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第一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以下说法中不符合这一含义的是( ) A.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 D.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2.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军事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实施马歇尔计划 3. 1946年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由此看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进攻苏联 C.称霸世界 D.避免战争 4. 有这样一种观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 A.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B.欧洲共同体成立 C.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D.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5. 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科技企业在未来7年向中兴供应芯片和各种软件。有观点认为,这使得中美经贸关系更加脆弱不堪,标志着中美两国进入经济冷战。回顾历史,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马歇尔计划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建立欧盟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大学者阿隆感叹道:“对比一下半个世纪以前的欧洲和今天的欧洲吧!先前,在德国将领指挥下一小支欧洲军队进军北京,它的霸权由此得到分明的象征。如今的欧洲却分裂不一,羸弱无能,这里由苏联政委统治,那里受美国议员支配。”阿隆的话主要反映了( ) A.欧洲已成为苏联和美国的殖民地 B.欧洲的霸权因德国风光不再而衰落 C.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欧洲霸权体系 D.苏联和美国造成了欧洲的羸弱 7. 下列对杜鲁门主义的评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心内容是要对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 B.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之间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C.揭开了美苏之间“冷战”的序幕 D.是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中提出来的 8.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几次大的变动。如图反映的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 B.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对峙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欧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峙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10.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 11. 如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2. 杜鲁门总统强调“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为了谋取“领导地位”,美国签署了( ) A.《联合国家宣言》 B.《九国公约》 C.《全国工业复兴法》 D.《北大西洋公约》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两极格局由此形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4. 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大增,日本越来越不满足“经济强国”的地位,积极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为此,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允许向海外派谴军队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案,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下列说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现象的是() 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B.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日本妄图操纵国际事务,加紧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 D.日本军队参加维和行动,维护了国际社会安全 15.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 ) 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 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 漫画一《美国最新式战车》 (1)上述材料均涉及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有何不同?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促进了欧洲的发展;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使得欧洲受到了美国的控制。 材料三 漫画二《黄鼠狼给鸡拜年》 (注:“黄鼠狼”指美国;“鸡”指西欧各国) 材料四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受援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二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列举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以后,美、苏、英等国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的历史事件。(列举一例即可) 材料二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苏关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作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抗的主要原因。 1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美苏等国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而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双方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战略目标等方面的矛盾而发生严重对立。 ——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国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国;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自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二战期间、美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变化,美国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3)根据材料三,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AAA 6-10CACDB 11-15BDADC 二、非选择题 16. (1)马歇尔计划。 (2)漫画是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讽刺。 不合理之处:马歇尔计划由美国一家主导,西欧国家总体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计划几乎无发言权,是美国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 合理之处: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7. (1)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或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或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或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等。(答出一例即可) (2)“冷战”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社会制度不同(或意识形态不同)。 18. (1)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战略同盟关系破灭,因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形成对抗。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4)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