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的国家”这一部分中第10条提出: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在社会参与下的社会担当中提出了“国家认同”。使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因此,本课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方面中的“社会担当”素养下“国家认同”这一要点。?
  本单元教材设计以时间为脉络,精神为核心,以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带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从不甘屈服、前赴后继到奋勇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引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步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分为4个话题,分别为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走向胜利,四个话题以抗日战争为载体,通过史实带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近代那段遭受深重苦难和屈辱的历史,通过奋勇抗争和的事实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革命精神与抗战精神,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并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勿忘国耻》为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通过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两个历史事实,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遭受的屈辱历史。使学生对“人民生灵涂炭,国土惨遭蹂躏,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的历史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并由此升华为珍惜和平、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知道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五年级学生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都参与过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认识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知道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华民族付出的努力与代价。但因这段历史与现实生活较为遥远,在情感上难以产生共鸣,难以体会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难以将自己现在努力学习的目的与国家命运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屈辱历史,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历时十四年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产生国家认同,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
  3.感悟国家屈辱的历史,懂得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4.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树立报国志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产生国家认同,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懂得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树立报国志向。?
  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载体,以挖掘国家记忆为主线,通过挖掘博物馆历史资料结合教科书提供素材,通过历史歌曲、观看影视片等形式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逐步走进历史,寻找历史真相,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民生灵涂炭、国土惨遭蹂躏的悲痛历史,从中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最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环节一:导入部分?
  首先,通过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与国家的快乐幸福的记忆,将学生自己的记忆与国家的记忆相连接,使学生内心感受这种记忆的美好。紧接着提出转折,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快乐幸福的,还有一种记忆却是这样的,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内心产生“疑问”,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好奇心理,同时也将“记忆”作为本节课隐含的线索贯穿起整节课内容,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抓手,开始带领学生走进这段记忆。?
  环节二: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感受“国土沦丧”之辱?
  本环节从一段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视频开始,通过“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活动视频,使学生首先知道九一八事变;再通过挖掘残历碑的素材,探寻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事实;最后通过歌曲《松花江上》带领学生感悟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记忆。?
  在带领学生探寻九一八事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中残历碑的教学素材,提出问题:从残历碑中你发现了什么?带领学生展开关于“残历碑”的微探究,通过观察残历碑造型及细节,思考残历碑的设计为何如此?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提出疑问——验证”这一过程,更加清晰地认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感悟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历史是本环节内的教学重点内容,为突破这一重点,我选择了教材和博物馆中都有的素材,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载体,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可见,歌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是简单地文字所不能代替的。在素材的选取上,我将最有感染力的音频与体现真实历史画面的视频结合重组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这样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将这首歌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同时,结合歌曲的歌词,通过历史图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土和同胞发生的变化,通过学生挖掘图片背后的历史事实,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去了解和发现这段历史,产生共鸣。最后,带领学生回到残历碑前,感悟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历史记忆,完成本环节教学目标。?
  环节三: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受“生灵涂炭”之辱?
  本环节教学依然是以博物馆为载体,首先通过对博物馆建筑的分析,发现南京大屠杀的基本信息,通过杀人竞赛认识到侵略者残暴的本性,通过日记与侵略者一周的杀人纪实,看到侵略者屠杀中国同胞的罪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战争给中华民族所带来的灾难。?
  以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历史照片和文字两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虽然看到了侵略者的残酷行径,但还缺乏像九一八事变教学中《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一样,能够打动人心的环节,缺少将这场灾难和当下建立起联系的一座桥梁。而这座能够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应该就是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他们的描述是任何图片、任何语言无法替代的,是能够震撼所有人心灵的语言。从当事人的角度去体味历史是最能激发情感共鸣。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雕塑广场上,其中一座雕塑所描述的故事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常志强的故事,通过他的诉说,能够将学生带回到那段恐怖的历史当中,通过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对侵略者和战争的憎恶,体会南京城所遭受的“生灵涂炭”的屈辱记忆。?
  环节四:勿忘国耻·永保和平?
  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后,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时期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内心中产生了对战争的憎恶,同时也会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这种情感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并且这也不是了解历史的意义,更不是学习本节课意义。因此,如何将学生带离这种负面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及了解这段历史能给当下生活所带来怎样的意义才是本节课重要的目的。?
  在教材中也给给予了“国家公祭日”这一材料,在文本中提出了“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这一问题,使学生思考“勿忘国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懂得只有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最后,再次带领学生回到纪念馆,通过观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整体造型,通过设计师“和平之舟”的设计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并最终产生愿意为了维护这样的和平生活而树立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远大志向,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完成本节课教学。?
  本节课整体设计以两座博物馆为载体,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真实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探寻民族记忆的主线下,了解民族屈辱历史,树立报国远大志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