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 当南斯拉夫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模式时,苏联军队推进到南斯拉夫边界。斯大林在1948年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信中说:“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材料表明苏联( ) A.在东欧国家强制推行苏联模式 B.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 C.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D.协调经互会成员关系抵制美国 3.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他们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以失败而结束。苏联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低 B.农业生产率低下 C.工农业比例失调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从长远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半是成功的。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 B.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6. “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在斯大林专制的艰难年代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向前发展的潜力看来已经耗尽……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评价的改革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7. 苏联的“新思维外交”中追求的合作伙伴是( )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南斯拉夫 8. 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 A. 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 签署明斯克协定 C. 发动“八一九”事件 D.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9. “(他)充其量就是最后给苏联做手术的那个人,结果它上了手术台就没下来,但这病并不是他给的。”判断文中的“他”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0. 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 )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B.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D.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11.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 A.国家名称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两极格局的结束 12.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欧洲国家旅游攻略,以下哪个国家不可能出现(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捷克斯洛伐克 13.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14. 东欧剧变的背景有( )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 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④改革出现失误 ⑤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美国总统尼克松 材料二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请回答: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赫鲁晓夫。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 (1)材料一中“苏联僵化的模式”是指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东欧剧变的时间. 原因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3)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在100多年时间里能够领先于世界,完全得益于它第一个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对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失误原因的思考》 材料三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为英国“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是什么?在这一战略下,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有何成果? (3)据材料三,“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做了什么重大努力?这一努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联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举一例说明“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付出的努力及其成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BDCCB 8-14CDDCDBD 二、非选择题 15. (1)内容:赫鲁晓夫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实施了包括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领域,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结果:农业上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因此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政治上的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取得的成就不大。 (2)赫鲁晓夫是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他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16. (1)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时间:1989年下半年。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等。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言之有理就可以)。 17. (1)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2)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为一个工业强国。 (3)努力:罗斯福新政;特点:政府干预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努力与成效:赫鲁晓夫改革,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