)①主要受地质的影响,当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2分) ②主要受地形影响,海南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2分)
解析 (1)属于识记题,难度值较小,答题时注意从时空两个方面答全。
(2)可根据图中线状符号(长江、黄河与海岸线)进行空间定位:A是华北地区(春旱),B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3)根据相对位置与轮廓进行空间定位:①地处云贵高原,②是海南岛。主要对学生的区域思维进行训练
7. ⑴ 20-25(2分)
原因:夏季锋面雨带北移,此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分)降水少、蒸发强;(1分)此时农业生产需水量较大(1分)
⑵ B (2分)
原因: 位于山前地带,南下寒冷气候受山地影响在此滞留;(1分)南方1月均温在0℃以上,降水相对较多,(1分)越冬作物仍在生长,(1分)遇冰冻天气易冻害
8.(1)冬季受高气压控制,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物质多;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4分) (2)冰雪融水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地表遭受风蚀加剧;影响植被生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4分)
(3)沙漠化现象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环保。(4分)
9.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2分);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2分)
(2)成都小于西安(2分);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2分);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较小(2分)
10.同样的自然灾害,若是强度相同,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受到的损失就大,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1)洪涝灾害 淹没农田、毁坏房屋、人口死亡等 (2)乙所示区域灾害严重;人类活动进入了洪水的高风险区,同时乙图区域房屋的密度增加、人口的密度增加、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等都导致了灾情的严重。 (3)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的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
11.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几乎没有,这与气温有关。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答案: (1)夏 6 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4)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5)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
施。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一 选择题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美国与日本相比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
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3~5题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4.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实地考察
5.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中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异彩纷呈。《清稗类钞》记述:“各处食性之不同,由於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清末时,分化形成川、粤、苏、闽、浙、湘、徽、鲁“八大菜系”。内蒙古、东北等地方菜系也是独具特色,结合下表,完成6~7题。
6.“八大菜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习俗、历史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 ②以物产条件为基础
③口味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人口的迁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关于表中菜系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寒冷有关 B.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④菜系调味少,起因是深居内陆,交通不便
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启用,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大庆末站,全长近100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之前,铁路运输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主要形式。读图回答8~9题。
8.下面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和开通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石油进口量,降低运输成本B.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提高我国能源的自给率D.改善我国东北地区空气环境质量
9.中俄原油管道末站选择大庆市,主要原因是
①可利用东北地区的现有管网 ②石油工业基础较好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经济发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结合东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当地的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
A.①地—水库大坝 ②地—果林 ③地—耕地 ④地—水土保持林高考资源网
B.①地—水土保持林 ②地—耕地 ③地—果林 ④地—水库大坝
C.①地—果林 ②地—耕地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一水土保持林
D.①地—耕地 ②地—水土保持林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果林
11.有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继续强化“中国粮仓”的地位
B.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C.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进程
D.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读该地区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对内蒙古东部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交通较为便利
C.邻近华东市场 D.科学技术发达
13.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B.大力发展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D.减少煤炭利用,控制酸雨危害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14题。
14.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15题。
15.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   B.②-河南  C.③―西藏    D.④―江西
16(06年上海卷)阅读“甘肃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归纳甘肃省自然地理作相关分析。
(1)甘肃省位于我国______部,西南以______山脉为界与
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______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
_____ _走向,_ __河流经本省省会__________市。
(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____,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
气候,最南端为__ _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____带。
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________ 和__________地区。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
17.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
(2)图中所示长江、黄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对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
响有哪些?
(3)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自然资源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练习题
一、选择题:
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回答1—2题。
1、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原因是( )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
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却难以发挥出优势
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开工不足
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
2、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    B.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C.山西冶金工业技术水平高   D.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
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3~4题。
3.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
地的影响表现为(  )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2009年12月29日,迎着新年的曙光,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采用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厂址距烟台市93公里,距青岛市107公里。据此回答5~7题。
5.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①核能资源丰富 ②核能开发资金与技术有保障 
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开发利用核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A.清洁,为山东半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7.除发展核能资源外,沿海地区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
A.地热 B.天然气 C.风能 D.太阳能
读长江、黄河、尼罗河、亚马孙河干流剖面图及水能蕴藏量表,完成8—10题。
8.与河流③相比,河流① ( )
A.流程长 B.流量大 C.流域面积广 D.水能丰富
9.干流流经沙漠地区的河流代号为(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0.②比④水能蕴藏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差大 B.流量大 C.支流多 D.开发程度高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二线管道与一线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城市分别是 (  )
A.兰州、上海   B.靖边、广州 C.鄯善、南宁 D.中卫、南宁
12.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
A.中亚 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13.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
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 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指交流1 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2009年1月6日,中国第一条1 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在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图为目前我国已建和正在建设中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读图,完成14~15题。
14.特高压输电工程属于 ( )
A.西电东送 B.北煤南送
C.能源的跨地区调配 D.西气东输
15.有关该工程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图中的线路跨越九省一市,其中有6个省区隶属我国的中部经济地带 ②有助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高效输电,同时保护了土地资源 ③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④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减少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 ⑤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彻底改变东部地区能源少的问题 ⑥水火并济,调整了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3—3-27,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 (填写字母),其中三峡水利工程位于 基地(填写字母),该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
水能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 (至少答出两点)。
(2)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趵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 (填写字母),由该基地向乙地区的能源输送工程为 工程,由B、C、D、E地区输往甲、乙、丙地区的输电工程称为 工程。建设这些能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 (选择填空)。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紧张状况
②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
③减少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④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此图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 。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主施 (至少答出两点)
17.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
下面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及有关资料介绍,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和资料分析回答:
资料一 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丰富,但光热资源不足;南部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由于南部城市和人口多,所以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为满足需求,美国将北部的水引到南部,灌溉农田,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和粮食的种植。矿产和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南部的需求,而且还向北部输出。
资料二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河、达令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得不从大分岭东部向西部引水,以解决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
(1)美国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有余,南部水资源缺乏 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 理由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美国的北水南调为什么会极大地促进了南部区域的农业发展
(4)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然资源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练习题
一、选择题:
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回答1—2题。
1、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原因是( )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
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却难以发挥出优势
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开工不足
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
2、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    B.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C.山西冶金工业技术水平高   D.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
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3~4题。
3.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
地的影响表现为(  )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2009年12月29日,迎着新年的曙光,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采用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厂址距烟台市93公里,距青岛市107公里。据此回答5~7题。
5.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①核能资源丰富 ②核能开发资金与技术有保障 
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开发利用核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A.清洁,为山东半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7.除发展核能资源外,沿海地区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
A.地热 B.天然气 C.风能 D.太阳能
读长江、黄河、尼罗河、亚马孙河干流剖面图及水能蕴藏量表,完成8—10题。
8.与河流③相比,河流① ( )
A.流程长 B.流量大 C.流域面积广 D.水能丰富
9.干流流经沙漠地区的河流代号为(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0.②比④水能蕴藏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差大 B.流量大 C.支流多 D.开发程度高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二线管道与一线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城市分别是 (  )
A.兰州、上海   B.靖边、广州 C.鄯善、南宁 D.中卫、南宁
12.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
A.中亚 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13.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
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 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指交流1 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2009年1月6日,中国第一条1 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在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图为目前我国已建和正在建设中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读图,完成14~15题。
14.特高压输电工程属于 ( )
A.西电东送 B.北煤南送
C.能源的跨地区调配 D.西气东输
