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6 灾害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6 灾害与环境

资源简介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6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一、什么是灾害?
究竟什么是“灾害”?每每谈及于此,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火山、地震、洪涝、干旱等各种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
灾害就是那些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的总称。灾害除了包括火山、地震、山崩、海啸等“纯粹的”自然灾害外,还应当包括诸如烟雾事件、酸雨、尘暴、沙漠化等渗透着人为因素的自然灾害。即便像洪涝、干旱、暴雨、龙卷风等水文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其生成的更为深层的原因往往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盲目行为和失当行为(诸如滥伐森林、毁坏草原、围湖造田等),从而招致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和报复。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害的频频发生可视为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一种“恶”的反映。灾害并非仅限于各种自然现象,它同样还应包括各种有损于人类自身利益的社会现象,诸如海难、空难、车祸、战乱、城市火灾、三废污染,等等。所以,灾害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然一社会现象,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物质文化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对“灾害”一词更为全面和贴切的理解应当是:灾害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兼有的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
灾害有自然灾害和社会(人为)灾害之分。“自然灾害”系指人力迄今尚不能支配控制的、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各种自然力,通过非正常方式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这类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大多突发性强,能在瞬间或短期内集聚暴发,造成巨大灾损,诸如水灾、风灾、震灾、旱灾、海啸、雪崩、泥石流滑坡,虫灾以及火山爆发等。
“社会灾害”则不同于自然灾害,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而带来的反馈,是由于人的主客观原因和社会行为的失控失调所造成的灾害。除了交通灾难、生产事故、城市火灾等“突发性灾害”外,社会灾害大多表现为一种滞后于人类运作的、影响范围更加深广的“趋向性灾害”,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满为患、社会动荡等。此外,社会灾害还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或与之叠加渗透,从而给人类造成更大危害。
(一)、灾害与人类社会同存共在
自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灾害就伴随在人类左右。洪水、干旱、火山、地震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生存,人类择地而居,择物而食;为了生存,人类与天斗,与地争。经过漫长的人类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抵御着原有灾害的同时,却又在制造新的灾害。科技发展无止境,社会进步无止境,灾害的形式也会层出不穷。对于人类来说,科技永远是悲喜交集的福音,灾害永远和人类社会同存共在。
我国是一个多灾之国。灾害是灾害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常用灾情来表示。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多灾之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水、旱、蝗、震等灾情连年不断。据历史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 2 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几乎平均每年都有一次较大的水灾或旱灾。从1501年至1900年的499年中,我国共发生有害地震419次。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蝗虫肆虐之邦,从公元前70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见诸史籍的重大蝗灾共计800余次,平均每3年二次或每5年2次。此外,我国历史上还经常遭受海洋灾害、瘟疫、寒冻、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袭击。原因:
1、我国的地理位置。
我国的地理位置是造成我国灾害频繁的重要因素。我国位居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结合部,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点,不但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还地处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经过的地方,地质构造活动剧烈而频繁。这就使得我国的地震烈度大、频度高、分布面积广,32.5%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均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大于7度)。在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大于5万人的17次大地震中,有7次发生在中国,其中死亡人数大于20万人的4次大地震全在中国;全球7级以上的陆源地震,有30%发生在中国。
1976年7月28日凌晨在河北唐山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2万余人死亡(约占建国后我国震灾总死亡人数的90%),16.4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这次地震不仅导致唐山市这座拥有i00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顷刻之间化为一片废墟,而且强大的地震波还震撼了整个京津地区,成为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震灾。
我国的地理位置既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又是我国气候灾害频发的根源。我国处于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和最大大洋的西部,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具有鲜明季节变化的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各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易于产生气象灾害。建国以来,我国重大天气及气候灾害平均每年达25次之多,干旱、洪涝面积平均每年达2733万公顷,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次,均居世界各国之首。
2、我国的地势特点:
我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很大,西高东低,呈明显的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海拔 4 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原气候孕育了山岳冰川;第三阶梯是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这种三级阶梯的地势,虽然有利于季风深入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雨水,并且使大江大河滚滚东流,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它也使我国内陆地区易遭海洋气象之灾,大江大河流域也易产生水土流失,从而造成洪涝灾害。例如,1975年8月5~7日,位于河南中南部滦河、驻马店、南阳、平顶山之间的淮河上游丘陵地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这场暴雨的中心24小时的最大降水量高达1054.7毫米,致使洪水泛滥,毁堤决坝,数万人死于洪水之中,造成了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场暴雨就是由于台风深入内陆并在河南上空停滞而引起的。
3、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
在960方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9.3%,盆地丘陵占28.7%,平原仅占12%。而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山崩等地质灾害,这就使得我国的灾害种类繁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灾害类型在我国都有。按成因归类我国有四大灾害:地质灾害、气候灾害、海洋灾害、和生态灾害。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崩塌、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致灾因子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必然形成严重的自然致灾强度。
2、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所形成的灾情十分严重。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地震等灾情都很严重,是中国农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中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1)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对自然的改造也最大,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情,由高而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2)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
(3)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但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灾情较轻,由高而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二、中国减灾建设
中国的减灾建设包括,减灾工程建设与减灾非工程建设两部分。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此外,减灾建设还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则,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减灾工程
建国以来,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
防洪(潮)抗旱工程。正在建设的大型防洪工程有:淮河、太湖治理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
防震抗震工程。加固了主要地震区的铁路干线、铁路桥梁、主要电网、长途通迅枢纽、主要输油管线的机房和泵房以及其他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先后对西南、西北地区和北京北部山区泥石流、武汉地面塌陷、重庆滑坡、西安地裂缝等46个(截至1992年)项目进行了勘查;对10余处重点地区和交通线上的滑、崩、流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目前,正在对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5处滑坡进行治理。此外,采用综合工程措施对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等灾害进行控制。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已经启动,森林防火工作从1988年以后明显加强,全国人工造林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改善生态条件、抑制自然灾害起到了明显作用,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对局部风沙流扩展起到明显控制作用。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既要考虑“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又要顾及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建立“资源开发一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模式。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世界各国环境问题的重点不同,特别是应优先考虑的重点环境问题不尽相同。一般地说,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两类环境问题同时存在,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在中国影响最大、最迫切需要优先解决的重点问题仍然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汽车噪声污染等。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资源的超量采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草原退化、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
