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正处于实力的顶峰。杜鲁门总统一再宣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可是,经过战争考验而强大起来的苏联,在战后国际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坚持不对美国让步。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苏联实力强于美国
B.美国、苏联矛盾突出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
A.封锁与遏制 B.稳定资本主义
C.遏制共产主义 D.发动战争
3.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②推动万隆会议成功召开 
③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 2018年4月2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会晤,并签署《板门店宣言》。该宣言指出:“两位首脑怀着尽早终结冷战造成的长期分裂和对峙、勇于开创民族和解……”材料中提到的“冷战”开始的标志为(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 条约规定:“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最终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界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该条约中的“联盟”是(  )
A.三国同盟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6. 某文件宣称“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该文件最终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 )
A.欧盟建立 B.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C.世贸组织诞生 D.欧洲共同体成立
7. 20世纪80年代,不少美国人认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最大威胁来自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日本”,这主要是因为日本(  )
A.推行军国主义 B.成为政治大国
C.经济实力猛增 D.推行明治维新
8. 1991年,日本首相在施政演说中强调要“积极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努力”,并将其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这反映了日本试图( )
A.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D.利用高新技术成果
9. 下列对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发动垦荒运动
10. 2014年8月,被誉为“世界桥梁”之一的巴拿马运河迎来了通航百年的纪念日,这条举世闻名的国际水道曾长期受控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巴拿马
11. 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由于在这一年 (  )
A、埃及通过“七月革命”赢得了真正的独立
B、在非洲大陆上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C、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D、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12. 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句话主要是指( )
A.印度获得独立 B.巴基斯坦共和国的成立
C.印度共和国的成立 D.印度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13. 小刚同学以“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主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 二战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 )
A、民族矛盾 B、领土争端
C、教派冲突 D、大国干涉
15. 《和平之歌》是一首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传唱的以色列歌曲。拉宾遇刺时口袋里面装着这首歌的歌词。歌词充满了对___________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眷恋与同情,洋溢着对和平的憧憬与向往。(  )
A.核战争威胁 B.巴以冲突 
C.朝鲜战争  D.科索沃战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一度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 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1 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材料二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1)依据材料一概况1950年前后,苏联经济出现怎样的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寒冬’”的显著特征。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3)从苏联的发展和解体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尼赫鲁
材料二 1991年至1996年的印度,外贸出口额从222.38亿美元增至317.97亿美元;改革前的80年代,外国人在印度的投资不足一亿美元,1996年外国在印度的投资已达103.2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
-----金重远《20世纪的历史》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末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我们应当如何借鉴印度发展经济的做法?
18.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政府经常都要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有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吗《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材料一苏联改革指什么?最终结局如何?
材料二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2)“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与什么事件有关系?
(3)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什么?世界上类似的经济体制转型还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CBC 6-10DCCAC 11-15BACDB
二、非选择题
16. (1)问题: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原因: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原因: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3)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要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印度独立;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英国殖民统治出现危机;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被迫同意印度的独立。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18. (1)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动荡,致使国家走向解体。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4)改革要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民族特色;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要以国家稳定为前提,采取稳定、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