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走进宝岛台湾 欣赏 歌曲介绍 《丢丢铜》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在欢庆通车时高唱。 歌曲背后的故事 二百多年前,在台湾的山区交通不便,伐木者为了从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经过山洞时听到水滴落地的声音,认为这种声音与铜钱落地极为相似,并将此声音哼唱成歌。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再也不必历经河道和山洞。这首歌曲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山里孩子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 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何特点?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歌声和情感去演唱才能准确的表现歌曲的情境呢? 简洁流畅的节奏﹑轻轻跳跃的旋律,甜美干净、充满韵律美的歌声,感情真挚﹑欢快﹑略带俏皮可爱。 《丢丢铜仔》是一首轻快﹑热闹的歌曲,歌曲的结构形式为小二段式,第一段的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歌曲在每一乐句的中间都加入了虚字衬句。 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磅孔” 火车隧道 “丢丢” 水滴落的声音 台湾方言的发音 特点是:读字唱字时,带点鼻音,嘴巴发音要尽量“圆”。 重点是: “铜”字读“deng”第三声; “仔”字读“giang”第四声; “磅孔内”发音“pang kong lui”,音调都上扬,有鼻音。 “丢”字要有下滑音的感觉。 让我们用台湾方言唱起来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