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明初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其举措不包括( ) ①开创殿试 ②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③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4. 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下列诗句中,表明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6 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7.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诗中的“一代英雄”是指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的( ) A. 郑成功 B. 施琅 C. 康熙帝 D. 林则徐 8. 反对“台独”,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下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方殖民者对台湾虎视眈眈 B.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C.康熙帝决定武力征讨郑成功子孙等抗清力量 D.郑成功的子孙在台湾争权夺利 9. 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1690年康熙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0. 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1.雍正八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照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历史上把清廷的这一做法称为( )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2.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3. 下列关于四大名著的形容对应不准确的是( ) A.《三国演义》——斗智斗勇,战争风云 B.《水浒传》——英雄好汉,逼上梁山 C.《西游记》——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D.《红楼梦》——爱情悲剧,鞭挞礼教 14. 归纳法是学习历史中常用的方法,刘涵同学归纳宋朝和清朝的对外贸易机构正确的是( ) A.宋朝(广州十三行)——清朝(市舶司) B.宋朝(市舶司)——清朝(广州十三行) C.宋朝(勾栏)——清朝(市舶司) D.宋朝(瓦子)——清朝(广州十三行) 15. 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50分) 16.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其成果惠泽后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而盛唐诗的极高艺术造诣,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材料三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__A__,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材料一(a)图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b)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诗繁荣的制度因素。盛唐时期,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 (3)材料三中“A”处是哪项重大科技发明? (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中“这部书”的名称。 17.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海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2)材料二中“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当时哪一技术发明的应用? 材料三 [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 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3)材料三中的“某人”是指谁? 材料四 清朝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4)材料四中乾隆帝的话在当时演化成什么对外政策? (5)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3分) 18. 对外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一直秉承开放的态度。然而到了明清之际,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故步自封的闭关锁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大唐王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当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请举出两例,并说明他们的主要事迹。 (2)宋高宗说:“市舶之利甚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反映了当时什么行业的兴盛? (3)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们最远曾到达过哪些地区?他们的远航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清王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5)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AC 6-10AABBA 11-15CDCBC 二、非选择题 16. (1)甲骨文。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科举制。李白。 (3)造纸术。 (4)《天工开物》。 17. (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本派出遣唐使。(写出一例即可) (2)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3)郑和。 (4)闭关锁国政策。 (5)从开放交流到闭关保守,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反对闭关锁国。 18. (1)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海外贸易兴盛。 (3)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5)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