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2-3-1?描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图,评价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教学目标学生能说出两者航海的规模、路线,能对比两者的不同之处。?能阐述哥伦布航海和郑和航海的目的、影响。?通过不同身份分析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影响,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通过比较两者航海的影响,提高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体会到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感受中西不同的文明间的交往手段,树立热爱和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两者航海的影响?难点:难点:辩证分析两者航海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环节解读课题介绍郑和和哥伦布;解释西洋的概念: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活动环节一、概况(一)航海规模对比——装备阅读教材P52页、P53页图6-31、P42页第1段及以下材料,填写表格(注意:结论注意要进行横向对比和论从史出)。图片介绍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船只大小和数量上的区别。(二)航海规模对比——路线、范围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路线图的对比比较三个方面的问题:出发地;经过地区;最远到达结论:郑和下西洋路线更长,范围更广。二、原因(动机/目的)资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资料二: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二十年,包括日本、朝鲜、锡兰等超过50个国家,都向中国提出了贸易要求。资料三:“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资料四: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给了他“寻找大陆的岛屿的权利”,并答应了他的条件:第一,在新“发现”的土地上他和“他的后嗣成为海洋司令、总督和行省长官”第二,哥伦布可以得到这些地区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一切财物的1/10,完全免税。第三,哥伦布有权对开往新领地的一切船只投资、控股、分红等。——《世界史·近代史编》学法指导:1.阅读材料,划出关键词句2.归纳整理。小结: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有: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通过贸易,互通有无(政治军事)哥伦布航海的动机有: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掠夺土地,进行殖民(经济利益)三、影响/评价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郑和船队到达的地区,至今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资料二:郑和在航海中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资料三:“厚来薄往”,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学法指导:1.阅读材料,划出关键词句2.归纳整理。3.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一分为二小结:1.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2.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知识拓展: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以及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三、影响/评价哥伦布航海观点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观点2:有学者认为,西方殖民航海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小结: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与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课堂训练1.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纪念郑和的遗址,当地人民纪念郑和的主要原因是( )A.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早了半个世纪B.郑和下西洋有敢于冒险的航海精神C.郑和下西洋使这些地方成为明朝的属地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当地的交流2.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相比,共同之处有:()①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②都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③都是和平交往的方式④都以黄金为目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课堂总结粮船宝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新知导入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郑和(1371年-1433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年9月22日—1506年5月20日),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阅读教材P52页、P53页图6-31、P42页第1段及以下材料,填写表格(注意:结论注意要进行横向对比和论从史出)。新知讲解一、概况(一)航海规模对比——装备哥伦布首航只有三艘船,旗舰为圣玛丽亚号,载重120吨,另两艘载重均约60吨。船上配有各种火炮、弹药,探险队还带上许多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针线、小刀、眼镜等百货用于交换。探险队里有翻译、医生、地图绘制员等,船队总共90余人。项目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结论时间出航次数随行人员船只数最大船只携带的货物1405—1433年1492—1504年200多艘3—17艘长151.8,宽61.6宝船载1500吨长24.5米,宽6米,载重120吨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金银货币牲畜、农具、种子、粮食、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针线、小刀、眼镜等百货最多时达27800人最多时1000人74时间早、历时长、次数多相当于20倍多相当于10倍多载重相当于10倍奢侈品与日用百货宣扬国威,展大国风度,发展友好关系等;殖民、贸易等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先进郑和船队飞燕编队:帅船位于核心,战船列队外围宝船:长44.4丈战船:长18丈马船:长37丈坐船:长24丈水船粮船:长28丈哥伦布航海出发地:经过地区:最远到达:出发地:经过地区:最远到达:一、概况(二)航海规模对比——路线、范围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刺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锯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西班牙——巴哈马群岛、海地岛、古巴岛等岛屿美洲。结论:郑和下西洋路线更长,范围更广。资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资料二: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二十年,包括日本、朝鲜、锡兰等超过50个国家,都向中国提出了贸易要求。资料三:“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资料四: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给了他“寻找大陆的岛屿的权利”,并答应了他的条件:第一,在新“发现”的土地上他和“他的后嗣成为海洋司令、总督和行省长官”第二,哥伦布可以得到这些地区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一切财物的1/10,完全免税。第三,哥伦布有权对开往新领地的一切船只投资、控股、分红等。——《世界史·近代史编》学法指导:1.阅读材料,划出关键词句2.归纳整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宣扬国威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寻找黄金,获得经济利益。二、原因(动机/目的)获得特权、土地、经济利益二、原因(动机/目的)小结:殖民则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的利益。现指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势力扩张到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的人民(即殖民主义)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通过贸易,互通有无郑和下西洋掠夺土地,进行殖民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哥伦布航海政治军事经济利益驱使资料一: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郑和船队到达的地区,至今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资料二:郑和在航海中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资料三:“厚来薄往”,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1.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2.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们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学法指导:1.阅读材料,划出关键词句2.归纳整理。3.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一分为二三、影响/评价郑和下西洋知识拓展: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以及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使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郑和船队在途径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钱修庙,布施香礼,其三种语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郑和本人时伊斯兰教信徒,郑和船队最后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对发展当时明朝与伊斯兰国家的友谊起了重要作用。1.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3.促进了全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4.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哥伦布航海观点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观点2:有学者认为,西方殖民航海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哥伦布航海的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导致了对美洲财富、土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影响/评价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性质/手段影响和平交往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促进了全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导致了对美洲财富、土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与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殖民掠夺小结课堂总结1.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纪念郑和的遗址,当地人民纪念郑和的主要原因是( )A.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早了半个世纪B.郑和下西洋有敢于冒险的航海精神C.郑和下西洋使这些地方成为明朝的属地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当地的交流2.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相比,共同之处有:()①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②都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③都是和平交往的方式④都以黄金为目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A学法指导:抓关键词课堂训练3.中华文明的发展,既经历过璀璨辉煌,引领世界的时代,也有过停滞落后,奋起直追的岁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再到宋、元延续,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而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个十分黑暗的日子。”(1)请填写出A航海路线的航海家。(2)依据材料一、二,简要阐述郑和与哥伦布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3)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从当时的对外政策角度说出深刻教训。哥伦布郑和:从材料一中的路线可以看出他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从材料二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敬仰可以看出他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哥伦布:从“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可以看出发现新大陆后,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和奴役当地居民,贩卖奴隶,掠夺财富和资源,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法指导:1.依据材料(要从材料中寻求依据,史论结合)2.影响(一分为二的思路)3.关键词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中国从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因而必须坚持对外开放。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教案).doc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