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过程与方法: 1.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北京图片和课题 师: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知道这些建筑都在哪吗? 引入新课祖国的首都-北京 欣赏北京图片,感受北京不同风貌与气息。 师:一个城市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著名建筑,往往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式建筑,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地标式建筑;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今天,我们去认识我们的首都---北京 回顾图片,出示课件北京地标式建筑,引出三个标题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出示北京经纬位置图 观察北京经纬位图,确定北京的经纬位置(40?N ,116?E) 观察全国海路位置局部图,合作探究北京的海路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面临渤海。) 观察全国地形图,合作探究北京周围的地形区(西北是内蒙古高原,西面是黄土高原,东北是东北平原,南面是华北平原) 观察中国行政区划图(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2.自我检测 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经纬度位置:??????? ②北京的海陆位置: 位于:???? 平原北部边缘 西北:????? 高原????西部:????? 高原????? 东北: 平原 东部:面向?? ? 海 ③与北京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是: 【活动二】描述北京的地势特征及河流 结合课本第33页北京地形图自主学习 描述北京的地势特征及河流: 地形以 为主; 地势 高, 低; 主要河流: 、 、 . ④大致流向: 注入 海洋。 2.观察北京地形图,合作探究 北京地势特征:西北高,东南低; 主要河流: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 大致流向:西北→东南 注入海洋:渤海 【活动三】描述北京的气候特征 1.观察全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划分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图, 总结归纳出北京的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 自我检测 描述北京的气候特征: 1.按我国温度带划分,北京属于 : 2.按干湿区域划分,北京属于: 3.按季风因素划分,北京属于:? 综上所述,北京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特点是: 【活动四】想一想: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总结 1.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 2.海路位置优越:虽不临海,但距海较近,交通便利 3.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4.经济区位优势: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东北有东北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 【活动五】探讨北京的城市职能 1.出示天安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图片并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北京的政治职能。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2.出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等图片并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北京的文化职能。,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3.出示有关国际交往的图片并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北京的国际交往职能。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4.总结归纳北京的三大城市职能。 5.自我检测 填空 (1)北京位于 平原北部边缘。该平原是我国 第 大平原,其他两大平原是_________ 和 。 (2)北京属典型的 气候,其特点表现 为 、 。 (3)北京的地势表现为 高, 低,三面环山,东南方向是 平原。 (4)北京的地理坐标是 , 。 (5)北京的城市职能是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城市职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座历史悠久,又极具现代化的城市,去了解北京的变迁史,去感受古典、浪漫、时尚北京生活。 四、板书设计 祖国的首都-北京 悠久历史 现代化 北京 位置 地形 优越 政治 河流 文化 中心 气候 国际交往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体会是,学生普遍对此比较感兴趣,也对北京有个初步的印象。但是真正深入的去备课,发现原来这节课并不是很好上,因为本身在教材内容上来看,这节内容就有点散乱,重难点不是很突出。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把教材的内容打乱,重新整合,就有了我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我已经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但是感觉重点、难点还是不够突出,重难点的讲解还不够深入。给学生讨论的题目还有点简单,有些题目还没有经过深入的推敲,感觉讨论价值还不是很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