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8.3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是(???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2.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如图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A.?“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B.?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C.?大生纱厂的兴衰??????D.?黄埔军校的创建
3.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重大转折时期,除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外,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下列不属于晚清文化教育革新的是(???
)
A.?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B.?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出现和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开办工厂????????????????????????????????D.?新式学堂大量涌现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4.一位学者认为:“教育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关键部分。”下列能够体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史实是(???
)
①废除科举制度???
②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④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某同学在整理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革新时,列出了如下表格,其中,正确的是(
???)
序号
事件
影响

京师同文馆译书处
促进了近代西学的传播

《申报》
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
为开启民智、传播文化等作出重要贡献

《奏定学堂章程》
标志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19世纪末,“天演”“君主立宪”等术语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运动?????????????B.?洋务运动?????????????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D.?闭关锁国政策
7.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主要强调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B.?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A.?宣统帝????????????????????????????????B.?光绪帝????????????????????????????????C.?咸丰帝????????????????????????????????D.?道光帝
9.1905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当地居民在聊天,张三说:“我几年前看过林则徐虎门销烟。”李四说:“我的朋友参加过维新派。”王五说:“我读过《新青年》。”赵六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你认为他们中谁说的话属实(??

A.?张三?????????????????????????????????????B.?李四?????????????????????????????????????C.?王五?????????????????????????????????????D.?赵六
10.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
1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内容与之相关的是(
?)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裁撤冗官,维新改良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民主科学,反对孔教
12.“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要建立资产阶级(???

A.?君主专制政体??????????????????B.?君主立宪制度??????????????????C.?民主共和政体??????????????????D.?三权分立制度
13.下边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从漫画中可以得出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是(??
?)
A.?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B.?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C.?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
D.?清政府没有实行“新政”
14.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指的是(??

A.?京师同文馆、《申报》???????????????????????????????????????B.?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
C.?北京大学、《申报》???????????????????????????????????????????D.?京师同文馆、商务印书馆
15.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思想观念解放??????????????????B.?大众报业发展??????????????????C.?铁路交通发达??????????????????D.?轮船航运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
1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1)陈旭麓先生所说的战争指什么战争?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这句话的理解。
(2)近代中国面临着与西方国家日益扩大的差距,社会不同政治派别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结合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17.文明的交流融合,促进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为这三大发明(按: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名人,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发展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英国)培根
材料二: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1)请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印刷术和火药对欧洲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新体制的创立所起的作用。
(2)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3)与材料二相比,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如何进一步向西方学习的?
1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与探索,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沉沦】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一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抗争】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面对民族危亡,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前者颁布了纲领性的文件,后者提出了鲜明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三:【探索】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梁启超则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滴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什么?材料所指“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观点。简要说明这两个派别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维护清朝统。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第一次反思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步,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面对列强瓜分的狂潮,清政府在1898年实现戊戌变法,这是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是清政府的第二次反思运动。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政治制度方面探索是题干材料中的“第二次反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运动,要求具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紧扣:第二次反思。
2.【答案】
B
【解析】【分析】由图片“大学堂”,可推断是京师大学堂。结合教材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建表明中国教育的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式教育得到发展。?
A项“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是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符合题意;
C项大生纱厂的兴衰属于民族工业,不符合题意;
D项黄埔军校的创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老照片考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识记清末民初教育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3.【答案】
C
【解析】【分析】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了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以及兴学堂,
废科举等。
ABD三项都属于晚清文化教育革新,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开办工厂不属于晚清文化教育革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晚清文化教育革新的识记能力。掌握清末文化教育的革新。
?
4.【答案】
A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在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大学堂开办后,科举制度仍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A项①②③能够体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教育近代化的相关史实。识记废除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等的相关史实。
?
5.【答案】
A
【解析】【分析】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此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④表述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革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6.【答案】
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他的译著《天演论》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生于今”的进步观点,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A项维新变法运动和题干中的“天演”“君主立宪”等术语相关,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中的“天演”“君主立宪”等术语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及重大事件。
7.【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是在强调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故C符合题意。挽救民族危亡是戊戌变法的目的,但由于政变而失败,没有达到此目的,故A、B均不符合题意。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8.【答案】
B
【解析】【分析】A.宣统帝,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着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读书人,大声呼吁变法图强,当时在位的光绪帝
“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
,进行了“百日维新”,结果失败,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咸丰帝,不符合题意;
?D.道光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是基础知识,准确记忆回答即可。
9.【答案】
B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距虎门销烟66年,因此张三表述错误;距维新派六七年,因此李四表述是正确的;《新青年》出现在1915年,因此王五表述错误;1901年,东交民巷成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因此赵六表述错误。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0.【答案】
D
【解析】【分析】
A:下诏鼓天下之气
,不符合题意;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不符合题意;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要是想学习日俄进行维新变法,使中国通过变法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最根本”,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1.【答案】
B
【解析】【分析】依据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内容;
?B.裁撤冗官,维新改良是戊戌变法的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内容;
?D.民主科学,反对孔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2.【答案】
B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君主立宪制度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戊戌变法的史实。
13.【答案】
B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漫画中树枝旁标着两个字“立宪”,树枝很小;树根部表着“专制”,树根很大,不可能很好地嫁接上去。说明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导致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失败。
B项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从漫画中可以得出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漫画的能力。找准漫画的切入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
B
【解析】【分析】在中国近百年思想文化和学术史上,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是两大重镇,是中西思想文化的两大汇聚点,它们一南一北,齐寿并峙,相互呼应,成为中国20世纪学术文化的双子星座。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文教革新的相关知识。
15.【答案】
B
【解析】【分析】题干的“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反映了大众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故B符合题意;思想观念解放、铁路交通发达和轮船航运繁荣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申报》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大众报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追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开启中国经济领城的近代化步伐,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刊,呼吁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活动,起到启发民明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变法的局面逐步形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图2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图3图4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围绕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成就加以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开启中国经济领城的近代化步伐,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刊,呼吁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活动,起到启发民明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变法的局面逐步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史实。
?
17.【答案】
(1)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开展;火药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殖民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农业税收入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提高。洋务运动。
(3)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军事、经济)转变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促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提供了有力武器。
(2)从材料二表格中可以看到1885年清政府的杂税收入较之1849年有了大幅增长,农业税收入下降,这是因为在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民用企业,民用企业进行商业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材料二反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康有为则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故答案为:(1)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开展;火药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殖民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农业税收入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提高。洋务运动。
(3)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军事、经济)转变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
18.【答案】
(1)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开始“沉沦”:鸦片战争;沉沦到“谷底”;《辛丑条约》的签订。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则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
因为洋务派没有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所谓“沉沦”的真实含义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口号为扶清、灭洋。?
(3)据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知,李鸿章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此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才,人才的培育在于创办学校,学校的创立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要办成功,在于改变封建官制,“官制”即政治制度。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因为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最终破产了,戊戌变法最终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失败了。
故答案为:(1)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开始“沉沦”:鸦片战争;沉沦到“谷底”:《辛丑条约》的签订。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则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
因为洋务派没有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考查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