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明朝的统治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4课新课导入新课导入看了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段,大家知道这个电视剧里的皇帝是明朝哪位皇帝吗?他统治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施了一些强化皇权的措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目录壹贰叁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肆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状况。2知道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具体措施、影响。(重点+难点)3知道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重点+难点)壹明朝的建立一、明朝的建立探索新知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3)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相关史事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贰朱元璋强化皇权探索新知1、原因:为了巩固统治,避免元朝时期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2、措施及影响: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影响在地方(1)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室在中央(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将原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增强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东厂。合称“厂卫”。监视了官民,保护了皇帝问题思考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相关史事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问题思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叁科举考试的变化探索新知1、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1)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①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2)行文格式的变化:要求文体一律固定为“八股文”。三、科举考试的变化三、科举考试的变化2、科举考试变化的影响:(1)通过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2)这样的科举考试也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肆经济的发展探索新知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1)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2)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2、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方面,引进新品种;(2)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提升,棉纺织业发展;(3)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课后活动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课后活动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1)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2)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知识拓展廷杖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课堂小结明朝的统治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经济的发展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农业:引入新品种手工业:制瓷技术提升,棉纺织业发展在地方: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都城:应天府科举考试的变化表现:考试内容、行文格式影响:不利于选贤任能、影响中国文化、科技进步巩固提高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棣B.朱允炆C.朱元璋D.朱由校C巩固提高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试题类型繁多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A作业布置请完成对应习题感谢聆听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教材地位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本堂课主要探索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以及明朝经济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认识到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故事作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实行的“厂卫”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认识八股文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重点与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教学方法】新课改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辅之以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案例材料、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电视剧片段《穿越时空的爱恋》利用多媒体播放《穿越时空的爱恋》的片段教师:看了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段,大家知道这个电视剧里的皇帝是明朝哪位皇帝吗?他统治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皇权?提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施了一些强化皇权的措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教师板书,学生翻到课本p66)。二、探索新知过渡语:首先我们来学习今天这节课的第一个内容“明朝的建立”(一)明朝的建立(教师板书)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6页,找出明朝的建立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在哪?”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3)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3、指导学生阅读66页相关史事,了解朱元璋的建国策略。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板书)教师:“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廓清前朝的积弊,巩固自己的皇权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第二个内容: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为了巩固统治,避免元朝时期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2、措施及影响:措施影响在地方(1)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室在中央(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将原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增强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东厂。合称“厂卫”。监视了官民,保护了皇帝指导学生思考67页的问题思考“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提示: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的相关史事,了解内阁的由来。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指导学生思考课本68页的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提示: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师板书)教师:“明朝时科举考试产生了什么突出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有何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第三个内容:科举考试的变化。”1、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1)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①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2)行文格式的变化:要求文体一律固定为“八股文”。2、科举考试变化的影响:(教师提醒学生补充笔记)(1)通过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2)这样的科举考试也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四)经济的发展教师:“明朝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如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第4个内容:经济的发展”。1、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1)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2)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2、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方面,引进新品种(利用PPT展示引进的农作物图片,让学生识别,加深印象)(2)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提升,棉纺织业发展;(3)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五)课后活动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提示: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提示:(1)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六)知识拓展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三、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了什么?(通过师生共同归纳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一个收束式的小结,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补充)。巩固提高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C)A.朱棣B.朱允炆C.朱元璋D.朱由校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A.“八股取士”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试题类型繁多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五、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对应作业(必做);【板书设计】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背景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2.措施:(1)在地方(2)在中央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表现2、影响四、经济的发展1、原因2、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案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doc 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段.mp4 第14课:明朝的统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