15.有关该工程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图中的线路跨越九省一市,其中有6个省区隶属我国的中部经济地带 ②有助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高效输电,同时保护了土地资源 ③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④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减少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 ⑤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彻底改变东部地区能源少的问题 ⑥水火并济,调整了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3—3-27,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 (填写字母),其中三峡水利工程位于 基地(填写字母),该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
水能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 (至少答出两点)。
(2)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趵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 (填写字母),由该基地向乙地区的能源输送工程为 工程,由B、C、D、E地区输往甲、乙、丙地区的输电工程称为 工程。建设这些能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 (选择填空)。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紧张状况
②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
③减少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④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此图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 。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主施 (至少答出两点)
17.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
下面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及有关资料介绍,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和资料分析回答:
资料一 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丰富,但光热资源不足;南部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由于南部城市和人口多,所以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为满足需求,美国将北部的水引到南部,灌溉农田,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和粮食的种植。矿产和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南部的需求,而且还向北部输出。
资料二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河、达令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得不从大分岭东部向西部引水,以解决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
(1)美国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有余,南部水资源缺乏 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 理由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美国的北水南调为什么会极大地促进了南部区域的农业发展
(4)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城市与地理环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1—2题。
1、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c—d—b B.a—d—b—c C.c—d—b—a D.d—b—c—a
2、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
C.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浙江温州在改革开放30年中,私营企业大发展。“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和“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乡村”是对温州30年间城市化的写照。完成3—4题。
3、温州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
A.单个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郊区城市化
C.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D.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4、温州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 )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B.城市化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
C.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D.城市化超前了经济发展
下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城市布局比较合理。读图回答5-7题。
5、该城市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6、该城市要建设一所中学,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中菜地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市场
C、地形 D、水源
下图为平原上的某城市及郊区气象资料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在此等值线分布状态下,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①近地面气压值是城市低于郊区 ②近地面的风是从城市吹向郊区
③城市受下沉气流的控制  ④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形成城市与郊区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原因分别是 (  )
①城市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郊区 ②城市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郊区
③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于郊区 ④城市上空可悬浮颗粒物多于郊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A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B示意地租变化。读图回答10~11题。
10、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
A.西风;自西向东流 B.西北风;自东向西流
C.东南风;自东向西流 D.东风;自西向东流
11、图B中曲线能反映图A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年2月7日,广东省科技厅长李兴华表示,2010年广东309个省级专业镇总产值为2.35万亿,专业镇名牌产品超过1 500个,形成了虎门服装、南庄陶瓷、小榄五金等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品牌。回答12~13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
12.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区位因素的是 (  )
A.平坦的地势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13.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  )
A.转移 B.升级 C.专业化 D.对环境要求的降低
“要敢于叫板世界名城!”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深圳提出的要求。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15、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海的服务范围比广州大
B.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大
C.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腹地最广
D.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没有核心城市,市场小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个集路、桥、岛、隧为一体的工程,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港珠澳大桥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2:如下图。
(1)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陆地全部由填海而来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D.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2)简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打造“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4)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促进“珠三角”工业化、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两条即可)
1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上图圆内部分)
(1)“西三角经济圈” 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
不同点是 。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
布特点是:以 为中心;沿 、 呈条带状分布。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
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 ) (多项选择)
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
B.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
E.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工业区
住宅区
稻田
菜地
沙滩
河流




图A
图B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逐日测量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3题。

1.太阳在a位置时,测量出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北京时间是12:40,下列关于该中学所在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日昼长11小时 B.该El有太阳直射现象
C.该地气候类型与北京相同 D.该地位于巢湖的西南部
2.太阳在b位置过一天,该小组观测到的日出方位为( )
A.正东 B.东北 C.东南 D.正南
3.太阳从b到c的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敦炎热干燥 B.珠穆朗玛峰雪线最低
C.珠江口出现咸潮 D.合肥昼渐短、夜渐长
图9中,AB为晨昏线的一段,A是晨昏线与70°N的切点,B是晨昏线与北纬X°的交点,该日X°纬线圈上的昼弧和夜弧之比为5:7,B点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10点,据此完成4—5题。
4.若A点向南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州昼长夜短,且昼在变短
B.全球极昼、极夜范围在增大
C.X纬度上的人们看到日出东北方
D.此时A地吹东南风
5.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2°S,135°W B.20°N,135°W
C.20°N,150°E D.20°S,150°W
“十一”过后,北京某中学开始使用冬季作息时间,第一节课时间由7:40开始,改为8:00,放学时间也提前了l小时。而此时我国某城市仍保持9:00上课,19:05放学的作息时间。据此回答6—7题。
6.北京某中学调整作息时间的主要依据是 ( ) ( )
A.气温高低 B.太阳高度 C.经度差异 D.昼夜长短
7.资料中所涉及我国某城市可能位于( )
A.东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下图为北京时间某日8:00时,0时刻经线上某纬度段的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8-10题。
8. 如果此时我国的季风雨带位于两广丘陵地区,则与正常年份比较,本年的降水情况( )
A. 南方地区更加干旱 B. 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更长
C. 北方地区的土壤盐碱状况得以缓解
D. 北方地区的雨季更短
9. 若此时(30oW,80oN)有一旗杆,则旗杆影子的朝向是( )
A. 东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10. 若此时赤道上某地16时(地方时)刚好看到月出,则赤道上另一地刚好看到月落的地方时和经度为( )
A. 18时,90oW B. 6时,90oE C. 4时,60oE D. 0时,0o
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叫“白夜”。图中弧线BAC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601~12题。
11.“白夜”出现时,虽然夜晚不见太阳,但天空仍是朦朦亮的,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吸收作用 B.散射作用 C.逆辐射作用 D.反射作用
12.当漠河出现白夜时( )
A.AB弧为晨线的一段 B.AC弧上各地时间均为6∶00
C.我国各地均昼长夜短 D.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如图,A、B为赤道上的两点,且A位于B的西侧,A、C为某条经线上的两点,BC为晨线的一部分,C点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13-15题。
13.C地日落方位可能为( )
A.西北或正北 B.西南或正南
C.东北或正北 D.东南或正南
14.若BC为晨线长度的1/2,且A、C之间的距离
由最近变为最远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加尔各答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广州昼短夜长 D.澳大利亚西北部处于少雨期
15.若BC为晨线长度的1/4,则A、B地方时相差( )
A.3小时 B.大于3小时 C.小于3小时 D.上述答案都有可能
16.下图中a为北极圈,b为晨昏线,c为1200w 经线,A、B两点为北极圈与晨昏线的交点,K、M为经线与晨昏线、北极圈的交点,据此回答。
(1)如果K、M二点重合则其晷长为______小时。(2分)
(2)如果在图中K到M、A.B三点距离相等,请估算其距离大约为______千米。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可能是______、______。 (3)如果AMB昼弧长为600。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多选)( )(4分)
A.开普敦正是多雨的季节
B.长江流域各水电站发电量最接近一年中最大量
C.巢湖水位处一年中较低
D. 地轴与晨昏线之间的夹角正增大
E.全球各地日出均为地方时六时
17.读图20,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1分)
(1) 此时是  月  日,地球位于   (近日点或远日点),公转速度较  。(3分)
(2)图中甲、乙、丙三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处,白昼最长的是   处,图中乙点
位于丙点的  方向。(3分)
(3)此刻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乙地日出时刻是 时,白昼 时。(3分)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丙正午太阳高度是 。(1分)
18.如下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775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观测到的北极星平均仰角为48°。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此时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A地此日昼长约______小时,日出时间是___________
(3)B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4)此时东半球新的一天的范围比旧的一天________ (大、小)。
(5)此日我们西安(约34°N)某楼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角度调整为 度时能获得最大的热量。
(6)此日,西安(34.27°N、108.9°E)当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
A B C D

图20
40°E 100°E 160°E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地中海沿岸的法国和西班牙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比较发达,并建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与法国相比较,西班牙的优势在于 ( )
A.交通方便 B.接近市场 C.技术先进 D.气温较高
2.就法国来说,产品大量销往欧洲的最佳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四条河流的下游及河口滨海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四个区域中石化工业发达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 D.④图
4.①河.②河.④河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混合农业 种植园农业 水稻种植业 B.种植园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混合农业
C.河谷农业 种植业 园艺业D.迁移农业 游牧业 牧牛业
读我国沿北纬38°部分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乙属于不同的自然区域,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量 D.流域
6.图中乙地农业发展的方向合理的是( )
A.种植业 B.牧业 C.林业 D.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江西上高二中2012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大阳辐射强度变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周所在月份最可能是 ( )
A.1月 B.5月 C.7月 D.11月
8、关于该周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最有利于农作物糖分含量提升的一天是星期一
B.最有可能是阴雨天气的一天是星期五
C.周三和周四两天受冷锋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D.周六和周日两天的最高气温均出现在太阳辐射强度最大之后
9.右图中,影响北京农业生产布局的
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劳动力价格
C.水源条件
D.市场距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
高三第一次月考)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
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完成10-11题。
10.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1.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云南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关于小麦种植的民谚在河北与河南是不同的:河北省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河南省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据此完成12~13题。
12.两地民谚关于小麦的种植时间不同,原因是( )
A.两地气候条件不同 B.两地政策不同
C.两地土壤条件不同 D.两地市场不同
13.南方冬小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近全国的30%,是我国商品小麦的重要产区。其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B.居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
C.光热充足,可以一年三熟 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云南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7所示。
14.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读中国北亚热带柑橘生产的气候适宜度相对于多年平均值的变化图(如下图)及2008年中国与美国、巴西柑橘产量与加工情况比较表(如下表),回答15~16题。
国家 产量(万吨) 平均单产 (吨/公顷) 用途 1吨浓缩汁需用原料果
中国 600.00 8.82 3%用于榨汁 12~15吨鲜橙
美国 848.70 31.95 95%用于榨汁 11~12吨鲜橙
巴西 1660.80 22.91 90%用于榨汁 10~11吨鲜橙
15.关于我国北亚热带地区柑橘生产发展变化的推测合理的是 ( )
A.气候适宜度不断增加,生产风险降低
B.各气候要素的适宜度不断下降,生产风险增加
C.柑橘生产的北界将不断北移,生产面积扩大
D.全球气候变暖,使柑橘生产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宜
16.根据上表,关于我国柑橘生产的说法正确的( )
