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文中“守墓人”体现在( ) A.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日益暴露弊端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3. 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匈牙利积极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度被誉为( ) A.神奇开放的国度 B.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C.耀眼的东方明珠 D.改革开放的窗口 4.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 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形势恶化的原因是( ) A.普遍实行了政治改革 B.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C.普遍没有改革 D.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6.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下面是对其改革的讨论,正确的是( ) A.改革最先在政治方面进行,后转移到经济方面 B.改革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大力发展经济 C.为同美国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D.改革使苏联出现工农业均衡发展状态 7. 1990年苏联政局动荡的直接表现是( ) ①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②国民经济大滑坡 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严重 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它似乎带着无奈与遗憾、不甘与挣扎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寒风中,只有几个匆匆过客看到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一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大国就这样在历史的烟尘中无声地消失了……”。材料中“一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大国”指的是( ) A.英国 B.德国 C.苏联 D.西班牙 9.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10.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材料生动地描述了( ) A.美国的历史 B.苏联的历史 C.法国的历史 D.英国的历史 11. 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12.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各国放弃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党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13.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 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失败 B.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C. 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D.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14. 西方国家对东欧“和平演变”的手段有( ) ①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 ②进行意识形态的涌透 ③以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加以诱骗 ④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看图,回答问题。 (1)看图1,你能说出此人是谁吗?他哪一年上台?后来接替他的又是谁? (2)他上台后进行了改革,结果怎样?你能说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吗? (3)看图2,你能说出该图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材料二 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他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子,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 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报纸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张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一年也只有10~15次。”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倾向? (3)有人说,斯大林死了,但斯大林的灵魂不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 ——《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这些事件(指东欧的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 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 三中的“东欧的事情”指的是东欧的什么事情? (3)材料二说,“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其中的“内部”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说说其“外部”因素有哪些? (4)东欧的事情,对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7AABDBBD 8-14CCBDACD 二、非选择题 15. (1)赫鲁晓夫。1953年。勃列日涅夫。 (2)改革失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局面,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又转向政治改革,结果逐渐放弃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各加盟共和国的分裂倾向加剧,最后终致苏联解体。 16. (1)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 (3)赫鲁晓夫尽管反对个人崇拜,但他并不反对别人崇拜他,这说明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17. (1)大力发展生产力。 (2)指东欧剧变。 (3)“内部”指的是造成东欧剧变的内因,即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建设的失误以及东欧国家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行民主社会主义。其“外部”因素主要有苏联的影响,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4)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