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通过实验认识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通过实验探究,定性掌握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 液体压强计、烧杯(1000ml)、水、盐水、U形管。刻度尺、小桶一只。 教学过程: 简单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压力的定义及公式复习;2、压强的定义及公式复习。 二、创设情境,引入并进行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为什么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用一透明容器装适量豆子,用一小勺掏取豆子深处的豆粒,引导学生观察到周围的豆粒向空白处压过去。(由豆子类比液体,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和有流动性,在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 小结并板书)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在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科学探究:影响液体的压强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做出猜想或假设 ①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 ②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③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组织学生设计与进行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P液= ρ液gh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 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简易压强计的实验。 观察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得到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影响因素是什么吗?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为什么凹进玻璃管中? (1)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强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2)怎样观察橡皮膜受到压强的变化 (2)可以通过观察U型管中的液柱变化间接推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3)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影响因素是什么吗? (3)深度、密度和g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交流讨论,基本形成合理的实验方案。 2.进行实验 教师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得出感性结论 3. 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ρ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ρ 水 gh 水柱 。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 h 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理论推广强化结论 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 h 处的压强为: P= ρgh 意识到公式中的 h 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