A.我国柑橘生产区的纬度分布最高B.我国柑橘生产区的地形起伏最大
C.我国柑橘的质量最优 D.交通运输对我国柑橘生产的影响最大
17.(10分)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丽江雪桃产自中国云南丽江,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选用玉龙雪山独有的红心山毛桃树为砧木,经过多年精心优化培育出来的国内独一无二的新型水果。
材料二: 丽江雪桃成熟期晚,果实发育期长(果实生长发育期长达200天左右),国庆节前后成熟上市;外形美观、端正、果型硕大(平均单果重500克左右);色彩鲜艳、均匀漂亮;口感甜脆、适口性好;水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达14.3%左右),含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中的15种(THR苏氨酸和CYS胱氨酸除外),营养极为丰富,是馈赠礼品中的佳品。 
材料三:丽江雪桃凭借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产品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进行规划、生产和管理。果树不施用化肥、农药。产品环保、安全、无污染,是水果中的极品。
材料四:丽江雪桃不是按斤论价,而是按个论价,精品150元一个,珍品100元一个。如此天价水果,却深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1)据报道,丽江雪桃在全国进行推广栽培而相继失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丽江雪桃独特的生长环境。(3分)
(2)请分析丽江雪桃天价水果按个论价的自身优势。(3分)
(3)当地果农为了使丽江雪桃达到“色彩鲜艳、均匀漂亮”的目的,在雪桃外面套上牛皮纸袋(在上市前一星期把它摘掉),在地上铺上白色塑料地膜。请你分析牛皮纸袋和地膜的作用。(4分)
18.读图回答问题。
(1)A 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2)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在开垦,其原因是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起了重大作用。除此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110°E 115°E
甲 渤海
平均值
适宜度变化量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城市与地理环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1—2题。
1、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c—d—b B.a—d—b—c C.c—d—b—a D.d—b—c—a
2、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
C.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浙江温州在改革开放30年中,私营企业大发展。“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和“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乡村”是对温州30年间城市化的写照。完成3—4题。
3、温州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
A.单个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郊区城市化
C.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D.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4、温州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 )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B.城市化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
C.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D.城市化超前了经济发展
下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城市布局比较合理。读图回答5-7题。
5、该城市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6、该城市要建设一所中学,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中菜地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市场
C、地形 D、水源
下图为平原上的某城市及郊区气象资料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在此等值线分布状态下,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①近地面气压值是城市低于郊区 ②近地面的风是从城市吹向郊区
③城市受下沉气流的控制  ④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形成城市与郊区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原因分别是 (  )
①城市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郊区 ②城市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郊区
③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于郊区 ④城市上空可悬浮颗粒物多于郊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A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B示意地租变化。读图回答10~11题。
10、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
A.西风;自西向东流 B.西北风;自东向西流
C.东南风;自东向西流 D.东风;自西向东流
11、图B中曲线能反映图A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年2月7日,广东省科技厅长李兴华表示,2010年广东309个省级专业镇总产值为2.35万亿,专业镇名牌产品超过1 500个,形成了虎门服装、南庄陶瓷、小榄五金等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品牌。回答12~13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
12.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区位因素的是 (  )
A.平坦的地势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13.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  )
A.转移 B.升级 C.专业化 D.对环境要求的降低
“要敢于叫板世界名城!”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深圳提出的要求。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15、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海的服务范围比广州大
B.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大
C.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腹地最广
D.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没有核心城市,市场小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个集路、桥、岛、隧为一体的工程,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港珠澳大桥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2:如下图。
(1)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陆地全部由填海而来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D.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2)简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打造“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4)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促进“珠三角”工业化、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两条即可)
1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上图圆内部分)
(1)“西三角经济圈” 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
不同点是 。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
布特点是:以 为中心;沿 、 呈条带状分布。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
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 ) (多项选择)
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
B.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
E.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工业区
住宅区
稻田
菜地
沙滩
河流




图A
图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逐日测量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3题。

1.太阳在a位置时,测量出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北京时间是12:40,下列关于该中学所在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日昼长11小时 B.该El有太阳直射现象
C.该地气候类型与北京相同 D.该地位于巢湖的西南部
2.太阳在b位置过一天,该小组观测到的日出方位为( )
A.正东 B.东北 C.东南 D.正南
3.太阳从b到c的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敦炎热干燥 B.珠穆朗玛峰雪线最低
C.珠江口出现咸潮 D.合肥昼渐短、夜渐长
图9中,AB为晨昏线的一段,A是晨昏线与70°N的切点,B是晨昏线与北纬X°的交点,该日X°纬线圈上的昼弧和夜弧之比为5:7,B点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10点,据此完成4—5题。
4.若A点向南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州昼长夜短,且昼在变短
B.全球极昼、极夜范围在增大
C.X纬度上的人们看到日出东北方
D.此时A地吹东南风
5.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2°S,135°W B.20°N,135°W
C.20°N,150°E D.20°S,150°W
“十一”过后,北京某中学开始使用冬季作息时间,第一节课时间由7:40开始,改为8:00,放学时间也提前了l小时。而此时我国某城市仍保持9:00上课,19:05放学的作息时间。据此回答6—7题。
6.北京某中学调整作息时间的主要依据是 ( ) ( )
A.气温高低 B.太阳高度 C.经度差异 D.昼夜长短
7.资料中所涉及我国某城市可能位于( )
A.东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下图为北京时间某日8:00时,0时刻经线上某纬度段的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8-10题。
8. 如果此时我国的季风雨带位于两广丘陵地区,则与正常年份比较,本年的降水情况( )
A. 南方地区更加干旱 B. 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更长
C. 北方地区的土壤盐碱状况得以缓解
D. 北方地区的雨季更短
9. 若此时(30oW,80oN)有一旗杆,则旗杆影子的朝向是( )
A. 东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10. 若此时赤道上某地16时(地方时)刚好看到月出,则赤道上另一地刚好看到月落的地方时和经度为( )
A. 18时,90oW B. 6时,90oE C. 4时,60oE D. 0时,0o
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叫“白夜”。图中弧线BAC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601~12题。
11.“白夜”出现时,虽然夜晚不见太阳,但天空仍是朦朦亮的,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吸收作用 B.散射作用 C.逆辐射作用 D.反射作用
12.当漠河出现白夜时( )
A.AB弧为晨线的一段 B.AC弧上各地时间均为6∶00
C.我国各地均昼长夜短 D.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如图,A、B为赤道上的两点,且A位于B的西侧,A、C为某条经线上的两点,BC为晨线的一部分,C点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13-15题。
13.C地日落方位可能为( )
A.西北或正北 B.西南或正南
C.东北或正北 D.东南或正南
14.若BC为晨线长度的1/2,且A、C之间的距离
由最近变为最远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加尔各答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广州昼短夜长 D.澳大利亚西北部处于少雨期
15.若BC为晨线长度的1/4,则A、B地方时相差( )
A.3小时 B.大于3小时 C.小于3小时 D.上述答案都有可能
16.下图中a为北极圈,b为晨昏线,c为1200w 经线,A、B两点为北极圈与晨昏线的交点,K、M为经线与晨昏线、北极圈的交点,据此回答。
(1)如果K、M二点重合则其晷长为______小时。(2分)
(2)如果在图中K到M、A.B三点距离相等,请估算其距离大约为______千米。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可能是______、______。 (3)如果AMB昼弧长为600。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多选)( )(4分)
A.开普敦正是多雨的季节
B.长江流域各水电站发电量最接近一年中最大量
C.巢湖水位处一年中较低
D. 地轴与晨昏线之间的夹角正增大
E.全球各地日出均为地方时六时
17.读图20,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1分)
(1) 此时是  月  日,地球位于   (近日点或远日点),公转速度较  。(3分)
(2)图中甲、乙、丙三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处,白昼最长的是   处,图中乙点
位于丙点的  方向。(3分)
(3)此刻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乙地日出时刻是 时,白昼 时。(3分)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丙正午太阳高度是 。(1分)
18.如下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775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观测到的北极星平均仰角为48°。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此时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A地此日昼长约______小时,日出时间是___________
(3)B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4)此时东半球新的一天的范围比旧的一天________ (大、小)。
(5)此日我们西安(约34°N)某楼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角度调整为 度时能获得最大的热量。
(6)此日,西安(34.27°N、108.9°E)当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
A B C D

图20
40°E 100°E 160°E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1·常州模拟)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壳又称岩石圈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C.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D.软流层是地壳和岩石圈这两个圈层的分界线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完成2~3题。
2.对于图中各岩石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沉积岩
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岩浆岩
3.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②③④
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材料,回答4~5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是石灰岩
4.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5.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石
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6~7题。
6.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7.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读四幅地貌景观图片,关于构成①~④地景观的岩石及其岩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景观中的岩石为喷出岩,在陆地表面广泛分布
②景观中岩石属于沉积岩,岩层结构清晰
③景观中岩石的岩性可能上硬下软
④景观中的岩石为大理岩,易受酸性雨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岩石中,与石灰岩成因类似的是(  )
A.石英砂岩 B.板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10.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11~12题。
1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A.①③⑤ B.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⑤⑥⑦⑧
12.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A.沉积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 B.变质岩变成火成岩的过程
C.沉积岩变成岩浆的过程 D.火成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
13.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A.a―→c―→b B.b―→c―→a
C.c―→a―→b D.a―→b―→c
2009年9月29日,萨摩亚地区当地时间6时48分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15.5°S,172.2°W),震源深度约为33千米。读图回答14~15题。
14.根据震源深度推断萨摩亚群岛地震发生在(  )
A.莫霍面附近 B.岩石圈内
C.地壳深处 D.软流层内
15.上述地震与该地区板块运动活跃密切相关,该地震发生的地点主要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4~15题。(双选)
16.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溶蚀作用 D.堆积作用
17.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右侧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19.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二、综合题
16.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 ______。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与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2.三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
应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④、⑤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雨热同期
b.④地流水作用强烈,⑤地风力侵蚀明显
c.④地地表千沟万壑,⑤地喀斯特地貌发育
d.两地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A.ab B.cd C.ad D.bc
4.关于图中部分代码所在区域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
a.③——梯田层层耕种忙 
b.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c.①——接天莲叶无穷碧 
d.⑤——翠竹青青有人家
A.ab B.bd C.ac D.cd
如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形   D.地貌和植被
6.下列关于a、b、c三大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大自然区均既有内流区也有外流区
B.三大自然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C.长江、黄河均跨三大自然区
D.三大自然区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
7.下列关于从a区到b区再到c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级增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依次增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加大
D.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8~10题。
