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专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知识梳理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①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的混合物。 ②组成: 溶质: 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 的物质, 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和酒精也可以作溶剂。 ③特征: 性、 性、 物。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①放热: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固)、 (液)等。 ②吸热: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固)等。 ③吸放热不明显:有些物质在溶解时无明显的温度变化,如 (固)等。 (3)乳化: ①乳浊液:一种液体以 形式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牛奶和豆浆。乳浊液不 ,静置后会分层。 ②乳化剂:能使乳浊液 性增强的物质。 ③乳化现象:洗涤剂等乳化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液滴,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现象。其中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叫 作用。 注意:用乳化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剂的 作用;用汽油洗去衣物上的油渍用的是 原理;用氢氧化钠去油污利用的是 。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 下,一定量的 里,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 ①若有未溶解的溶质(充分搅拌后),则该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 溶液。 ②若无未溶解的溶质,保持温度、溶剂的量不变,向溶液中 ,若 ,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 ①对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②对极少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①定义:从溶液中 的过程。 ②方法: 蒸发结晶:适用于所有溶质的溶液,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NaCl。 降温结晶(冷却 ):只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的物质,如KNO3。 3.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 ①概念:在一定 下,某固态物质在 g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 ②影响因素: 内因: 、 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 ,如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 注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 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 溶解度曲线 ①概念:物质的溶解度随 变化的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 ,纵坐标表示 。 ②含义: 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一定 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如Q点表示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 ,如P点表示 线 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缓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 ,如 下降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面 曲线下面区域内的点:表示溶液处于 状态 曲线上面区域内的点:表示溶液处于 状态,且有 固体 考点透视 考点1 溶液的形成 例1 少量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氯化氢 B.面粉 C.泥沙 D.冰块 例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冰水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叫做溶液 例3 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型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A.X是水,Y是氧化钙 B.X是水,Y是氢氧化钠 C.X是水,Y是硝酸铵 D.X是水,Y是氯化钠 例4 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OH固体溶于水是吸热过程 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不相同 C.b点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 D.c点时的溶剂质量大于d点时的溶剂质量 考点2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例5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 )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难溶 难溶 A.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和酒精 B.40℃碳酸钠饱和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9% C.温度相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D.20℃时,将足量二氧化碳通入饱和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例6 下表是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水中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甲 30 33 35 38 41 乙 21 31 45 65 88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 (2)20℃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为甲 乙(填“>”“<”或“=”)。 (3)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g。 (4)甲和乙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g。则x取值范围是 。 三、课堂训练 1.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豆油 C.大米 D.食盐 2.下列液体去除油污效果最好的是( ) A.洗洁精 B.食盐水 C.白醋 D.自来水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水中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4.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A.20℃时,100g H2O最多能溶解36.0g NaCl B.40℃时,将65gKNO3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65g C.可用冷却海水的方法获取大量食盐 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5.KNO3与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KNO3的大 B.T2时,KNO3与NaCl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 D.将T1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变为饱和(不考虑溶剂蒸发) 6.氯化钠具有广泛的用途。 (1)生理盐水中的溶剂是 。 (2)氯化钠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海水晒盐能够得到粗盐和卤水。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右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分别将t2℃的等质量的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填序号)。 (3)某同学利用实验探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所得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 温度/℃ 水质量/g 加入NaCl质量/g 溶液/g质量/ ① 20 25 9 34 ② 20 50 20 68 ③ 20 100 34 134 ④ 20 150 54 20404g 上述实验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参考答案 一、知识梳理 1.(1)①均一 稳定 ②被溶解 能溶解其他物质 ③均一 稳定 混合物 (2)①NaOH 浓H2SO4 ②NH4NO3 ③NaCl (3)①小液滴 稳定 ②稳定 ③乳化 乳化 溶解 NaOH和油脂反应 2.(1)温度 溶剂 不能 能 (2)①饱和 ②加入少量该溶质 不溶解 (3)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溶剂 升高温度 ②溶质 蒸发溶剂 升高温度 溶剂 降低温度 (4)①析出晶体 ②较小 热饱和溶液 显著增大 3.(1)①温度 100 饱和 质量 ②溶质 溶剂 增大 很小 NaCl 减小 Ca(OH)2 减小 增大 (2)①温度 温度 溶解度 ② 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一定 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如Q点表示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某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P点表示 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线 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 a 缓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 b 下降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 c 面 曲线下面区域内的点:表示溶液处于 不饱和 状态 曲线上面区域内的点:表示溶液处于 饱和 状态,且有未溶固体 二、考点透视 例1 A 例2 B 例3 C 例4 C 例5 B 例6 (1)乙 (2)< (3)135 (4)33三、课堂训练 1.D 2.A 3.C 4.C 5.B 6.(1)水 (2)A>B=C (3)①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