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对工业“三废”的处理率、达标率逐年提高。
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生态农业建设既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生产形式,也是发展持续农业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措施。
从1985年起,中国停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收到了除害增产和减轻农药污染的明显效果。
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是国务院于1978年决定兴建的,历时73年,到2050年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实施。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计划造林2177万平方公顷,占总建设任务的62%;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2期工程,计划造林800万平方公顷,到该阶段结束,将完成整个工程建设造林任务的85%左右;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重点是治理分布在三北地区的沙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计划造林523万平方公顷,届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将由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大义大国。根据目己的国情,把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相互联的整体,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又确立同步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还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
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问题是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而且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只有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适当地开发利用,才能保证自然景观不被破坏,自然资源不致枯竭,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才有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二)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中国人口数量已大大超过我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合理的承载能力,也大大超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负荷能力。从1973年以来,政府为了减轻庞大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家确定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行优生优育,晚生晚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因为人口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必须发展经济。国内外实践证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人提高到一定水平,人口出生率自然下降。妇女文化程度越高,总和生育率越低。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了解生物种类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减缓当前物种日益濒临灭绝的趋势,使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适当的保存。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水平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八位。中国植物种类约 30 000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中国脊椎动物约 4 400多种,约占世界种数的10%;其中近百种脊椎动物是闻名于世的珍稀特有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羊、台湾猴、扬子鳄、中华鲟、白鳄。无脊椎动物粗略估计不少于100万种。据统计,中国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的对象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所谓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各种非人工创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历史遗产(如有代表性火山口、陨石、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瀑布、古树名木等),水、土、热、气等自然物质系统,森林、草原、淡水、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野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在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本节所述的自然保护主要是对生物多样性性的保护。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世界各地生物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某些地区,由于没有开发或没有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
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
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献博等的研究,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4处,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6处,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5处,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1处,共计36处(图6.3.1)。下面着重介绍14处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的主要特征。
吉林长白山地区。
冀北山地地区。
陕西秦岭太白山地区。
川西高山峡谷地区。
滇西高山峡谷地区。
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
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
浙闽山地地区。
台湾中央山脉地区。
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本区有高等植物4000种以上,生物资源丰富。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桂西南石灰岩地区。
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的各种用途,建立良好意识和行为规则,停止一切破坏活动,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并维持物种的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其具体意义如下:
一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
二是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在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的药物治病,既使发达国家40%以上药物依靠自然资源作原料。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抗生素,如盘尼西林、四环素、环抱素等,它们在控制和消灭天花、霍乱。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上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蜂蜡、染料、饲料、皮革、羽毛等。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用它作为外源基因,可培养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作物新品种。例如,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的唯一途径,是与有抗逆能力的作物品种或野生品种杂交,或者应用基因工程方法,把抗逆基因导入农作物品种。
五是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在现代观念中,保护是发展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后代的幸福是当代人的重要社会责任。当代人应限制生物资源的消费,并对生物资源进行抚育,确保它的最大持久性产量;确保资源开发者开发活动的全部代价得到偿付,以及资源保护者获得他们保护行动的更多利益,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采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补充的,目的是尽可能有效地保护每个物种的遗传变异。
就地保护,通过区域性生物区系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禁猎区等,通过保护生境的办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迁地保护,就是把物种及其种群迁移到其栖息生境以外的适当地方,例如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水族馆、野生生物繁殖或驯养中心等,主要保护物种资源。中国现有植物园60多个,动物园28个,公园动物展区近150个,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和驯养中心近230多个,迁地保护在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离体保存,是迁地保护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其保存的方法和要求不同,离体保存主要以有机体的一部分,如种子、花粉、胚胎、精液、各种繁殖体、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材料等进行保存,所以单独叙述。基因库是离体存的主要工具,由于上述材料保存要求和方法不同,因此基因库的贮存设备将是多种多样的,特别要注意使样品所包含的遗传变异不致丧失或流失。
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参加有关自然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活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努力。目前,中国已有广东鼎湖山、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新疆博格达峰。湖北神农架、江苏盐城和云西双版纳等14个自然保护区被UNESCO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部阳湖、青海湖鸟岛和海南东寨港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