8.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被破坏 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解析:甲地土壤贫瘠,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改良土地应增加有机质,A项错误;乙地
土壤(黑土)有机质丰富,改良土地的正确措施是保护黑土,大面积退耕还草没有充分发
挥土地资源的优势,B、D项错误;丙地土壤(红壤)酸性强,所以要施用石灰中和土壤
酸度,C项正确。
答案:C
10.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冬小麦 水稻 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 D.谷子 水稻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12.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
A.减弱噪声    B.减少酸雨    C.保持水土   D.绿化环境
13.下列各组工厂之间存在上下游产业关系的是    ( )
A.水泥厂与供热厂       B.石膏板材厂与水泥厂
C.发电厂与H厂          D.污水处理与H厂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10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工程前线省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读图回答14-17题
14.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B.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低 D.黄河是“地上河”
二综合题
海两岸直接三通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两岸交流掀开了历史新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主要工业区分布图(甲图)
材料二:台湾1993年和2003年部分出口产品所占比重统计图(乙图)
(1)据甲图归纳台湾工业分布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乙图说明1993年~2003年十年间台湾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3)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请简要说明两岸各自的优势条件。
.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区是 。
(2)该地区年降水量由 向 递减,我们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3)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 、 、 。这种植被变化也体现了自然带
的分异规律。
(4)导致该省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 ________ ______ 、 _______ 、 _ ____
______ 。
(5)C所在区域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2.三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
应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④、⑤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雨热同期
b.④地流水作用强烈,⑤地风力侵蚀明显
c.④地地表千沟万壑,⑤地喀斯特地貌发育
d.两地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A.ab B.cd C.ad D.bc
4.关于图中部分代码所在区域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
a.③——梯田层层耕种忙 
b.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c.①——接天莲叶无穷碧 
d.⑤——翠竹青青有人家
A.ab B.bd C.ac D.cd
如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形   D.地貌和植被
6.下列关于a、b、c三大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大自然区均既有内流区也有外流区
B.三大自然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C.长江、黄河均跨三大自然区
D.三大自然区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
7.下列关于从a区到b区再到c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级增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依次增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加大
D.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8~10题。
8.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被破坏 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解析:甲地土壤贫瘠,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改良土地应增加有机质,A项错误;乙地
土壤(黑土)有机质丰富,改良土地的正确措施是保护黑土,大面积退耕还草没有充分发
挥土地资源的优势,B、D项错误;丙地土壤(红壤)酸性强,所以要施用石灰中和土壤
酸度,C项正确。
答案:C
10.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冬小麦 水稻 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 D.谷子 水稻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12.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
A.减弱噪声    B.减少酸雨    C.保持水土   D.绿化环境
13.下列各组工厂之间存在上下游产业关系的是    ( )
A.水泥厂与供热厂       B.石膏板材厂与水泥厂
C.发电厂与H厂          D.污水处理与H厂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10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工程前线省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读图回答14-17题
14.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B.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低 D.黄河是“地上河”
二综合题
海两岸直接三通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两岸交流掀开了历史新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主要工业区分布图(甲图)
材料二:台湾1993年和2003年部分出口产品所占比重统计图(乙图)
(1)据甲图归纳台湾工业分布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乙图说明1993年~2003年十年间台湾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3)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请简要说明两岸各自的优势条件。
.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区是 。
(2)该地区年降水量由 向 递减,我们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3)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 、 、 。这种植被变化也体现了自然带
的分异规律。
(4)导致该省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 ________ ______ 、 _______ 、 _ ____
______ 。
(5)C所在区域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右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2题:
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为(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气压带, 表示风带,完成
5-6题。
5.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 ( )
A. B.
C. D.
右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9.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位置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
C.大气环流不同 D.下垫面状况不同
读“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回答第10-11题。
10.自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的变化趋势是( )
A.波动下降 B.波动上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则( )
A.热带地区降水增加
B.高纬度地区农业减产
C.海水蒸发加剧,海平面下降
D.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加剧
12.当天津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读下图(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回答以下13-14题:
13.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甲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乙、丙分别是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14.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北风 D.乙地高温多雨。
下表为2004年世界橄榄油生产国产量比例,回答以下题目(1——2)。
西班牙 意大利 希腊 叙利亚 土耳其 摩洛哥 突尼斯 埃及 其他
50 18 11 4 3 2 2 1 9
15. 由此推断橄榄树理想的生长环境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B.终年高温多雨
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D.终年温和多雨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甲气候典型的特征是干旱多雾,其中多雾的主要成因是( )
A.当地居民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B.地形对气流的阻挡
C.沿岸有寒流经过
D.沿岸有暖流经过
19.乙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气温日较差大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大陆性显著 D.气温年较差小
20.甲、乙两气候类型的分布都受到( )
A.迎风坡的影响 B.背风坡的影响 C.洋流的影响 D.经度的影响
二、综合题
16.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只填图中气候类型代号,下同)。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于终年盛
行_________风的大陆________地区。
⑵B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该地夏季气
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C地常年受_______气团控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D地冬季,强大的________高压与_______(海洋)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__________(性
质)的偏北风,常出现 等灾害性天气。
⑸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B、D两地
的气候特点是:B_____ ________,D地____ ___________。
17.图甲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乙表示两个大陆的纬度分布组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2)在图乙A、B、C、D四地气候中,由图甲中⑥常年控制而形成的是    地,其气候特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3)图乙中H地与A、B、C、D四地中 的气候类型相同,
成因是受图甲中 和   (填序号)交替控制。
(4)图乙中20°C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    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b
a
山地
高原


20080423

400

300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右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2题:
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为(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气压带, 表示风带,完成
5-6题。
5.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 ( )
A. B.
C. D.
右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9.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位置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
C.大气环流不同 D.下垫面状况不同
读“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回答第10-11题。
10.自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的变化趋势是( )
A.波动下降 B.波动上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则( )
A.热带地区降水增加
B.高纬度地区农业减产
C.海水蒸发加剧,海平面下降
D.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加剧
12.当天津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读下图(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回答以下13-14题:
13.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甲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乙、丙分别是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14.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北风 D.乙地高温多雨。
下表为2004年世界橄榄油生产国产量比例,回答以下题目(1——2)。
西班牙 意大利 希腊 叙利亚 土耳其 摩洛哥 突尼斯 埃及 其他
50 18 11 4 3 2 2 1 9
15. 由此推断橄榄树理想的生长环境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B.终年高温多雨
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D.终年温和多雨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甲气候典型的特征是干旱多雾,其中多雾的主要成因是( )
A.当地居民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B.地形对气流的阻挡
C.沿岸有寒流经过
D.沿岸有暖流经过
19.乙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气温日较差大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大陆性显著 D.气温年较差小
20.甲、乙两气候类型的分布都受到( )
A.迎风坡的影响 B.背风坡的影响 C.洋流的影响 D.经度的影响
二、综合题
16.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只填图中气候类型代号,下同)。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于终年盛
行_________风的大陆________地区。
⑵B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该地夏季气
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C地常年受_______气团控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D地冬季,强大的________高压与_______(海洋)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__________(性
质)的偏北风,常出现 等灾害性天气。
⑸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B、D两地
的气候特点是:B_____ ________,D地____ ___________。
17.图甲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乙表示两个大陆的纬度分布组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2)在图乙A、B、C、D四地气候中,由图甲中⑥常年控制而形成的是    地,其气候特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3)图乙中H地与A、B、C、D四地中 的气候类型相同,
成因是受图甲中 和   (填序号)交替控制。
(4)图乙中20°C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    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b
a
山地
高原


20080423

400

300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自然灾害2练习题
一 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3题。
1.如图所示,土石崩塌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暴雨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震
2.河道被阻塞之后,在河流的上游河段将会形成( )
A.堰塞湖 B.水库 C.水坝 D.水流变小
3.图示现象发生后,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取走赌塞河道的土石
B.可在土石坝的基础上,建设水库
C.开挖新的河道
D.疏散下游两岸的居民
(2011苏北四市模拟)读“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图4),完成4~5题。
4.关于本次旱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受灾最为严重
B.全球气候变暖是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
C.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受本次旱灾影响损失最严重
D.实施人工降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次旱情
5.相关部门为了及时掌握本次旱灾的范围及影响程度,应用的技术手段是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6.(12分)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占年降水量%)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1)简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2分)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6分)
(3)我国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地表水匮乏,分别简析造成两地地表水匮乏的主要原因。(4分)
7.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结合历史上(1951-1994年)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冬季冷冻灾害频次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 冬季鄱阳湖地区冻害发生频次约为________;(2分)图中A.B及周边地区夏季常出现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试分析其成因。(3分)
⑵ 图中B.C两地比较,冬季冻害严重的是________,(2分)试从地形、气候、作物等角度分析此地冻害严重的原因。(3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 月到次年3 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景观如图14 所示)。
气候是全球性的,当地人对珠峰的影响毕竟有限,对于大气环境变化当地人无法控制。
图14 冰川退缩后,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形成越来越高的戈壁滩(2010年11月拍摄)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4分)
(2)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这一现象可能给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4分)
(3)“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其中具体反映了哪种地理现象 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9.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4分)
