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推理与证明小结“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贯穿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数学发现能力、严谨论证习惯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中要注意学会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在理解演绎推理基本模式与特点的基础上,用它进行一些推理,并结合实例认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与差别;要了解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逐步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不断提高推理论证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是“合乎情理”的推理,归纳与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1.归纳例1 观察,,,由归纳推理可得:若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记为的导函数,则( )A. B. C. D.(2010年高考山东卷)解:由给出的例子可以归纳得出:若函数是偶函数,则它的导函数是奇函数,因为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即函数是偶函数,所以它的导函数是奇函数,即有,故选D.解法启示:在观察中要善于发现、概括所给数或式的共同特征.例2 在古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3,6,10,15,21,28,…这些数叫做三角形数,因为这些数对应的点可以排成一个正三角形:1 3 6 10 15则第个三角形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法一)由图及所给数据,可归纳得出:,,,,,故.(法二)由图及前后项关系可得:,,,,,,,,故.解法启示:在观察过程中经常要对所给数或式进行变形才易发现其共性,或在分析相邻项之间的关系中找到规律.2.类比例3 在平面有如下命题:“为直线外的一点,则点在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满足,且”,类比此命题,给出在空间相应的一个正确命题是 .解:相应命题为:为平面外的一点,则点在平面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满足,且.解法归纳:将平面的结论类比到空间,“共线”应类比“共面”,但和为1保持不变.例4 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的前项积为,则, , ,成等比数列.(2009年高考浙江卷)解:从等差数列类比到等比数列,一般是将“差”类比为“商”,“和”类比为“积”,因此有:设等比数列的前项积为,则,,成等比数列.注意事项:由归纳与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要注意检验或证明.3.演绎推理例5 推理“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大小前提都错解: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没有错,但结论错了,原因是推理形式错误,故选C.注意事项:要正确理解演绎推理的逻辑法则,避免在论证中出现逻辑错误.例6 用三段论证明: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证明:因为对任意,当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 (大前提)而在一元二次方程中,, (小前提)所以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 (结论)知识链接:数学命题的证明过程就是一连串三段论的有序组合,只是多次使用三段论形式证明时,为了简洁,略去大前提或小前提.合情推理具有发现结论、探寻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演绎推理则是培养学生严谨逻辑论证能力的主要途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直接证明例7 已知函数,其图象记为曲线.证明:若对于任意非零实数,曲线与其在点处的切线交于另一点,曲线与其在点处的切线交于另一点,线段、与曲线所围成封闭图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1,S2,则为定值.(2010年高考福建卷改)证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即.由得,即,解得或,故.进而有,用代替,重复上述计算过程,可得和.K^S*5U.C#O又,所以,因此有.2.间接证明例8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Ⅰ)求数列的通项与前项和;(Ⅱ)设,求证:数列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2007年高考福建卷)解:(Ⅰ)易得.(Ⅱ)由(Ⅰ)得.假设数列中存在三项(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即., .与矛盾.所以数列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等比数列.方法步骤: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一般有三个步骤:(1)反设:假设命题结论不正确,从而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从“反设”出发,经正确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假设、定义、公理、定理等);(3)结论:否定假设,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三、数学归纳法例9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 已知对任意的n∈N*,点均在函数且均为常数)的图像上.(Ⅰ)求r的值;(Ⅱ)当b=2时,记 (n∈N*),证明:对任意的n∈N*,不等式成立.(2009年高考山东卷)解:(Ⅰ)解得: ,(解答过程略).(Ⅱ)当b=2时,,所以.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成立.当时,左边=,右边=,因为,所以不等式成立.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成立.则当时,左边=所以当时,不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得不等式恒成立.方法步骤: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主要步骤是:①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这个步骤称为归纳奠基;②假设n=k(k≥n0,n∈N*)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这个步骤称为归纳递推;③由①、②得出结论.注意事项:(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一般要注意:①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②看清从k到k+1中的变化.(2)数学归纳经常与不完全归纳法配合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