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 ) A.美苏冷战开始 B.两极格局形成 C.美苏争霸开始 D.第三世界崛起 2.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1948年后,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3. 德国分裂后,柏林也一分为二,东西方的对峙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德国的分裂标志着( ) A.冷战的开始 B.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C.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基本形成 D.两极格局最终确立下来 4.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5. 下列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A.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6. 20世纪80年代,不少美国人认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最大威胁来自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日本”,这主要是因为日本( ) A.推行军国主义 B.成为政治大国 C.经济实力猛增 D.推行明治维新 7.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西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 ) A.三国同盟 B.轴心国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8. “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险范围。”材料不能说明( ) A.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B.政府采取了改善人民生活的举措 C.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9.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专题资料包。以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料 名称 论文 《苏联顾问与斯大林模式移植东欧》 视频 《大国的沉沦——苏联帝国的解体》《东欧剧变》 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片 《毛泽东访问苏联》《赫鲁晓夫》 A.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0.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埃及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印度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11. 万隆精神、“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冷战中的对峙 B.动荡的中东 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亚非拉的奋起 12. 张明同学以“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搜集的史实,他能选用的是( ) 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13.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振兴。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民族认同与德国的重新統一》 ②图片:《纳米比亚独立》 ③地图:《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④视频:《苏联的改革》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 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伊朗问题等使中东地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该地区位于下图中的( ) 15.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1948年,犹太人国家( ) A.巴基斯坦建立 B.叙利亚建立 C.以色列建立 D.黎巴嫩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末,是世界政治发生急剧变化的时 期。在国际关系方面,以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形成;历时数百年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不同程度地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被严重削弱的国家经济迅速复兴,西欧国家逐步走向联合,开始形成新的国际力 量中心;中国坚持独立和平共处,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新因素;广大发 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多个区域组织建立,为维护世 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苏联丧失了超级大国地位并解体。 材料三 旧的格局瓦解后,各种国际力量跃跃欲试,竭力争取在未来的新格局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它们之中既有旧格局下的重要国家,也有在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 新出现的国家或新兴政治力量。国家间的竞争仍在继续,但方式有所变化,某些新的趋向正在出现或发展。这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面貌。 (1)材料一认为,二战后到20世纪末是世界政治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其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基本特征。试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最少回答四个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斗争愈演愈烈。他们根据各自的利益结盟,最终形成了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 材料二 1919年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等九国。会议实际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 材料三 ?材料四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已走向缓和,但是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造成的地区争端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仍在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只有用对话代替对抗,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的名称。两大军事集团中的核心国分别是? (2)材料二中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导致“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关系新格局的形成,这一格局被称为什么? (3)分析写出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的世界局势。 (4)谈谈从材料四中得到的认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二 “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所谓“民主社会义”就是十月革命后的社会民主主义,它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的理论为依据,反对暴力革命,提倡“一般民主”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材料三 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以117票全票通过关于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的决议,宣布格鲁吉亚正式退出1991年12月在独联体框架内签署的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 (1)材料一说明当时苏联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联哪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4)你从上述三则材料所述内容中能得到哪些肩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CAC 6-10CCDDD 11-15DDDBC 二、非选择题 16. (1)在国际关系方面,以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形成;历时数百年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不同程度地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西欧经济复兴与崛起,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力量,苏联解体,政治格局多极化方向发展;成因:西欧经济复兴,日本的崛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苏联解体等。 17. (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德国、英国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两极格局(或美苏“冷战”,或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或多极化趋势)。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才能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18. (1)农业落后,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戈尔巴乔夫;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1991年底,苏联解体。 (4)改革必需结合本国国情,制定恰当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循序渐进,首先保持稳定,不能盲目变革(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