(2)比较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10.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人类活动对灾情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上图,说明图中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当此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上图中甲和乙造成的灾害程度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可举例说明)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图看出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是________季,其中________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冬季蝗灾几乎没有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5)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图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一、选择题:
右图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捧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 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3-4题。
3. 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 和M、Q2 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
A. Q1、Q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 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 M、Q1之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 Q1、M、Q2之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4. 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 与L1之间地方时差?(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不同时区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5~6题。
5.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 )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6.若R点沿直线RS ( )
A.上升,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7~9题。
7.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 )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8.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9.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 )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图1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1.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图3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12~13题。
12此时刻太阳直射 ( )
A.世界著名渔场 B.世界著名油田
C.暖流流经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
13图辐范围内( )
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 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
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D.此季节,N地原野一篇片枯黄
读下图,b点为线段ac的中点。若图中线段ac为40°N纬线的一段,a、c两地经度分别为0°、100°,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某日5时30分从旭日东升的a机场起飞,沿纬线向东飞行,一路上阳光普照,降落到c机场正值日落。回答14~15题。
14.飞机从a机场到c机场的飞行时间约为( )
A.6小时  B.6小时20分 C.6小时40分   D.7小时
15.飞机降落到c机场时的当地标准时间为( )
A.18时30分 B.18时50分 C.19时30分 D.19时50分
下图为南半球的一段纬线,图中M、N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16-18题。
16.此时,北京时间为( )
A.9时20分 B.11时20分 C.21时20分 D.23时20分
17.此时,由此纬线向北则图中( )
A.M、N两点均向东移动 B.M点向西移动,N点向东移动
C.M、N两点均向西移动 D.M点向东移动,N点向西移动
18.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由M点向西到N的经度差将(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下图是“以N(北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9-20题。
19.一架飞机经过MN经线时,服务员提醒乘客变更日期。若当地时间是21 时,则北京时间是( )
A.3 时   B.7 时   C.17 时  D.23 时
20.关于 M 地说法正确的是( )
A.纬度不高于66.5°    
B.此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C.此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D.正午日影全年指向N点
如果你在一年当中每周一次或两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记录太阳的位置,就能制作出8字形日行轨迹图。这张太阳8字轨迹图拍摄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上空,由44张太阳曝光画面和一张房屋照片组成,全部是用同一张胶卷在同一地点拍摄。在夏至、冬至及春秋分,拍摄者用滤光片进行长时间曝光,每天从日出时分开始,早晨8点30分结束,由此制作完成的照片显示了那三天的太阳部分弧线(图1)。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1~22题。
21.图中太阳最高点应该是二分二至中的(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2.在秋分日这一天拍摄时,房屋顶上烟囱的影子的朝向是( )
A.正东 B.西北 C.西南 D.正西
23.下图中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C和D在同一纬线上,A、C、D三点所差经度数相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分)北京时间为 。
(2)这一天,C点的昼长为 小时,(2分)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
(3)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 ,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 。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5)此时,赤道上既是白昼又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什么 (3分)
24.下图中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C和D在同一纬线上, C到D,D到A之间所差经度数相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北京时间是 ,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
(2)这一天,C点的昼长为 小时,出现极昼的范围
是 。(4分)
(3)此时,赤道上既是白昼又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 。(2分)
(4)此时,新的一天在全球的范围是 。(2分)
N
M
m
n

图3
图1交通运输布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2.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条件优势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形成城市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主导因素是 ( )
A.运输距离 B.运输质量 C.运输速度 D.运输数量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 (比例尺为1:100000)。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甲镇计划修建一个港口,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6~7题。
6、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7、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
①对港区航行有一定影响 ②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③对沿海生态有破坏作用 ④有利于城市沿海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随着南京到启东的宁启铁路的建设,江苏省内将形成苏北陇海线、苏中宁启线、苏南沪宁线与南北向新(沂)长(兴)线构成的“三横一纵”的铁路网。据此回答(1)~(2)题。
8、宁启铁路建成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
A.合理布局江苏省内铁路运输网
B.方便从安徽运进大量铁矿石发展沿线各县的钢铁工业
C.缩短了泰州、姜堰等地白果产业的市场距离
D.为2010年世博会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车程辐射圈
9、宁启铁路上的扬州市将火车站设置在离城区较远的西北郊,其目的是 (  )
A.降低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的成本 B.缩短扬州站到南京站的运行时间
C.引导扬州城区沿南面的长江发展 D.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修建铁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下列最有可能是将来城市形态的是(  )
“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h),一般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性。下图示意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
A.北京、福州 B.广州、乌鲁木齐
C.兰州、哈尔滨 D.郑州、拉萨
13、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是( )
A.数值变大 B.数值变小
C.变得密集 D.变得稀疏
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15、甲和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于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率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17.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甲城早期至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说明原因。
(2)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丙城是以装卸、仓储、
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较合理的是________线,简述你的理由。
(4)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判断图例①为________区,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假定城镇是惟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
A.E、F B.F、G C.E、H D.F、H
与其他两种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的作物Z ( )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右图中M1、M2分别为两种不同原料的产地,N为市场,读图回答4-6题。
4.某企业布局在甲地,该企业可能是( )
A.炼铝工业 B.水果罐头厂
C.服装厂 D.瓶装饮料厂
5.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M1、M2,N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个地点建厂最合适的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6.该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M2的重量下降到原来的1/3。该企业在考虑建立新的工厂时,对其厂址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原料M1 B.原料M2 C.市场D.技术
7.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规划图。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材料1:下图是薰衣草北半球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2:薰衣草的商业栽培,主要是要取得薰衣草的花来提取薰衣草精油,薰衣草精油可以作为杀菌剂和高级香水、香料的添加剂等。
8.董衣草对分布区具有独特的要求,北半球几大产区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纬度较为适中 B.地处沿海地带 C.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 D.海洋性气候区
9.薰衣草精油生产的区位导向类似于(  )
A.电子装配 B.煤化工 C.水果加工业 D.飞机制造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产品在A、B、C、D四国的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A、B是发达国家,C、D是发展中国家。读下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  )
A.计算机 B.精密仪器C.飞机 D.电视机
11.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
B.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C.该企业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
D.该企业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过程
单位产品成本与该产品工业部门区位有很大关系。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b分别表示的要素是(  )
A.运费、土地成本 B.劳动力成本、运费
C.劳动力成本、科技成本 D.科技成本、土地成本
13.如果考虑a、b两要素的综合成本,该工业部门的工厂应布局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湖南某乡村面貌变化表,回答14-16题。
1995年 2006年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修建水库,营造湖岛风光
粮食种植为主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提高,一片青山绿水
文化生活单调 “渔村一日游”十分火爆
外出打工者多 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多
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0元
14.该乡淡水养殖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有( )
①优越的气候和地表水条件 ②能源充足
③原料充足 ④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①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 ④环境的综合整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6.该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 )
①大力发展工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减轻本区域环境压力,并促进劳务收入增长 ③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保护环境 ④根据环境的承载量合理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1年高考山东卷)17、(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 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图10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6分)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5)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5分)
18.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由内陆地区向临港(包括海港和沿江港口)城市布局的态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茂名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中国石化工业新格局下的中心城市。
材料三 石化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石化企业发展的新模式。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山东青岛石化工业园等60余家省级以上石化工业园区,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1)简述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述分析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
(3)分别阐述中国石化企业临港布局和向工业园区集聚的主要原因。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寒假作业答案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答案
1.B 2.D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照图中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画出如右图所示的简化图。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即为180度,这时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M、Q1之间连线与地轴不相交,M、Q1、Q2三点也不位于同一经线圈上,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都朝北。
4B 【解析】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不可能同时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可能都位于东半球,也可能在同一时区,也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5.----10 BCBCAB 11 ----15 CCBBD 16----20 BDACD 21—22 BD
23 (1) 70°E,20°S (2分) 15:20(1分)
(2) 6 (2分)70°S 以南 (1分)
(3) 昼短夜长(1分) 西北(1分)
(4) 从20°S向南北递减(1分)
(5)从l10°W往东到l80°(3分)
24.(1)20°S,70°E,15时20分,昼短夜长(6分0
(2)6,70°S及其以南地区(4分)
(3)20°W向东到160°E之间的区域(2分)
(4)110°W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区域(2分)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答案
1.D 2.B 3.D 4 B 5 A 6.D 7.B 8.D 9.A 10.C 11.B 12.C 13.A 14.D 15.C
16 (1)0时或24小时(每答对一项给1分,共2分)
(2)2600千米左右(2分)、(0°、120°W)或(0°、60°E)(每对一项给1分,共2分)
(3)C、D(每对一项得2分,共4分。多选不得分)
17 (1)6 月22日 远日点 慢(3分)
(2)甲 乙 西北 (3分)
(3)(1800 23026,N)4 16(4分)
(4)900(1分)
18.(1) (800 W 170N) (2) 16H 4:00 (3) 340(4) 小(5) 170 (6)D
三、水圈和水循环答案
1--17 BADCB DCABB BD
18(13分)(1)(2分)郊区 绿化带
(2)(4分)海洋 ①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3)(4分)空气被迫下沉作用所致 湿热空气上升所致
(4)(1分)风海流
(5)(2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大陆冷形成高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
19()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
(2)淤积严重。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
四.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答案
1—15 BABDB ABBAA  ACDBD 16 AD 17 AC
16(1)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 (2)图略(C位于地壳上部,D位于岩浆喷出地表处)。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是沉积岩,沉积岩的岩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层层堆积而成,岩层中常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5)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17.(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www.
