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液体的压强 教材分析 《液体的压强》其主要内容包括体会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通过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模型法推导液体压强公式:通过连通器的知识了解生活中液体压强的应用。 学生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索阶段和推导公式并用其分析实验结论的阶段,这是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连通器的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实例抽象出物理模型,再应用于实例的过程。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加强团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的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从压强的定义是推到液体压强的计算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自主探究、讨论法、实验教学法 教学资源 1.老师用: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玻璃圆管、水、盐水、橡皮膜、压强计、水槽、 2、学生用: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玻璃圆管、侧壁开口的圆柱形玻璃圆管、水、盐水、橡皮膜、压强计、烧杯、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多媒体:潜水艇 旁白:海中的蛟龙默默的保护我国的领海。 潜艇史上曾发生过最大的一次潜水艇事故。 抛出问题: 师:此次潜艇事故的元凶就是本节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 通过先抑后扬,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3、使学生关注中国的海防 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 加深体会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演示实验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管内。 师:将水逐渐倒入玻璃管中后,同学们观察到橡皮膜有什么变化呢? 生:橡皮膜向下凸起,并且随着水的深度增加,橡皮膜凸起的程度越来越大 演示实验2:将水倒入侧壁有三个开口的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管内。(边演示,边提问)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橡皮膜向外突出,而且开口越在下面,橡皮膜突出的越厉害。 师生合作:将侧壁橡皮膜扎破,学生观察喷水的远近。 师: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液体对盛放它的容器是否有压强呢? 生: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且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为下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 2.介绍压强计 演示实验3:介绍压强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边演示,边提问)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压强计的结构:探头(上面蒙有橡皮膜)、U型管和橡胶管。 师:像老师这样用手指轻轻按探头上的橡皮膜,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生: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 师:在用力大些,U形管两边液面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了。 师:由此可见,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使学生对微小压强计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压强计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 学以致用 学生活动:猜想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学生实验1: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学生动手将探头放入水中,观察U型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学生实验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探究: 1、研究液体内部同一深度的压强与方向的关系。 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研究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完毕,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解释:想想议议 潜水员潜水服随潜入水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实验1,使学生学会使用压强计,明白转换法。 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增加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液体压强在方向和深度上的特点。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趁热打铁 基础巩固 创设问题:如何知道液体内某一深度处的压强大小? 多媒体展示:模型的方法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以填空题的形式,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师引申:从公式p=ρgh可知: (1)、液体压强的大小只与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受力面积无关。 (2)深度是只从液体表面往下的竖直距离。 (3)各物理量得单位 师:板书单位的统一,强调物理中单位的换算。 习题 加强理解深度,突破难点。 放松心情:多媒体播放游览三峡的纪录片 思考:1、工程师们在三峡工程中设计大坝时,为什么要将大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学生回答: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思考2、船如何通过落差100多米的大坝?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让学生习惯物理字母的公式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充分解释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特别是h代表的是深度而不是高度,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利用即学即练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利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加课堂的物理美学教育,物理走入生活,生活走入物理。增加心灵的碰撞,激发爱国热情。 抛出疑问,引出连通器。 三、连通器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联通器。 师:观察连通器的结构,你能给连通器下个定义吗? 演示实验4:连通器的特点 师:连通器外形粗细不同,在其中盛入水后,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水面情况如何? 多媒体演示:连通器原理 多媒体演示: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的水面总是相平的。锅炉的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过路涵洞、排污系统 趁热打铁:习题 多媒体演示:介绍船闸的工作原理。 链接中考:计算题水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在演示连通器时,要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水平面。 通过对U形管底部薄片所受压力压强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液体的压强公式和平衡力。 由实验室中的连通器,再到生活中的连通器,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生活走入物理物理走入生活。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2、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习物理知识网络能力。 设新创新大赛 给你一只塑料瓶(袋)、大头针、水、食用盐、烧杯进行创意设计,展示液体压强知识,并作适当的创意说明? 激发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潜水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特点 液体压强 应用(连通器) 公式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实验积极有热情,对控制变量在具体操作时仍需提醒。 2、通过类比,学生能够推理得出液体压强的相关内容。 3、学生对模型法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全部是字母的表述有困难,还需帮助学生。 4、时间有些紧,学生在探究实验时感觉不够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