五、地球上的大气答案
1---5 ABCAB 6--10 CAACB 11---15 DCDBA 16—18 CDC
16【解析】本题主要是综合考查气候的特点分布成因。只要根据地图能了解A,B,C,D四点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就容易解决问题。
【答案】⑴丙;西;西岸(或西部)
⑵甲;炎热干燥;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
⑶大陆;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北美
⑷蒙古(或亚洲);太平洋(或北太平洋);寒冷干燥;寒潮
(5)冬季 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向南移动)
B温和多雨 D 寒冷干燥
17、(1)北
(2)B 终年温和多雨 多阴雨天气,光热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种植,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因而可以发展畜牧业。
(3)C ②;⑥
(4)北(或低纬);本格拉寒流
34、(1)首尔、哈巴罗夫斯克  (2)① ③ 最低气温松江大于0℃,北京小于
0℃;气温年较差北京大于松江;年降水总量松江大于北京;降水的季节分配,北京
不均匀,而松江较均匀(任答三点)。松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显著,海洋性明显。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答案
BDCAA BBAAA BABBBB
1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
(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风向略2分)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18.(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4分)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4分)
(3)
由此可知,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水土流失过程正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5分)
19、 (1)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
(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2)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
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3)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
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4)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
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七、自然资源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5 DBAAB 6-10 ACADB 11-15 DACCC
16.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能源分布与结构方面内容,通过综合分析可得出相关结果。
【答案】(1)B、D、E E 水量大、水流急、落差大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A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D (3)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或: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能源消费地区)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量;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努力开发各种新能源,进口能源等。
17
读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密度分布图,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密度在沿海最大的原因。
下图为新疆达坂城及其附近地区简图。据图分析达坂城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八、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5 BDCAC 6 —10 CBCCB 11—15 CDBCCB
11.解析】甲组人口死亡人数:2000×0.6%+6500×0.6+1500×2.5%=88.5人。12.【解析】甲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不一定高于发达国家.
13.【解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迁移有关系。
14-16.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两种人口密度的理解,及对部分国家人口密度状况的了解程度。根据资料中对入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的解释可知,地广人稀即人口的算术密度较小,耕地资源缺少即人口的生理密度较大,埃及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用人口算术密度除以人口生理密度,比例大于1/2的即表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在题中的几个国家中,印度、盂加拉国这两个国家符合这一条件。人口压力主要是看人口生理指标,即每平方千米的耕地需要负担的人口数,比较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指标,可看出这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大,其中中国的人口压力更大。
1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发展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方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人口老龄化B (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答出一点即可给分)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合理即给分)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答出三点即可,合理即给分)
(4)对外开放程度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2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1分)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2分)
九、城市与地理环境
ACCAB ABBDA DBCBB
16、答案:(1)C (2)区位优势:位置优越,临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人才丰富;著名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沿,便于吸引外资,资金充足;国家给予政策优惠。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社会问题。 (4)①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②带动“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内部联系,扩大交流;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速区域开发。
17、(1)位于内陆地区(2分)
(2)①城市(2分);②河流、交通线(铁路、公路)(2分)
(3)有利因素: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任答4点得4分)。
(4)ABCD(2分)
18.(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它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十、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答案】1---16.DBCBADBADCBABDCD
17.(10分)
(1)海拔2400-2800米原生态高原地区,气温低,光照强,(1分)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营养物质积累多,消耗少(1分);空气清新、丰富而无污染的灌溉水源;选用玉龙雪山独有的红心山毛桃树为砧木,科学育种;(1分)
(2)国庆期间上市,市场广阔;(1分)外形美观、端正、果型硕大,色彩鲜艳、均匀漂亮,口感甜脆、适口性好,营养极为丰富;(1分)产品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1分)
(3)高原地区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尤其是紫外线照射强,雪桃的生长期长,牛皮纸袋可以预防紫外线灼伤,以免失去色彩的鲜艳度;(2分)
由于挂在枝头的雪桃上部接受的光照强,下部接受的光照少,这样会导致色泽分布不均,地上铺上白色塑料地膜,可以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得雪桃下部接受的光照增加,从而达到色泽的均匀分布。(2分)
十 一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1D 2C 3A 4D 5B 6C 7A 8A 9B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
18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石化工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北部地区。(2)主要从资源、工业基础、市场等角度分析。(3)临港布局交通便利,利于进出口。集聚在工业园区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利于信息的交流与技术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沿海(东部)地区较稠密,内陆(中西部)地区较稀疏;北部地区较稠密,南部地区较稀疏。
(2)华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是原油的传统生产地;石化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西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产量远大于本地消费量。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发展石化工业的资金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港口众多,对外联系便捷。
(3)临港布局的原因: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利于原油的输入,也利于各种石化产品的输出。
向工业园区集聚的原因:①石化工业园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②加强
各企业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中间产品,实现生产一体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十二、交通运输布局
DAADB BBABD ADBBD
16、解析:本题以图文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阐述、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1)认真阅读图文资料,明确大雾的形成主要受地形、气温和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影响,然后分析两路段形成大雾的原因和差异。(2)比较东北和南偏西两方向地形的差异,可以发现两者在建筑用地多少和自然灾害易发性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17、解析:(1)图中甲城市位于河流干流沿岸,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应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2)乙城港口水位较浅,且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丙城港口水位较深,同时有铁路经过。(3)A线经过山脊,沿线起伏大;B线沿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4)从甲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①位于铁路沿线,应为工业区。
答案:(1)城市面积扩大;由沿河分布向沿铁路线分布发展。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2)水位较浅,大型船容易搁浅 水位深;有铁路交通线可深入内陆 (3)B 地形起伏和缓,工程量小。(4)工业 在城市外围;沿铁路线分布
十三、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解析:该题组将居住建筑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1题,由三民居的结构形态可判断出①为陕北民居、②为云南民居、③为内蒙古民居。
第2题,结合初中基本知识即三地的气候特征可知。
答案:1.C 2.D
3解析:④是华北平原,⑤是江南丘陵,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因此雨热同期,且都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3答案:C
4解析:①是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少,不可能出现莲叶遍布的景观;②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达;③是新疆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开垦梯田;⑤是江南丘陵,翠竹广布。
4答案:B
5解析:a为东部季风区,b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是综合了地形、气候两大要素。
答案:C
6解析:B项中,自然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C项黄河跨三大自然区,长江只跨两大自然区;D项东、中、西部三个地带是经济地带,不是自然区。
答案:A
7解析:东部季风区面积最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次之,青藏高寒区最小,所占人口比
重顺序也是如此。
答案:A
8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乙地位于松嫩平原,丙地位于江南丘陵,三地
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降水集中、植被被破坏。
答案:A
9解析:甲地土壤贫瘠,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改良土地应增加有机质,A项错误;乙地
土壤(黑土)有机质丰富,改良土地的正确措施是保护黑土,大面积退耕还草没有充分发
挥土地资源的优势,B、D项错误;丙地土壤(红壤)酸性强,所以要施用石灰中和土壤
酸度,C项正确。
答案:C
10解析:乙地纬度较高,冬季热量不足,所以主要种植春小麦;丙地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与水分充足,主要种植水稻。
答案:B
11A 12 B 13 C 14 D 15 C
16答案:(1)分布: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 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工业)发展迅速;“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原因:台湾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西部地势平坦;人口、城市集中;海运便利。
(2)变化: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品比重下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 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教育科技的发展,人才优势上升;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3)大陆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台湾优势: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
17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内蒙古 (2)东 西  (3)森林 草原 荒漠 由沿海向内陆  
(4)滥垦 滥采 滥牧(5)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东部和南部高山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
十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点金:本题主要考察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美国的能源变化曲线一直处于日本之上;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
答案:1、A 2、D
答案 3.A 4.A 5.C
6.A 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思维导图】本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可知菜系与气候、物产等因素的关系;从题干提供的信息出发,可知历史、习俗、口味等因素对菜系分化形成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促进了饮食文化的扩散和交流,并非菜系的主要形成原因。
7.A 由于四川位于四川盆地内部,虽然气温较高,但是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因此川菜以麻辣为特点,有利于袪潮;江苏地处平原,人类活动悠久,鱼虾等水产丰富,气温较高,所以口味较为清淡平和;广东地处沿海,多生猛海鲜,而且自古以来对外联系广泛,饮食文化风格较为开放;蒙古菜源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草原畜牧业区,交通不便,调料较少,具有粗旷质朴的饮食文化风格。
8 A 9A
10. C 首先通过对等高线的判读,确定各地的地形特征:①处是缓坡,易发展林果业,②地是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易进行农业种植,③地位于山间盆地的狭小开口处,在此处修建水库,工程量最小,④地等高线密集,为陡坡,应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1.A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为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不应再继续扩大耕地面积来增产粮食,而应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单产。另外三项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12.B 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煤矿资源开发条件综合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本题易误选C,内蒙古东部应邻近东北和华北市场,而非华东市场。
13.C 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该区生态问题主要是荒漠化,总体来看,生态较为脆弱,尤其是水资源缺乏,因此,发展重工业受到很大制约。控制酸雨危害,应从节能减排入手,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应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14.【解析】答案选D。梯级开发及发展了航运、养殖,也得到了水电,可以用水能开发耗能行业,同时也解决了洪涝和农田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5.【解析】答案选B。图示中: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②地区盐碱化严重且有水土流失和寒潮;③地区盐碱化严重;④地区寒潮严重。河南省西部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化严重,冬季寒潮影响也比较大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甘肃和河西走廊的基本概况,甘肃地处我国西北部,处于第二阶梯,由于呈狭长型分布(西北-东南)降水变化明显大部分属于大陆性气候,河西走廊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该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是河西走廊的平原地形,热量加上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但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防止盐碱化;工矿业主要是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利用黄河上游的水能发展电力和有色金属的冶炼,但要注意防止三废污染;交通主要是利用“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旅游主要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但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答案:⑴西北 祁连 二 西北——东南 黄 兰州
⑵大(或显著) 温带大陆性 亚热带季风 暖温 干旱和半干旱
⑶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
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以上任选三项 表述逻辑性: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17解析:(1)河流的流向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受重力作用,河水总是自高向低流,则河流流向也必然是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较低处。结合长江、渭河流向总趋势自西向东流,
再根据图中河段走向可判断图中长江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则地势肯定是西南高、东北
低;同理渭河自西向东流也是受该地西高东低地势影响所致。(2)在河流(河段)的下游修
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修建水库。水库蓄水必然使上游河段的水位落差减小,则
河水流速也要变慢;同时河水的输沙能力与流速有正相关的关系,则流速减慢会导致
泥沙输送能力下降,泥沙就会在河流中淤积较多,使河床抬高,甚至可能加大洪涝的
发生频率。(3)a城为重庆,区内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进行市政建设和布局;但临近
长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b城市为西安,地处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利
于建设,同时也有较多的空间利于城区的拓展;但临近的渭河地处半干旱区而水资源
较缺乏。
答案:(1)长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渭河:地势西高东低。
(2)流速降低;加快泥沙淤积(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3)a城市: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临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b城市: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临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十五、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C B D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B C D B B C D
二、综合题(共40分)
21. (20分) 答案:
(1)B区域高原地形,海拔偏高,夏季温度低,积温数反而较少。A区域盆地地形,夏季温度高,积温高。(4分)
(2)差异:自东南向西北和由南向北的递减趋势。原因:海拔高度与地面坡向变化。(4分)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层贫瘠,水土流失严重。(4分)
(4)水量大,落差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4分)
(5)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暗河。(4分)
22. (20分) 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4分)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8分)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8分)
十六、世界地理
一、选择题答案:(20×2.5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D B A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A C B C C A D
二、综合题:(两大题,共50分)
26. (27分)答案:
(1)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3分)
(2)东南 中山站 (4分)
(3)长城站 长城站 黄河站(3分)
(4)8月份(7、8、9)。(2分)此季节北极地区大部分是极昼、暖季,利于建站和科学考察。(3分
(5) (12分)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酷寒 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地处高纬度,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②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米以上,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③南极洲表面被冰雪覆盖,对阳光的反射作用强
南极洲终年在极地高压的控制下,降水稀少
烈风 由于低温,南极大陆形成强大的高压中心,与周围形成强大的气压差,因而形成强大的极地东风
27. (23分)答案:
(1)巴西 俄罗斯 印度 中国(8分)
(2)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分) 冬季漫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不稳定(3分)
(3)①水热条件优越;②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③生物(或森林)资源丰富;④矿产资源丰富;⑤旅游资源丰富。(5分)
(4)R(或俄罗斯) (2分)
(5)ABC(3分)
十七、自然灾害1答案:
1---5 DBDNBC 6
2)考虑“冰雹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冰雹颗粒大,质量重,所以冰雹会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对冰雹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7. (1)西北—东南走向。(2分) 甘肃省与青海省的分界线;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2)东南部雪线高,西北部的低。(2分)(3)兰新线。拉萨。(4分)
(4)分布规律:自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成因:东南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干燥的程度低;西北距海较远(大陆性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干燥的程度高(4分)
(5)农业类型:(4分)西宁地区——河谷农业 ; 武威地区——灌溉农业。
主导性因素:(6分)西宁地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寒,热量不足,而该地(地处湟水谷地),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
武威地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农业的限制性因素;而该地(地处河西走廊)可得到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灌溉便利。
(6)原因:(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8分)
①地质地貌原因: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岩石破碎、山体风化、地表土质疏松。
②受汶川地震影响,地质结构不稳定。
③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④植被植被稀少,破坏严重。次生灾害:堰塞湖(2分)
8(1)塔里木盆地(2分) 柴达木盆地 (2分)
(2)准噶尔盆地(2分) 黄土高原(2分) 华北平原(2分)
(3)干旱、半干旱(缺水)(2分),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2分),植被稀疏(3分)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2分),(地表)增温快(3分)、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3分),降水少(3分),大风天气较多(3分)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的规律(2分);12次(3分)
9 (1)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2分)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2分)
(2)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6分)
10. (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十八、自然灾害2
自然灾害2答案
1---5 CABDA
6.(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2分)
(2)A地主要为春旱 春季降雨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3分)
B主要伏旱 该地在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3分)
(3)①主要受地质的影响,当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2分) ②主要受地形影响,海南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2分)
解析 (1)属于识记题,难度值较小,答题时注意从时空两个方面答全。
(2)可根据图中线状符号(长江、黄河与海岸线)进行空间定位:A是华北地区(春旱),B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3)根据相对位置与轮廓进行空间定位:①地处云贵高原,②是海南岛。主要对学生的区域思维进行训练
7. ⑴ 20-25(2分)
原因:夏季锋面雨带北移,此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分)降水少、蒸发强;(1分)此时农业生产需水量较大(1分)
⑵ B (2分)
原因: 位于山前地带,南下寒冷气候受山地影响在此滞留;(1分)南方1月均温在0℃以上,降水相对较多,(1分)越冬作物仍在生长,(1分)遇冰冻天气易冻害
8.(1)冬季受高气压控制,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物质多;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4分) (2)冰雪融水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地表遭受风蚀加剧;影响植被生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4分)
(3)沙漠化现象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环保。(4分)
9.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2分);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2分)
(2)成都小于西安(2分);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2分);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较小(2分)
10.同样的自然灾害,若是强度相同,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受到的损失就大,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1)洪涝灾害 淹没农田、毁坏房屋、人口死亡等 (2)乙所示区域灾害严重;人类活动进入了洪水的高风险区,同时乙图区域房屋的密度增加、人口的密度增加、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等都导致了灾情的严重。 (3)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的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
11.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几乎没有,这与气温有关。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答案: (1)夏 6 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4)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5)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
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一、选择题:
右图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捧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 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3-4题。
3. 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 和M、Q2 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
A. Q1、Q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 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 M、Q1之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 Q1、M、Q2之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4. 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 与L1之间地方时差?(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不同时区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5~6题。
5.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 )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6.若R点沿直线RS ( )
A.上升,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焦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7~9题。
7.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 )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8.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9.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 )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图1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1.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图3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12~13题。
12此时刻太阳直射 ( )
A.世界著名渔场 B.世界著名油田
C.暖流流经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
13图辐范围内( )
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 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
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D.此季节,N地原野一篇片枯黄
读下图,b点为线段ac的中点。若图中线段ac为40°N纬线的一段,a、c两地经度分别为0°、100°,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某日5时30分从旭日东升的a机场起飞,沿纬线向东飞行,一路上阳光普照,降落到c机场正值日落。回答14~15题。
14.飞机从a机场到c机场的飞行时间约为( )
A.6小时  B.6小时20分 C.6小时40分   D.7小时
15.飞机降落到c机场时的当地标准时间为( )
A.18时30分 B.18时50分 C.19时30分 D.19时50分
下图为南半球的一段纬线,图中M、N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16-18题。
16.此时,北京时间为( )
A.9时20分 B.11时20分 C.21时20分 D.23时20分
17.此时,由此纬线向北则图中( )
A.M、N两点均向东移动 B.M点向西移动,N点向东移动
C.M、N两点均向西移动 D.M点向东移动,N点向西移动
18.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由M点向西到N的经度差将(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下图是“以N(北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9-20题。
19.一架飞机经过MN经线时,服务员提醒乘客变更日期。若当地时间是21 时,则北京时间是( )
A.3 时   B.7 时   C.17 时  D.23 时
20.关于 M 地说法正确的是( )
A.纬度不高于66.5°    
B.此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C.此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D.正午日影全年指向N点
如果你在一年当中每周一次或两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记录太阳的位置,就能制作出8字形日行轨迹图。这张太阳8字轨迹图拍摄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上空,由44张太阳曝光画面和一张房屋照片组成,全部是用同一张胶卷在同一地点拍摄。在夏至、冬至及春秋分,拍摄者用滤光片进行长时间曝光,每天从日出时分开始,早晨8点30分结束,由此制作完成的照片显示了那三天的太阳部分弧线(图1)。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1~22题。
21.图中太阳最高点应该是二分二至中的(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2.在秋分日这一天拍摄时,房屋顶上烟囱的影子的朝向是( )
A.正东 B.西北 C.西南 D.正西
23.下图中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C和D在同一纬线上,A、C、D三点所差经度数相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分)北京时间为 。
(2)这一天,C点的昼长为 小时,(2分)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
(3)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 ,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 。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5)此时,赤道上既是白昼又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什么 (3分)
24.下图中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A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C和D在同一纬线上, C到D,D到A之间所差经度数相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北京时间是 ,北京昼夜长短状况是
(2)这一天,C点的昼长为 小时,出现极昼的范围
是 。(4分)
(3)此时,赤道上既是白昼又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 。(2分)
(4)此时,新的一天在全球的范围是 。(2分)
N
M
m
n

图3
图1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1、2题。
1.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的变化 B.图中③-④-⑤的变化
C.图中①-③-⑤的变化 D.图中①-⑥的变化
2.图中⑤处的天然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
读右图谋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回答3-5题
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
的温度带可能是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4、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5、一般来说,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北纬10°,海拔4000米处 B、北纬40°,海拔4000米处
C、北纬10°,海拔1000米处 D、北纬40°,海拔1000米处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地,山地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6—7题。
6.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
7.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气温T(T冬、T夏分别表示冬、
夏季气温)应是( )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量的分布。读图,回答8一9题。
8.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 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9.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读针阔叶混交林在3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高度分布表,完成10~11题。
10.①②两地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叶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11.②③两地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叶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量 C.光照 D.坡向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读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回答24~25题。
14.左图沿线植物和农业带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
15.上图分布示意图与右图中甲~丁四线所经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左图中草原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
二、综合题(共40分)
1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 和 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请你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体现整体性的。
19. 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地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1~2题。
地区 经纬度 海拔(米)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甲 102°E、25°N 1 891 7.7 19.8
乙 113°E、28°N 68 4 32
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2010·南京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山脉中,同为长江、珠江两大河流分水岭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下列关于甲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坡的降水少于西北坡
B.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为我国赣、闽两省的分界线
D.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上海高考)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到22℃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 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C.东部沿海受到寒流影响 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6.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
A.珠海、南昌 B.南昌、贵阳 C.贵阳、厦门 D.厦门、珠海
读我国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统计表及西南地区部分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7~9题。
地区 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比重(%) 资源人均潜在值(全国平均数为100) 资源结构(%)
农林牧资源 矿产、水能资源
全国 100 100 65.1 34.9
西南 23.3 119.2 49.4 50.6
四川 14.4 147.4 43.1 56.9
云南 4.2 127.3 49.2 50.8
7.关于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
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林牧资源总值接近全国的一半
B.人均资源潜在值超过全国19.2%
C.四川省人口多,人均资源总量低于云南省
D.按当地资源配置,本区发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的潜力巨大
8.限制西南地区资源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湿热 B.地形复杂
C.交通不便 D.经济基础薄弱
9.南昆铁路的建设对下列资源的开发有利的是(  )
①云南的磷矿开发  ②贵州的煤炭开发  ③红水河流域的水能开发  ④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开发  ⑤贵州平果铝土矿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面积近240平方千米,由火山喷发、湖盆相对下
陷而形成的达里诺尔湖,位于我国某省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右图是该湖及周边的水系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达里诺尔湖位于(  )
A.辽宁省北部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
11.以下描述完全符合该湖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是(  )
A.分布着被风化的玄武岩或花岗岩地貌,是淡水湖
B.分布着被风化的玄武岩或花岗岩地貌,是咸水湖
C.地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和大理岩,是淡水湖
D.地表多盐碱低洼地,是华北平原面积较大的淡水湖
12.与湖泊中心经线(116°30′)大致吻合的南北向铁路大动脉通过我国的(  )
A.粤、赣、皖、豫、鲁、京等省市 B.晋、豫、鄂、湘、黔、桂等省区
C.粤、湘、赣、皖、豫、津等省市 D.沪、苏、鲁、冀、豫、京等省市
读我国某种水果优势产区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该种水果可能是(  )
A.柑橘 B.香蕉 C.苹果 D.葡萄
14.该水果优势产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地处暖温带,光热条件好
C.气候湿润,灌溉水源充足
D.地形起伏大,春旱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15~17题。
15.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6.该地形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矿物质种类丰富 B.有机质含量高
C.土质疏松 D.酸性较强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  )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18. (2009·上海高考)台湾岛是祖国的宝岛。自大陆赴台旅游开通后,游客日益增多。下列选项符合岛内地理概况的是(  )
①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②气候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影响 ③基隆盛行东北风,降水量较多 ④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等 ⑤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11·天津测试)下图为“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
A.①地势 ②年太阳辐射量 ③7月均温
B.①地势 ②7月均温 ③年太阳辐射量
C.①7月均温 ②年太阳辐射量 ③地势
D.①年太阳辐射量 ②地势 ③7月均温
20.a、c两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a地水土流失严重,c地环境污染突出 B.a地水患不断,c地灰霾频袭
C.a地多滑坡、泥石流,c地多地震 D.a地草地退化,c地气象灾害多发
二、综合题(共40分)
21.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示B地区在一年中≥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积温反而低于A地区,分析其原因。(4分)
(2)在B地形区,降水的局部差异明显,简述该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3)分析B区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4分)
(4)描述C河段水文特征。(4分)
(5)B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4分)
22.(2009·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8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1·常州模拟)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壳又称岩石圈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C.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D.软流层是地壳和岩石圈这两个圈层的分界线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完成2~3题。
2.对于图中各岩石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沉积岩
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岩浆岩
3.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②③④
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材料,回答4~5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是石灰岩
4.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5.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石
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6~7题。
6.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7.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读四幅地貌景观图片,关于构成①~④地景观的岩石及其岩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景观中的岩石为喷出岩,在陆地表面广泛分布
②景观中岩石属于沉积岩,岩层结构清晰
③景观中岩石的岩性可能上硬下软
④景观中的岩石为大理岩,易受酸性雨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岩石中,与石灰岩成因类似的是(  )
A.石英砂岩 B.板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10.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11~12题。
1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A.①③⑤ B.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⑤⑥⑦⑧
12.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A.沉积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 B.变质岩变成火成岩的过程
C.沉积岩变成岩浆的过程 D.火成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
13.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A.a―→c―→b B.b―→c―→a
C.c―→a―→b D.a―→b―→c
2009年9月29日,萨摩亚地区当地时间6时48分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15.5°S,172.2°W),震源深度约为33千米。读图回答14~15题。
14.根据震源深度推断萨摩亚群岛地震发生在(  )
A.莫霍面附近 B.岩石圈内
C.地壳深处 D.软流层内
15.上述地震与该地区板块运动活跃密切相关,该地震发生的地点主要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4~15题。(双选)
16.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溶蚀作用 D.堆积作用
17.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右侧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19.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二、综合题
16.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 ______。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与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中国地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1~2题。
地区 经纬度 海拔(米)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甲 102°E、25°N 1 891 7.7 19.8
乙 113°E、28°N 68 4 32
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2010·南京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山脉中,同为长江、珠江两大河流分水岭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下列关于甲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坡的降水少于西北坡
B.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为我国赣、闽两省的分界线
D.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上海高考)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到22℃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 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C.东部沿海受到寒流影响 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6.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
A.珠海、南昌 B.南昌、贵阳 C.贵阳、厦门 D.厦门、珠海
读我国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统计表及西南地区部分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7~9题。
地区 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比重(%) 资源人均潜在值(全国平均数为100) 资源结构(%)
农林牧资源 矿产、水能资源
全国 100 100 65.1 34.9
西南 23.3 119.2 49.4 50.6
四川 14.4 147.4 43.1 56.9
云南 4.2 127.3 49.2 50.8
7.关于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
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林牧资源总值接近全国的一半
B.人均资源潜在值超过全国19.2%
C.四川省人口多,人均资源总量低于云南省
D.按当地资源配置,本区发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的潜力巨大
8.限制西南地区资源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湿热 B.地形复杂
C.交通不便 D.经济基础薄弱
9.南昆铁路的建设对下列资源的开发有利的是(  )
①云南的磷矿开发  ②贵州的煤炭开发  ③红水河流域的水能开发  ④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开发  ⑤贵州平果铝土矿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面积近240平方千米,由火山喷发、湖盆相对下
陷而形成的达里诺尔湖,位于我国某省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右图是该湖及周边的水系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达里诺尔湖位于(  )
A.辽宁省北部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
11.以下描述完全符合该湖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是(  )
A.分布着被风化的玄武岩或花岗岩地貌,是淡水湖
B.分布着被风化的玄武岩或花岗岩地貌,是咸水湖
C.地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和大理岩,是淡水湖
D.地表多盐碱低洼地,是华北平原面积较大的淡水湖
12.与湖泊中心经线(116°30′)大致吻合的南北向铁路大动脉通过我国的(  )
A.粤、赣、皖、豫、鲁、京等省市 B.晋、豫、鄂、湘、黔、桂等省区
C.粤、湘、赣、皖、豫、津等省市 D.沪、苏、鲁、冀、豫、京等省市
读我国某种水果优势产区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该种水果可能是(  )
A.柑橘 B.香蕉 C.苹果 D.葡萄
14.该水果优势产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地处暖温带,光热条件好
C.气候湿润,灌溉水源充足
D.地形起伏大,春旱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15~17题。
15.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6.该地形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矿物质种类丰富 B.有机质含量高
C.土质疏松 D.酸性较强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  )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18. (2009·上海高考)台湾岛是祖国的宝岛。自大陆赴台旅游开通后,游客日益增多。下列选项符合岛内地理概况的是(  )
①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②气候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影响 ③基隆盛行东北风,降水量较多 ④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等 ⑤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11·天津测试)下图为“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
A.①地势 ②年太阳辐射量 ③7月均温
B.①地势 ②7月均温 ③年太阳辐射量
C.①7月均温 ②年太阳辐射量 ③地势
D.①年太阳辐射量 ②地势 ③7月均温
20.a、c两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a地水土流失严重,c地环境污染突出 B.a地水患不断,c地灰霾频袭
C.a地多滑坡、泥石流,c地多地震 D.a地草地退化,c地气象灾害多发
二、综合题(共40分)
21.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示B地区在一年中≥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积温反而低于A地区,分析其原因。(4分)
(2)在B地形区,降水的局部差异明显,简述该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3)分析B区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4分)
(4)描述C河段水文特征。(4分)
(5)B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4分)
22.(2009·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